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值班大話君:秋深月影

英俊帥氣的遊俠們駕駛著四輪馬車飛馳疾奔在廣袤的戈壁上,這是美國西部電影的經典畫面。

十九世紀中葉,美國為了適應西部的開發,開闢了以馬車為主的運輸線路,這些公共馬車奔忙於美國西部和東部城市之間,擔當傳遞郵件和資金、運送商旅的職責。

而在同一時期的歐亞大陸地廣人稀白雪皚皚的西伯利亞,同樣有著鮮為人知的公共馬車在奔跑!俄羅斯民歌《三套車》即唱出了俄羅斯馬車伕哀愁的內心。俄羅斯的三套馬車是用三匹馬套在一輛車或雪橇上,中間馬駕轅,兩側各一匹馬拉幫套。中間馬小跑,兩旁的馬大跑。昔日從莫斯科通往西伯利亞僻遠城市的長途公路上,曾有過300個驛站,1.6萬名車伕駕馭著三套馬車飛奔!電報和鐵路出現以來,馬車長途運輸已由鐵路貨車所代替,公共馬車讓位於旅客列車。但是公共馬車還未完全結束歷史使命,在鄉村和城市裡以新的方式依然生存了許久。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獨特的馬車運輸隨著一條鐵路來到了哈爾濱。1898年中東鐵路開始修築,首批俄羅斯人湧入松花江江畔的小漁村——哈爾濱,隨著俄羅斯人的到來,一種西洋舶來品——俄式馬車也進入哈爾濱以及中至東鐵路沿線的主要站區。

從20世紀初到50年代哈爾濱的大街小巷奔跑著俄式大馬車,馬車成為那個時代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之一。

十月革命後,大批俄羅斯人紛紛進入哈爾濱。很多人生無分文又缺乏謀生技能,為生計所迫只能幹一些雜活。哈爾濱當時大街上獨特景象:“馬車伕,街上的浮浪人,叫化子,至於那大鬍子的老磨刀匠,至於那去過歐戰的獨腿人,那拉手風琴在乞討銅板的,人們叫他街頭音樂家的獨眼人。”

俄式馬車伕俄國人居多,蕭紅在哈爾濱時期有一位俄文老師索非亞,她的父親就是馬車伕,她父親的馬車回來了,院裡啷啷地響著鈴子。索非亞全家是高加索人。蕭紅寫過一篇《索菲亞的愁苦》,她說:“僑居在哈爾濱的俄國人那樣多。從前他們罵著:“窮黨,窮黨。””而哈爾濱的高加索人還不多,可是沒有生活好的。從前是‘窮黨’,現在還是‘窮黨’。

索非亞的爸爸在高加索的時候種田,來到中國也是種田。現在他在哈爾濱趕馬車,他是一九一二年和媽媽跑到中國來。索非亞的爸總是說:“哪裡也是一樣,幹活計就吃飯。”俄國老頭的話真有點中國俗語,那裡黃土不埋人呢!

哈爾濱的火車站,商業街,松花江畔……現代的汽車,俄式大馬車和東洋的人力車,交織成一副奇妙的畫卷!瞿秋白到哈爾濱時,“車到哈爾濱站,已是晚上八九點光景。乘了一乘馬車就往福順棧來”。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夜越來越深了,熱鬧的哈爾濱站前,南來北往的人流早已斷了線,通往道里、道外、南崗、馬家溝的電車也沒有幾個乘客了。車站收票口前排列著出租的小汽車、馬車和人力車,司機和車伕就好像吹了熄燈號後的寄宿學生一樣,都在自己的車上閉起了雙眼,只有列車進站的汽笛聲,時時把他們從睡夢中驚醒。”

——節選(陳嶼.《夜幕下的哈爾濱》)

哈爾濱當時汽車業也非常發達,人們乘坐汽車便宜實惠。但是每當高頭大馬拉著裝飾華麗的大車,響著鈴鐺在大街上奔跑時,哈爾濱人倍感親切,心中感到別有一番情趣,馬車成為一種即是交通工具亦是消遣娛樂方式。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啷啷地響著鈴子!奔跑而過的俄式大馬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