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網絡節目的時長越來越長?

按照以往的經驗,我們會自覺地認為綜藝節目的時長其實是有一個明顯的時間範圍的,也就是單期節目會控制在30分鐘到兩個小時之內。

當然也有個案,2017年4月7日8點半,得到App出品的《長談》節目播出,羅振宇與羅永浩對坐長談了八個半小時,被稱為史上最長單期訪談節目。

不僅如此,近幾年呈裂變式速度發展的網綜節目,招商價格屢創新高,邁入億元大關,並且節目的類型日益多元化,內容品類愈發細分垂直。

除此之外,更為明顯的一個直觀變化就是,單期節目時長被拉伸,動輒兩三個小時的節目時長,已屢見不鮮,還有近4個小時單期節目時長的保持者,讓人感嘆,大家這難不成是要來一個綜藝時長的吉尼斯紀錄比賽。

這難道是一個悖論?

網綜單期時間變長,用戶時間愈發寶貴

如果回溯到1.0時期的網綜,當時單期節目的平均時長在30分鐘左右,因為普遍認為,一旦超過半小時,網友就很難觀看下去,其實早期大家對網綜時長的定義,有點類似於現在對短視頻時長控制的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以現象級語言類網綜《奇葩說》為例,短短几年的發展期,就已製作和播出了四季節目,尤其是在單期節目時長上,明顯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單期時長被拉長,整體平均時長也變得更長。

為什麼網絡節目的時長越來越長?

至於原因,一方面,這可能跟單期節目具體內容有關。比如說收官節目自然會被拖長一些,而有些單期節目因辯論的話題或嘉賓,更有吸睛力和話題度,勢必會“拖堂”一些,基本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最為重要的無疑是廣告客戶權益的保障。隨著節目影響力和品牌度的擴大,品牌植入的個數和頻次也會相應增加,尤其是一些花式廣告的玩法,自然也會增加整期節目的時長。

有媒體做過統計分析,《奇葩說1》,贊助金額為5千萬,贊助商4個;《奇葩說2》招商金額破億,贊助商5個,節目時長超1小時;《奇葩說4》贊助費4億,贊助商5家,至於單期節目時長,開始接近2小時。

根據騰訊視頻相關數據顯示,視頻網站綜藝節目觀看用戶裡,18到29歲用戶佔比59%,整體上90後成為觀看節目的主流用戶,而這些年輕的用戶群體,其中有六成表示,每週看綜藝節目的時長超過三小時,當然隨著用戶年齡段的增長,用戶在網上看節目的時長呈遞減趨勢。

為什麼網絡節目的時長越來越長?

坦言之,節目時長和受眾整體觀看時長之間,彷彿存在著既矛盾又統一的關係。

大優酷事業群總裁楊偉東認為,我們的終極對手是睡眠。用戶因為時間有限,因為選擇成本高,他們越來越趨向把時間投入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內容,而不僅僅是大眾流行內容。

艾瑞數據顯示,2017年互聯網視頻用戶平均每人每天會花100分鐘來看視頻,用戶相對穩定的娛樂時間這個“分子”與幾何級數增長的內容這個“分母”相結合,使得用戶的內容消費時間變得越來越昂貴。

因此,真正優質的內容才會吸引用戶“犧牲”寶貴的時間來觀看非線性傳播的網綜節目觀看方式,而這勢必會加重視頻網站對頭部新綜藝爭搶的激烈程度。

網絡選秀節目時長漸被拉長,

觀看時長或進入2小時+的新標準

2016年堪稱網綜元年,2017年則是網綜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間節點,尤其是《中國有嘻哈》的走紅,然而2018年,超級網綜之間白熱化的慘烈競爭,無疑正在改變著網綜的整體生態佈局和發展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當下幾大視頻網站的頭部網綜項目,主要集中在了“選秀”的類型化綜藝,既有大眾偶像的養成,又有小眾歌手或舞者的選拔,與此而來的是,節目時長上的細節變化,反映出受眾觀看習慣正在發生著某種變化。

比如說,選秀類網綜的單期時長(最長),已經從2小時到3小時,再到目前地約4小時。甚至可以說,整體上已進入了2小時+的新行業標準。

為什麼網絡節目的時長越來越長?

從以上表格中不難發現,以《中國有嘻哈》為例,網綜爆款,尤其是選秀類節目,好像正在重新定義節目(單期)時長的標準,其中“長時間”單期節目的編排愈發凸顯。

至於各種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考量,值得肯定的是,無疑是最大程度上增加這些“未來之星”的曝光度,吸引粉絲關注和支持,為其星途保駕護航。

反觀衛視綜藝,依稀記得,2007年,國家廣電總局曾規定,選秀節目需避開黃金時間段,每場播出時間不超過90分鐘(不含廣告)。

一個像夏天,一個像秋天,兩者之間的差別感競如此顯眼。只是如果“臺網同標”的說法真正落地的話,那麼兩者之間的時長區分應該會縮小不少。

近兩年,視頻網站為了推廣會員業務,集中上線了不少熱門綜藝的粉絲專享版或會員定製版節目,因為有時候花絮可能比正片內容還有趣好看,以此作為“福利”內容,增加會員數量和流量。

其中有《極限挑戰》、《這就是街舞》,以及《嚮往的生活》等會員獨享版,然而平均2小時+的會員定製版福利綜藝(單期),也著實需要網友花費不少時間進行觀看。

需要強調的是,受眾在觀看這個“超長版”福利綜藝的過程當中,其實正在悄然改變著他們的觀看習慣,覺得兩個小時起步的單期綜藝,好像也不是那麼漫長,甚至屬於“正常接受”範圍。

因此,某種程度上來說,綜藝時長變長這件事,貌似會日漸普遍化和日常化。

不管怎樣,有關綜藝時長變化的現象,最終還是要放到節目內容範圍上進行討論,如果內容好看,節奏適宜,那麼在合理安排觀看時間的前提下,觀眾自然不會覺得節目給其帶來了“聊勝於無”的疲態感。

但如果拉長單期節目時長,為的是保持一種行業“競爭”標準,甚至不惜強行加戲,那麼後果,自然可想而知。

最後想說一句,節目時長和內容品質,不一定成正比關係,主要取決於做節目用心程度和服務受眾的意識如何。

為什麼網絡節目的時長越來越長?

為什麼網絡節目的時長越來越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