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碾米機:社區零售的又一可能!

新零售一直是最近幾年的大風口,好多企業都是去追趕風口,也有許多企業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的走著,當新零售風向來時,正對風口。

無人碾米機:社區零售的又一可能!

近日有家企業開發了一套全球首臺智能無人碾米機,並探索出了社區的零售模型,他們為消費者提供未脫殼的當季新米以及自助碾米服務。先農氏智能無人碾米機獲得資本,一方面得益於新零售風口,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先農氏在現碾米領域的八年積累。

2010年先農氏開始做現碾米業務,探索以糙米流通和現場碾米的模式,改變“人吃的不如牲口”這一現實,即人吃的精米(白米)營養低,牲口吃的米糠營養豐富。2015年先農氏研發出智能無人碾米機,此後兩年在對設備進行迭代更新的同時,探索出了社區零售模型。

無人碾米機:社區零售的又一可能!

從這個角度看,此次融資只是其發展過程中的的“順理成章”。

  近年來興起的五常大米、泰國香米、日本大米購買熱說明人們已經意識到了大米本身的重要性,並在追求更好的米。其實,除了產地之外,影響大米好不好吃的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加工與流通方式。

我國大米的流通模式是農民、農場的稻穀集運至糧食市場,由碾米廠採購、加工成大米後再集運至糧食市場以及其他渠道,再分銷於居民食用。這一過程中,稻穀經過在碾米廠的機械化、連續化生產,營養含量29%的果皮、66%的胚芽被去掉,只保留營養價值5%的米坯,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大米。

這樣精加工、長時間的流通方式影響了大米的營養和口感,也容易引發食品安全問題,比如陳化糧、毒大米等。先農氏的糙米流通+現碾米模式解決的就是這一問題。

  我國大米行業存在陳化糧,陳化糧造成的營養流失,流通環節多、時間長帶來的口感下降,標準化導致不能滿足多樣化需求等問題。

無人碾米機:社區零售的又一可能!

先農氏正式成立後,解決了大米消費升級問題。“走過很多彎路之後,最後我們鎖定了現在的這個模式”,借鑑日本的糙米流通和社區現碾米服務站模式,結合中國現實,先農氏確定了將加工場景前置到消費環節,在消費終端設置碾米機實現現碾現賣的模式。

李俊軼將商超渠道、需要人工操作的碾米機稱為有人碾米模式,對此他的評價是“還不錯”,“效果挺好,消費者也比較接受,整體的收入盈利情況還不錯”。

  但是,到2013年、2014年,“感覺這種模式會比較痛苦”,李俊軼稱。先農氏與商超之間是按照供應商和零售商之間的方式來進行合作,先農氏提供產品、設備、促銷人員到商場,消費者購買商品後統一到商超結算,商超再按賬期跟先農氏結算。

這一模式存在諸多弊端,比如影響企業現金流,人員成本高,存在貨損,無法形成真正的客戶積累等。

  以人員成本高為例,一個店設一個促銷員,不要說培訓成本,每年僅工資就需要4萬多,還要付出管理成本,每8到10個促銷員要配一個主管,每個主管僅工資就需要六七萬。同時,促銷員存在不確定性,人員流動大,也並不能精準傳達品牌文化和價值,甚至每次促銷活動也並不能100%落地。

 一個企業能不能快速發展,長期生存下去,需要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在企業外部,能不能為消費者帶來價值;

第二,從企業內部來說,能不能以持續有效的模式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即企業是否盈利。

  與商超相比,是否有一個更好的盈利模式?圍繞這一問題,先農氏開始模式迭代探索,並最終找到了無人碾米模式的解決方案,即自助設備。與商超相比,自助設備實現了與消費者的直接接觸和結算,減少了流通環節,解決了現金流、人員成本、貨損、獲客等問題。

  “自助設備每年是一次性投入,而且標準化設備可以通過音頻、視頻將品牌價值和能為消費者帶來的價值點很清晰、統一地傳遞給消費者,形成品牌積累”,李俊軼表示。

據介紹,2014年先農氏開始了智能無人碾米機的研發,並於2015年全國首屆雙創週上發佈了全球首臺智能無人碾米機。2016年新零售被提出,並站上風口,此後無人貨架、咖啡機、無人便利店等“無人零售”概念風靡。

商之翼是一家專注智能 新零售網店系統研發 及服務的公司。公司電商系統適用於農村電商、生鮮電商等多種行業,並 針對各種行業做出解決方案,讓每個電商人都能 享受做互聯網電商的樂趣。商之翼起始於電商專注於電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