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華的棟篤笑和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有何異同之處?

WongYatwan

黃子華的棟篤笑是喜劇,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是鬧劇 。

黃子華是國外留學歸來,學的是哲學系。論出身黃子華就贏了。

都說英雄不問出處,那就再看看兩人的喜劇內容。黃子華是一個人撐起了一臺秀。所有的內容都是自己一字一句想出來的。而周立波都是段子集錦,背後是一個團隊運作的。

黃子華是真心真意讓你發笑。周立波是使勁撓你腳板讓你笑。

黃子華看完回味無窮,充滿人生哲理。周立波看完一笑而過,還是尷尬的笑,靠抹黑別人,歧視農民工凸顯他的海派形象。

黃子華一開棟篤笑這麼多年場場爆滿,周立波卻沒有蹤影,火了就去拍戲拍綜藝撈錢了。

兩人的喜劇成就不可相比。黃子華是真正開創了華語脫口秀的大師先鋒並且發揚光大。周立波卻是拿過來美其名曰海派清口。沒等發揚光大就死掉了。


9o後高博論


我非常討厭別人借用捧一個貶一個的方法來進行站隊,或是攻擊。

黃子華的棟篤笑與周立波的海派清雖然都是以脫口秀形式來表演,但其實風格,節奏,笑點,乃至內容都有著些許差異。

周立波之所以被人詬病,估計和他個人的言行有著很大的關係。

要知道海派清口剛火的時候的確讓觀眾喜聞樂見。它的受眾群體之廣,火爆程度之大,都是別的節目不可比擬的。

即使這個秀是團隊一首將周立波捧起來的,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海派清口】的確在開始時給人們帶來了快樂。它諷刺挖苦的風格淺顯易懂,直白也又有點粗俗。

【海派清口】的沒落,主要原因不在於周立波本人的作死與言行。

他的個人行為僅僅是對節目火上澆油的一種催命符罷了。


【海派清口】的失敗主要原因在於節目每況愈下的質量。不論這是不是開始的團隊作品還是後來周立波的個人品牌。都不能改變它越來越沒意思與敷衍了事的態度。加上週立波本人的一些醜聞與不合時宜的論調加快與放大了這種不好的印象,甚至我們把個人的好惡強加到節目本身,久而久之自然也就不得民心,不受追捧。

相對於黃子華來說,他的脫口秀深度與內容都要比周立波的高明不少,這或許是因為他是哲學系出身的原因吧。

同時他的脫口秀又有著非常濃厚的地方特色。因為說的是粵語,一些梗也只有本地人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並且由於內容的豐富與說話的巧妙,很多東西你必須自身就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加上有時候諷刺比較隱晦。需要一定思考才能體會到。

但由於地方特色非常濃重,所以侷限性也頗大。至少我個人在知曉【棟篤笑】的時候時間蠻晚的。

從才華上來說,黃子華肯定比周立波要高。這一點毋庸置疑。並且從隨機應變與會說善說上,黃子華亦然一馬當先。


兩個脫口秀在本質上多少有點區別,【海派清口】的思想深度較淺,不過也能讓人捧腹大笑。他所說的道理都是明面上的雞湯。當然質量若好的話其實作品效果還是不錯的。但卻有點快餐消費的感覺

【棟篤笑】的思想深度較深,很多話雖然引人發笑其實仔細想想更受益匪淺。這就是雞湯里加了枸杞的效果。引人深思值得回味。

所以只要是好的作品其實不分好壞。【海派清口】之所以不如【棟篤笑】主要是質量變差



想念天空再藍些

1.黃子華的棟篤笑和周立波的海派清口都是貼近市井的單口脫口秀的形式,分別反映的是兩個城市的城市文化。

黃子華的棟篤笑,語言用的是粵語,即便裡面出現了普通話和英語,也是為了喜劇效果而偶爾用。即便是完全精通粵語的人,如果對香港的文化和典故甚至名人、政治人物不太瞭解,很多笑點是不容易理解的。雖然隨著後期大陸的崛起,黃子華的棟篤笑增加了很多關於大陸的內容,但是角度還是完全站在香港市民的角度來看的。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在開始是使用滬語的,針對的也必然是上海的市民,字裡行間體現了上海市民的各種特點。但是後來慢慢為了市場規模的擴大,增加普通話最後甚至用普通話取代滬語,相對來說,上海文化的因素變得越來越小,但由於主創人員的上海式思維,所以還是能夠看出跟北方的相聲及更南方一些的棟篤笑的很大區別。

2.兩者的創作主體的區別導致作品中個人色彩的分量不同。

黃子華棟篤笑的表演,黃子華的個人色彩會濃郁些,從裡面思維的特點和搞笑的方式、以及段子的獨創性,明顯可以感受到帶有很深的黃子華烙印。比如經典的自嘲和觀眾的互動環節,換個人,就無法取得這樣的效果。

而周立波海派清口,特別是後來周立波的知名度擴大後,表演的數量的增加,許多內容僅憑周立波本人的積累和創作是無法做到的,所以海派清口更像是集體創作加網絡笑話的結晶。

3.目標市場和發展路徑的不同。

黃子華由於以粵語和香港文化作為表演的立足點,因此其目標市場只能是香港和珠三角地區。影響力只能達到粵語所能影響的區域。按他自己的話來說,吃個十幾億的飯,拿個600萬的貼士(小費),服務員會丟回給你,讓你拿去刮痧。黃子華又是比較老派的香港人,雖然一直以中國人自居,擁護祖國統一,但是他沒有為了賺錢去學習普通話,走入大陸的普通話市場。

周立波在海派清口打開了名氣之後,搭上了衛星電視臺,迅速實現了對中國大陸許多地區的覆蓋。

4.表演的受眾年齡段不同

黃子華個人未婚,從其九十年代初開始表演的時候,就經常是以一個窮屌絲單身青年的形象出現,又因為其加拿大哲學系的學習背景,因此相對來說其表演雖然市井氣十足,往往表現的比較賤,但往往展現的還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者的形象。這樣的一個形象,使他吸引了許多20-40歲的粉絲。

周立波個人經歷更為複雜,因此往往淡化自己的個人身份,所以表現出來的形象只具有某些特點如賤和痞,不會給自己特定的年齡標籤,因此受眾可以年紀較大。

5.表演的尺度不同

黃子華的表演往往會夾雜很多對政治人物的嘲諷,非常直接。周立波相對來說即便有,也是以正面的形式展現並刻意淡化。


不文先生

不得不說兩者拿在一起比較,這是黃子華被黑的最慘的一次。我覺得沒有可比性,黃子華站在臺上二個小時拿著話筒啥也不也不看,而周要一頁頁的看,還有黃子華在粵語區神一一般的存在,周就罵他的人多了去了,真要比,那就是烏魯華神了我覺得沒有可比性,黃子華站在臺上二個小時拿著話筒啥也不也不看,而周要一頁頁的看,還有黃子華在粵語區神一一般的存在,周就罵他的人多了去了,真要比,那就是烏魯華神了。如果黃子華普通話流暢來大陸開講,那麼大陸這個市場就沒有周立波啥事了。記得以前有人在天涯問:聽說我們北方聽郭德綱,南方聽周立波是嗎?一大幫人回覆:不好意思我們南方聽黃子華。[捂臉]那麼問題來了,到底誰聽周立波呢?


春日盛宴

兩個本來就不能比較,為什麼?一個是學習西方而加入自己哲學創出來的棟篤笑。一個是模仿而抄襲網絡段子的鬧劇。黃子華的人生歷練裡都是奮發圖強的,又是一個想當明星而被淘汰後的一個宣誓。就在1990年第一個棟篤笑創新,就是為了娛樂圈的不公而發洩。後來在第一次的表演中引起大家的共鳴被關注。棟篤笑這個名字是直接翻譯美國某個脫口秀而來,清口海派真不知道什麼意思,自己嚇弄的一個稱號,然後在各網絡。尋找社會不公的段子或搞笑的段子在自己秀臺裡表演,開始大家都被吸引,因為脫口秀當時在國內確實很新穎,說白的比單口相聲更容易吸收,但是後來因為內容實在真不扎滴,後面更沒有話題而慢慢被遺忘,但是黃子華每一次秀,就是表達社會的人想到而不敢表現的一種表達,實在裡面很多現實的哲學問題,而且也容易吸收,並不是單純笑話。


樂中偷笑

周立波一週立波秀和黃子華棟篤笑,真沒有可比性,藝術造詣,語言文字的歷練,思想層次的深度,周立波都遠遠沒有黃子華的水準,周立波也就到處蒐集段子的表演者,頂多和趙本山比比。而黃子華,有一句話描述的非常好“一個浮華塵世的沉思者”,哲學學士畢業,一個破碎家庭的追夢者,很多文字搞笑而有深層次意思,“化咗妝,我仲認得你,就叫化妝;化咗妝,我唔認得你,叫喬裝啊!”在當今照騙橫行的年代,更具有意義。另外語言文字反應當時現實反映,負家產,八萬五,在97前說的更犀利,當然也和社會性質有關。


虛空恆星

首先,請不要把棟篤笑與海派清口放在一起比較,棟篤笑雖然讓你發笑,但細琢磨卻要麼痛出膽汁,要麼讓你沉思,最後生出,原來如此啊,其實就是這樣的一種感慨。多少年,棟篤笑我反反覆覆的聽,那些智慧凝聚的哲理,變成短小精悍的句子,在腦子裡從未忘記。而海那個什麼不過是網絡上段子的彙總,有獨創性嗎,垃圾快餐一樣聽也可不聽也可,聽過也不留痕跡。

其次,我十分不願意把黃子華與周立波之流放在一起,貶低了子華。放眼娛樂圈,誰能傾一年心力,一個人絞盡腦汁的創作出絕無廢話絕無冷場的絕佳表演。唯此一人!周立波不過是跳樑小醜罷了。


青杉綠水

2008年,在“海派清口”剛剛大紅大紫時,周立波曾經在上海本地電視臺一檔名為《家庭演播室》上,談自己的創作初衷:香港有個非常火的表演叫“棟篤笑”,也是個單人的表演形式,然後他們就給我看了盤帶子,看了之後我說我來幹。但和棟篤笑基本沒什麼可比性,棟篤笑除了笑點,還包含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


行走中的菜頭

波波與黃子華都是嗆聲(波波多了行動嗆),然而,波波是從大陸不紅即黑環境下找尋自已的發聲方式,因此度上容易得民心失官歡。黃子華沒有波波的顧忌,所以能按大家熟知的港人方式,將意思點透(大概就是無厘頭,無論官也好民也罷,男也好女也罷,同樣境況下都會做同樣想法之類),顯得無害而輕鬆一一但大陸已沒有了這可能,包括今日頭條,大家都可明顯感受到,有一大拔喊著激憤號子的東西,對任何他們不滿意,或者讀不懂的東西,齊刷刷地,理直氣壯地拉開它們的褲子拉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