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為什麼有些人不肯傳授乾貨呢?

奧力芙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我們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得考慮一件事,就是這些人為什麼要傳授乾貨給你?


思考到這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是不是在只為自己而思考,在想辦法利己罷了,並沒有關心這些人想要什麼,不是通過利他來獲得利己的結果:他在求什麼,我有哪裡資源和辦法可以幫助他去實現?這個要基於能力,也要基於你個人的價值觀和法律的範圍內去實現這事。 這是底層邏輯,在這基礎上就有了送禮、價值與金錢交換、閉門收徒、做關係好等手段。

有些人為什麼不肯傳授乾貨給你?


1.古時候有人拜師了,師傅還是沒有傳授全部武功的乾貨給徒弟,原因在於師傅認為徒弟的心術不正,對這些乾貨掌握了後,會造成一些不好的社會影響,或者說到給他人帶來不好的影響,他認為這是有礙於自己心中的正道,所以選擇不傳授,儘量避免這事情的發生。

2.多一個人知道就多一份競爭,那麼要不先自己享受到這利益足夠多時,再分享出來吧。


無論是這些同事分享給你後,多了一個競爭對手,還是他在工作中得到的好處被你分了一部分出去,得到的少了,現在他只想自己享受;另外也有一個可能就是跟他的經歷有關係:以前我是新人的時候,那些老員工也沒有教,之前做得特別累,現在我掌握的都是自己學來、總結出來的,並且得到實踐驗證的,如果當時有人告訴我這樣做,那麼我就少走了很多彎路,現在到你想知道,我肯定不會先告訴你,讓你自己先體驗一下我之前走過的路先吧。

3.你為什麼需要乾貨?無非就是取巧、走捷徑的心態在作怪。

有時候人就是這樣,以為得到這些乾貨,會少走很多的彎路,自己變得比普通的同事更厲害,然後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把時間花在其它的事情上,另外就是如果有了第一次嚐到的甜頭,你就會想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N次:恭喜你,把自己踏實做事的心態給毀了:以為每件事都有速成之法,只要找到就可以一招制勝。

你是固化性思維,還是成長性思維——怎樣的知識才算是有效的乾貨?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乾貨是有條件限制的,如果前提條件一改,或者規則一變,以前的乾貨,就會失效,你怎麼把事做對,都不會達到你預想的效果,這也是經驗的誤區:為什麼你以前用過的、做成功的方法,放到現在去做已經不管用了?

這裡面引出了兩種思維:固化性思維與成長性思維。

固化性思維,它的觀點是人的思維是天長的,改變不了的,所以一開始就把能力定型了,你需要這樣的能力的人,就找他好了,如果需要的技能超出了這個人的範圍,那麼只能重新再請一個人來幹這工作就好了,放在現代的社會里,你有沒有聯想到,在工作中一成不變、墨守成規,只喜歡穩定和固定工作方式的人群,比如一些辦公處的公務員,一些企業的文員、銀行前臺員工等。固定才是王道,至於變化,一般最好不要出現,因為自己不太想去改變,畢竟這些工作能力與技能都掌握了這麼多年,輕舟路熟了,這些人會不會變成改革中的阻礙?

成長性思維的觀點剛好相反,它認為人的能力有一部分是天生的,更多的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去習得,更注重於是根據環境的變化而自己做出調整,認為變化才是常態,更喜歡在變化中去折騰,尋找機會,立馬行動,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動,在執行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工作方法,儘可能地工作效果產出,它的核心在於是迎難而上,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要不斷地去克服路上的挫折、困難,把這些當成是鍛鍊自己能力的機會,從中學到新的知識,然後結合自己的長處,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並使之高效。

在成長性思維上,你沒有看到固定的套路或模式,但結果卻能卓有成效!

總結一下,所謂的乾貨,在一定的前期條件下,與結合自己的個人經歷和環境,才總結出來的體會與心得,不一定都適合任何人;另外就是要獲得乾貨最好的辦法就是帶著解決困難,迎難而上的心態,然後腳踏實地地去做事,不在於知而在於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