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製冰的?

古今說史

最早有冰的年代,可追溯到先秦時期。

當時帝王們為了消除暑熱,便命令下屬們在冬季的時候把冰取好,貯存在挖好的地窖裡,到夏天的時候拿出來用來消暑。

《周禮》中就有著這樣的記載:當時的周王室為了保證在夏天有充足的冰使用,還專門成立了一個機構來管理冰,時年稱為“冰政”。每年,冬季的12月開始,負責採集天然冰塊進行儲藏。

《詩經》中也有關於“藏冰”的記載,由其間可以獲知,當時的採冰儲冰權限僅限於皇室貴族,普通老百姓是不允許的。所以,當時建造的冰窖只有官窖,也就是官辦冰窖。由磚石建造的內部為拱形的冰窖,又分為皇宮的御用冰窖和為王府官衙們所用的冰窖。

官窖,延續到民國時期,才出現了民辦冰窖。

回過頭來,我們再說製冰。

真正製冰技術,是到了約唐朝的末期才出現的。那時,人們發現生產火藥時開採出的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掉大量的熱量,可以將水降至結冰,因此人們將其適用於夏日來製冰。

有聰明的商人,也開始將冰運用在經營上,將糖加入到冰裡來銷售。宋代時,市場上的冰的食品開始多了起來,有加入水果也有加入果汁的;元代更是發揮其極致,在冰裡開始加入果漿和牛奶了。口感上,極接近咱們現在的冰激凌。

另外,聰明的古時人還發明瞭一款冰鑑,這個用途類似於當代電冰箱、電冰櫃的器物,也是古代用於冷藏保鮮食物的重要器物。這種鑑,實際上就是一個大盆,最早是陶質的,春秋中期後為青銅製。使用方法很見惠心,將盛滿食物的器皿放進鑑裡,然後在四周圍滿冰塊,蓋上蓋子,一定時間“冷食”就好了。

不過,當下留存下來的鑑甚少。

以上,多講的是皇家貴族官宦們用冰製冰的種種,尋常百姓們呢,在炎熱至極的夏日如何度過?

也還是有方法的。智慧,永遠藏於人心間。

秦漢時期,尋常百姓會借用“水井”的“冷氣”來製冷和保鮮。這被稱為“井藏法”,方法是或這井中置一口大甕,當放置食物的“冷藏室”;或將食物放到一個籃子裡,用繩索拴好置入到井裡。

所以說,美好的創新永遠來自於聰慧。


作家桑妮

這個問題在現在都不是事兒,可是在古代那就難了,要是夏天能有冰塊的那都是富豪才能享有的,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的冰塊是怎麼來的?從哪裡來的?


(冰窖)

其實說是古代,但是越接近現代製冰技術也就越成熟,所以就有了藏冰和製冰。

一:先秦時期藏冰;這個時候哪來的製冰技術?只能是藏冰,沒有技術但是可以接受大自然的饋贈,《周禮》就記載過:周王室有個專門負責採冰的部門,部長稱為“凌人”,有小一百人,他們在冬天的時候把冰塊鑿出來,基本上是在大寒,也就是特別寒冷的時段,這個時候的冰塊最堅硬、不易融化。他們在採完後藏到預先準備好的冰窖裡。冰窖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藏冰的地方,和古代皇宮裡的冰庫一樣,用來儲備冰塊的地方,冰窖一般在地底下,屬於陰涼地段,再用新鮮稻草跟蘆蓆把地面鋪起來,最後放上冰塊,再用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最後密封,第二年夏天拿出來用。這裡就存在一個問題,冰窖溫度不是很低,所以每年都會有三分之二的冰塊融化成水,後來皇宮貴族就多儲存,存到夠自己夏天用,所以牽涉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

(古人鑿冰)



二:唐朝末期製冰;那北方人是舒服了可是南方怎麼辦?他們了沒有那麼厚的冰,也儲存不了那麼久,有的時候也只是偶爾幾天零下,甚至可以說有的時候一年都不結冰,所以在唐朝末期,隨著火藥的運用,工匠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了大量硝石,他們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能使周圍的水將溫直至結冰。 這一發現把他們高興的,因此也就有人開始利用硝石製冰。

(硝石)


三:製冰過程; 他們將水放入罐或者缸內,找一個比較大的容器把水倒進去,然後再把罐或者缸放在容器內,最後把硝石加入到容器裡和水混合,罐或者缸裡的水也就結成冰了。所以生活在唐以後的人們是比較幸福的,他們所擁有的食物可以保存的更久。




(冰鑑)

有冰了但是拿出來後很快就融化了,總不能時刻往冰窖跑或者時刻製冰吧?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叫“冰鑑”的東西,冰箱的雛形,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具體方法是將冰塊放在一個木製或青銅製作的箱子裡。功能明確,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有陶鑑、青銅鑑,所以古人的夏天看起來也沒有那麼難過,可是這都是隻有皇宮貴族或者世家大族、富商才用的起,老百姓該什麼樣還是什麼樣!


羽評歷史

古人是在冬天製冰。他們把河水結的冰挖出來,存放到地窖裡,夏天用。

咱們以清朝為例。每年冬至過後就是皇家鑿冰儲冰的日子。此事歸工部都水司負責。每年鑿河取冰之前,要祭拜河神,感謝河神賜予的冰塊。古人對大自然還是敬畏的。皇帝是天的兒子嘛,動爸爸的東西,不恭敬還行。

鑿出來的冰會修整的四四方方,並且有標準的尺寸要求,這樣就可以很高效地利用冰窖的空間了。冰窖一般都挖建在半地下。在清朝大部分時期裡,建冰窖是國家壟斷行業,老百姓不允許建。冰窖有兩種,一種是官窖,專供皇家使用,另一種是府窖,供王爺們使用。

在北京就有個冰窖口衚衕。就是一個清朝時期的官窖所在地。它之所以修建在此地,是因為旁邊就有城市水系的枝蔓。從西邊的玉泉山引水至此,與東邊的通州大運河水系貫通,南邊就是皇室的什剎海景區,當然還有後來老舍自沉的太平湖。

這麼豐富的水源源不斷流過,自然為古人制冰提供了方便之地。

像現在的供暖季一樣,每年有個供冰季。每年農曆五月初一開始,到七月三十位置,供冰兩個月有閏月就算是抄上了,可以多享用些時日。

用冰主要有兩個地方。一是來給皇家的屋子降溫,當綠色空調使用。裝冰的容器也是有講究的。外面是木製的,內裡是鉛或錫的,只要不直接喝就不會重金屬中毒。二是冰鎮食物的。

因為夏天的冰非常珍貴,所以,皇帝會對喜愛的大臣的防暑降溫賞賜是按等級發“冰票”。大臣可以憑票領冰。

所以如果您在清朝的夏天能喝上一碗冰鎮酸梅湯,絕對比82年的拉菲要款式的多。


時拾史事

在《淮南萬畢術》中有這樣一段內容:“取沸湯置甕中,密以新縑,沈中三日成冰。”後中國曆代都有類似的記載,在現代這段話被質疑了,畢竟拿開水造冰聽起來點荒誕不經,但也有學者願意試試結果真造出冰了,這種造冰方法的原理是什麼了?

首先我們來解讀“取沸湯置甕中,密以新縑,沈中三日成冰。”這裡有幾個重點,一個是開水,一個是甕,一個是新縑,一個是沈。甕就是大的陶器,它的特點是小口大腹;新縑就是粗厚的絲織物;沈者井也,所以這段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於夏日用窄口巨瓶煮開水後密封入井造冰。

論證過程很長興揚就不多說了,經過學者們的實驗發現這種方法是可以造冰的,而且必須用開水,也必須要在夏天才行,原理是低壓下水快速蒸發時會吸熱製冷,只要空氣溼度小,氣溫也合適,甕的容集大,密封效果好可以造出少量的冰!當然放水中三天冰早化了,這句話可能是用來誤導人的。

其實在道教中有很多方術都是如此,它們看似只是迷信毫無科學道理,背後卻是豐富的科學知識,如咒蛇術和五嶽真形圖,興揚在這裡簡單的解釋一下這兩者的科學原理。

咒蛇術的原理很簡單,秘訣不在咒語,你把咒語念成巴拉巴小魔仙也可以讓蛇定住,它原理是必須要逆時針盤起蛇,這是蛇的生理特徵決定的,蛇的靜脈在左側,被逆時針盤起來的蛇血脈受阻,再者蛇的爬行以頭為準,被盤起來的蛇頭沒有活動空間所以動不了。

五嶽真形圖是符咒也是地圖,五嶽真形圖就是五嶽的等高線地圖,古代道士佩戴此符入五嶽好比是帶著地圖走,所以道書中說道士入山必佩五嶽真形圖。

在道教有諸多被大家看做是封建迷信,其實背後有很多科學知識的內容,這些內容並不是沒有迷信的地方,只是這些科學知識在古代的環境下被神化是必然的,希望大家瞭解這些道教科學的知識後可以重新認識道教,不要以為道教就是迷信了。


全真道士梁興揚

眼看著又到了一個炎熱的夏天,如何度過酷暑跟如何度過寒冬一樣讓人傷腦筋。當然,夏天必不可少的一種東西就是冰了,酷熱難耐的高溫天氣,一瓶啤酒放入幾個冰塊,能讓暑氣消去一半。但是,冰箱是現代的產物,古人在夏天能吃到冰嗎?


答案是肯定的,這難不倒古代人民,他們沒有電,就用最原始的方法,那就是藏冰。冬天最寒冷的時候,把冰藏於地下,因為此時的冰凍得最結實,不易融化。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冬天藏冰到夏天使用的習慣。

西周時期,還有專門用於藏冰這項工作的朝廷編制,一共有八十人。他們取乾淨水源處的冰,然後把冰深藏於地下,分多層保存,在每一層中間用茅草隔開,這樣就能起到相對有效的保存寒氣的效果。



宋朝時期,有了用硝石製冰的工藝,不過這種方式過於浪費,所以還是多用藏冰的方式。一直到了清朝時期,這種方式都一直沿用,紫禁城內每年就要藏大量冰塊,大約有兩萬多塊。藏冰時,由於一般要融化掉三分之一,所以保守起見,一般都會保存需求量三倍的冰。


歷史密探

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鈣,它溶解於水時會吸熱,溫度降低,所以小盆裡的水就會結成冰.

直接買硝酸鈣就行,藥店的不知道成分是否一樣,否則也可以.

可以重複使用. 曬乾就可以,在化學用品店就有,或者你到藥店買硝石回來試試.

---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出硝石,既而發現硝石溶於水會吸收大量的熱,使水降溫到結冰,自此,便有夏天製冰之法。以後買賣人逐漸把糖加到冰裡吸引顧客。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日益繁多,商家還在裡面加上水果或果汁,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淇淋

十分相似,換言之,也就是當代冰淇淋乃至哈根達斯的鼻祖。

十三世紀,馬可•波羅把這種冰淇淋的製造方法帶回了意大利,後又傳至法國。卡特琳皇后的一位私人廚師,在此基礎上研製出摻入奶油、牛奶、香料的半固體冰淇淋並刻上花紋,這種甜品大受貴族階層歡迎並迅速流傳開來,而後日新月異,發展成現在品牌繁多的冰淇淋。不過無論如何,沒有宋代的“冰酪”,就沒有今天的哈根達斯。

其實勤勞智慧的漢族人民,早在商代,就有冬天藏納冰塊於冰窖之中夏天取用的風俗。周代,官府設有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吏,稱為“凌人”,並建有窖冰的“冰井”。關於此,《詩經》、《魏志》、《宋朝會要》中皆有記載。北方地區冬令藏冰,次年夏令取出,由官府頒賜臣下,稱為“頒冰”,“賜冰”,此俗為古代政令中重要的一項。民間亦市賣,有聰明者用刨子把冰刨成冰屑,拌以白糖和香料供人食用,是很受歡迎的消暑食品。

真正實現人工製冰始於唐代。當時長安街頭已有出售冰製冷飲和冷食的商販;南宋時,製冰技術日益成熟,漢族人民已經掌握用硝石放入冰水作為致冷劑,以奶為原料,邊攪拌邊冷凝,而後加入各種不同口味的果漿或水果,製作出美味可口的 “冰酪”。不過,因其價格不菲,只有當時的貴族和少數富戶才可享受,和今日的哈根達斯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美麗的冰酪,無疑締造了一個冰淇淋史,飲食文化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的神話,從這一點來說,它的意義又遠遠超出今天的哈根達斯,是經典的時尚,是絢爛悠久的漢族文化的有力表現。


心揚一九八八

聰明的古人在夏天有很多降暑的好辦法,而且還發明瞭最早的冰箱,


那夏天的冰從何而來呢?一種方法是儲存冬天的冰在夏天用,一種事用硝石製冰。


(一)製冰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古代也沒有冰箱,還能製冰?聰明的古人就是這麼厲害,發明了硝石製冰,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出硝石。人們在無意中發現硝石溶解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水溫降低,甚至結冰。於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這種特性,在夏季製作冰飲料,將糖和一點香料溶在水中,然後將水放入罐內;取一個大盤,在盤內盛上水,將罐置於盤水內,不斷地在盤中加入硝石,結果罐內的水結成了冰。嘗一口,又涼又甜,直冰到肚子裡。之後逐漸出現了做買賣的人,他們把糖加到冰裡吸引顧客。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商人們還在裡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古人是不是很厲害! 其實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鈣,它溶解於水時會吸熱,溫度降低,所以小盆裡的水就會結成冰。



1 宮廷如何獲取冰塊 古代有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吏,並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紀原》雲:“《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於此。《鄴城舊事》有冰井臺。《魏志》雲: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臺以藏冰,為凌室,故號冰井。《宋朝會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務,隸皇城司也。”清代冰窖分三種: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舉,頗屬盛事。清《會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條雲:“凡伐冰取諸御河……歲以冬至後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淨堅厚者,以方尺有五寸為塊。凡納冰,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景山西門外窖六,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三,藏冰三萬六千七百塊,以供各壇廟祭祀及內廷之用。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以供公廨……設暑湯之用。”民國時仍有此俗。


2 官府獲取冰塊的途徑 窖冰除了宮廷使用之外,同時也供給官府。“頒冰”是一種古代官府的夏令習俗。從周以來,北方地區冬令要藏冰,待次年夏令時取出,宮廷頒賜臣下,民間亦市賣。此俗為古代政令重要的一項。《夏小正》“頒冰”《傳》雲:“頒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當時頒冰還有獻牲(羊羔)祭祀的儀俗。明清以來,都城都是北京,此俗更為盛行。明清頒冰在立夏暑伏時節,清代是按官階發給冰票,憑票領取。《燕京歲時記·頒冰》:“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那麼除了憑票領取這種方式以外,官員還可以通過"賜冰"獲得冰塊。舊時官府署衙的消夏習俗。明清時,北京的各衙署都分發皇帝賜給的冰塊,從入伏一直持續到立秋。所賜冰因品級不同而各有差等。《燕京歲時記》“按《帝京景物略》稱,前明於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又記本朝習俗:“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3 民眾獲取冰塊的途徑 冰窖由於耗資大,成本高,除了宮廷和官府建設以外,民間也有商用冰窖用於獲利。普通民眾可以通過買賣獲取冰。賣冰是一種傳統商貿習俗。舊時無製冰設備,夏天消暑的冰多在冬天時藏於窖中,待三伏天熱時啟冰,開始販賣。舊時北京一般是在清明時開始賣冰。


……

古人不可能會製冰,就算天然結的冰,也不會太厚,如果太厚也無法切割,更不容易放在地窖裡保存,大家知道冬天,地窖裡的溫度一般高於0°以上,夏天地窖裡,雖然冷但也不會達到零度以下結冰溫度,另外放那麼長時間,會融化成水,地窖裡積水,冰被水淹沒很容易融化,又怎麼取出來使用了?一怎麼可能把冰能放到夏天使用呢?


獨家探索視角

題主問這個問題,個人揣測在主要的是在夏天的時候,考慮到要製冰,因為冬天的話我們有天然冰。古人主要是把冬天的冰塊放在冰井裡,進行儲藏。冰井就是儲藏冰塊的地窖。



北魏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就記載著:“朝廷又置冰室於斯阜,室內有冰井。”。朝廷設立冰室,冰室裡又有冰井儲藏冰塊。宋朝陳師道有詩《魏衍見過》:“灑然墮冰井,起粟豎寒毛。”描寫了冰井溫度低。


唐朝時候,方士們在煉丹過程中不僅發明了火藥,還發現硝石溶於水可以降溫使得水結冰。古人並不是直接食用硝石做的冰。先取一個大盆裝水,再取一個罐子裝水放在大盆裡。在大盆裡放硝石給罐子裡的水降溫,結冰。有時候也不全為結冰,只是通過降溫讓食物變得清涼,這樣可以解暑。

宋朝商品經濟發達。那時候有大量的官方冰窯和民間冰窖和豐富的冷飲。《水滸傳》生辰岡楊志買酒解渴,解暑。其實就是因為宋朝有涼酒。宋朝不叫冰鎮而是叫“雪泡”或者“冰雪”,比如雪泡梅花酒,雪泡豆兒水,冰雪甘草湯。就是冰酒和冰鎮綠豆湯。《宋史》卷三百八十五·列傳第一百四十四記載宋孝宗因為吃冷飲拉肚子的事情。 所以古代夏天的冰主要是來自冬天的藏在冰窖和冰井裡的藏冰。



文/紅雨說歷史


紅雨說歷史

大家都知道古代人是會儲藏冰的,然而實際上古人在夏天也會製造冰呢!

我們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冰箱,特別是在夏天,空調冰箱電扇一類的製冷電器能夠很好的為人們消暑解熱,那麼古代的時候人們靠什麼消暑解熱呢?難道就靠一把大蒲扇嗎?不是的,其實古人也會有空調冰箱一類的設計,但是它們都離不開一種原料,那就是冰了。

古人所用的冰,絕大部分都是冬天的時候儲藏起來的,方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這天氣最冷的時候,把河裡的冰弄成塊兒拉出來,通常都是在河邊建造或者挖掘一些不通風的房子和地窖,下面和周圍用柴草或者其他容易隔溫的東西擋開,然後在裡面放冰塊兒,這些冰塊通常都很大,需要動用牲畜拉到裡面,冰塊也會有阻擋的東西,防止凍到一起,裝滿之後把房子或者地窖密封起來,這樣這些冰可以一直放到來年的六七月份,不過通常從農曆四五月份就開始把冰拉出來賣了。


能買得起冰的,通常都是一些大戶人家,他們用做製作冷飲和儲藏食物,用冰儲藏食物的器具通常都會有夾層或者是上下層結構的金屬器具,一層放冰,一層放食物,和現在的冰箱作用差不多;夏天特別炎熱的白天,有的也會在房間裡放一些冰,用扇子扇動,這樣整個房間都會很涼快,這樣就類似現在的空調了,皇宮裡面通常都會有這樣的設計安排。

其實古人儲藏冰和使用冰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但其實古人在夏天也會製造冰,這就很神奇了,可能我們現代人不用冰箱都不知道怎麼製造冰,但是古人在生產生活經驗中發現了一些硝石(牆霜)溶於水的時候會吸熱,於是發明了製造冰的辦法,通常是在密閉的房間裡,用一個大木盆裡面裝上水,大木盆中再放一個小瓷盆或者金屬盆,小盆裡邊放上水,再放入硝石,然後不停的轉動小盆和大盆裡面的水。並且不停的換小盆中的溶有硝石的水,那麼這種大盆裡面的水漸漸就會變得特別涼,時間長了會降到冰點以下,當水靜止下來的時候就開始結冰了。

這種製作冰的方法比較麻煩,所以製造出來的冰也很貴(通常賣冷水的比較多),明清時期南方有些地方有一些製冰廠就是這樣製作冰的,因此這種方法通常在南方冬天時不容易得到和儲藏冰的地方才會使用,北方通常不會用這種方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