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二月二龍擡頭”

近年來,我國不少傳統節日逐步淡化。當然,春節仍然是萬民同過。以千家萬戶祭祀故人、吃月餅賞月和尊老敬老為明顯特徵的清明、中秋和重陽也未被人們忘記。但像“二月二”、端午、七夕等,就越來越不被人們看重。

關於農曆“二月二”,有報刊稱其為“中和節”,也有的說這是個誤會。持後者觀點的解釋為,中和節起源於唐朝。據《舊唐書·德宗記》記載,唐德宗貞元五年“以二月初一為中和節”。這一天,官員休假一天,民間以青布口袋盛百穀果實互相贈送,稱之“獻生子”。當時京城長安還以江米制成糕,叫“太陽糕”,用來祭祀太陽。中和節祭日的做法一直延續到明清。因中和節第二天就是“二月二”,後世便有人將二者混為一談了。

提起“二月二”更多人都知道“龍抬頭”的說法。“二月二龍抬頭”正式形成民俗節日據說是在元朝。對於以農業為主的中國,氣候好壞至關重要。此節日反應了廣大民眾企盼春雨,希望為夏秋豐收打下基礎的祈願。為何要二月二才龍抬頭呢?農曆二月已進入仲春,此時陽氣上升、大地復甦、草木萌動,農民就要春耕播種了。農曆節氣此時正處“雨水”、“驚蟄”前後,在這既需要雨又可能降雨的時期,人們多麼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而盼來貴如油的春雨啊!又為何是“龍抬頭”呢?驚蟄前後,蟄伏一冬的各種動物恢復了活力,龍也抬起頭開始活動要為人間降雨了。上述解釋通俗易懂,為多數人所知。然而從天文學解釋“龍抬頭”卻很少為人所知。

據有關資料,古人把太陽在恆星之間的週年運動軌跡視為一個圓,稱為黃道。將此圓分為28等分,形成28個區間,稱為28宿,宿表示居住。觀察月亮運行,基本每天入住一宿,28宿輪流住完約一個月。古人把28宿都起了名字並按東西南北四方位平分,東方7個宿分別叫:角、亢、氐、房、心、尾、箕,它們分別象徵龍的頭角、頸、胸、腹、心和尾巴(尾、箕),並稱之為東方蒼龍。冬季,蒼龍7宿均隱沒在地平線下,不為所見。農曆二月初黃昏時,角宿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此時整個蒼龍的身子仍隱沒在地平線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我國自古對龍的崇拜一直延續至今,並將其視為管水管雨的神。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了關於舞龍求雨活動的記載。關於“二月二”的一些民俗也多與龍有關。這一天,吃麵條叫“龍鬚麵”,食餅謂之“龍鱗餅”,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然而“十里不同鄉”。筆者幼時在家鄉聽老人們說,二月二吃攤煎餅為的是燻蟲;這一天連家庭婦女也要停下針線活兒,免的摸針紮了龍眼。這天誰家吃餃子就會掉元寶。千萬不能吃麵條,否則房樑上會掉長蟲(蛇)。還因有正月裡剃頭死舅舅、死伯伯之說,因此憋了一個月的大人、孩子們都爭著“二月二”這一天去理髮,雖然都知道自己成不了龍,但只為取個“龍抬頭”的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