李伟:不欲震撼的内蒙古尘世

李伟:不欲震撼的内蒙古尘世

撰文│廖伟棠

生活在北京的内蒙古摄影人,不声扬的话,一般你都看不出来他和内地摄影人的分别,比如蒙古族的那日松,比如生于内蒙古的山西人李伟,乍看之下比大多数内地摄影人都显得低调内敛——和想象中的一般内蒙古人很不一样,这也可以说明我们对当代内蒙古的认识有多少是被演艺作品和历史传说左右的。即使长相很豪迈的阿鲁斯,在他自己经营的酒吧里也是最沉静的一个存在,而他读的汉语诗集、小说和哲学著作,比我认识的多数汉族人都多。

李伟:不欲震撼的内蒙古尘世

李伟:不欲震撼的内蒙古尘世

李伟:不欲震撼的内蒙古尘世

当然也有符合我们对蒙古族文化想象的摄影师,比如说阿音。记得2006年,阿音带着他拍摄的蒙古人肖像,席卷各大杂志和影展,那些肖像都用黑白暗房精心制作,加强反差和戏剧性,充满了风起云涌之感。同时出现在展场的阿音,也是一身华丽的蒙古族节日盛装,和他的强震撼力的摄影相得益彰。

李伟:不欲震撼的内蒙古尘世

李伟:不欲震撼的内蒙古尘世

李伟:不欲震撼的内蒙古尘世

不过,在李伟拍摄的这系列关于当代内蒙古的作品《大地》中,我看到的是阿音的反面。李伟的影像和他一样低调,丝毫不回避当下内蒙古的种种贫乏和困境——他拍摄的寺庙,要么被围墙遮挡了大部分,要么被民房包围消失在远处;他拍摄的带有民族图腾的大门,不通向任何地方,背后一无所有;他拍摄的带有异域情调的小画,隐没在一大片并不属于这个民族传统美学的粉红色里。

李伟:不欲震撼的内蒙古尘世

李伟:不欲震撼的内蒙古尘世

距离与湮没,是这批照片给我的第一印象,大量的远景,荒芜且失谐,常常被薄雪草率涂抹。这不是那个英雄颂歌的时代,倒让我想起阿鲁斯曾经的一个摄影项目“成吉思汗之后”,你可以说这是后现代的内蒙古,但实际上这个“后”里面饱含辛酸,不是我们做审美旁观的外人所能道的。李伟的照片尽量保留“意义”的空白,废弃的广告牌和学校、剥落的墙上标语等等隐喻着文字的失语。

李伟:不欲震撼的内蒙古尘世

李伟:不欲震撼的内蒙古尘世

《大地》里面也有很多蒙古人的肖像,但没有那些风起云涌的背景,他们要么困于简陋的住宅楼,玻璃窗上的简体汉字和他们身上的花纹相比,也像抽象的符号;要么处于节庆的路上,离民族摄影上那些缤纷的狂欢非常遥远;只有那些雕像似乎止息的精神、色彩混和与四周的凋敝。

李伟:不欲震撼的内蒙古尘世

李伟:不欲震撼的内蒙古尘世

在一次访谈中,李伟说:“我对摄影的理解,用一句话说是‘拍摄易凋零易消逝之物’。我觉得摄影本质上是怀旧,是对过去或即将过去的事物的留恋。而在内蒙古,传统文化是逐渐消亡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我觉得我拍的跟这些东西相关。”这些照片里的怀旧感非常微妙,它并不符合传播时代所需要的种种刺激和煽情,它只是缓缓展开,同时拒绝外人进入。

李伟:不欲震撼的内蒙古尘世

李伟:不欲震撼的内蒙古尘世

李伟:不欲震撼的内蒙古尘世

就像这本关于内蒙古大地的书里,出现最多的除了马,就是网围栏,无限的风景充满了有限的割裂。我想起严力的诗《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上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被你吃掉了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被你已经录在了磁带上

  也请把笛子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

  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你还给我

这是我们身处的尘世的基本面貌,这种无法还回来的消逝,比那些表面的蒙古族文化情调或者构图冲击力等等,都要震撼我的心,虽然它不欲震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