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幟後的東北 民國18年牡丹江東寧


1860年,清政府開始對東北地區局部解禁。1881年,清政府開放了寧古塔管轄下的鐵嶺河,1904年,牡丹江流域全部開禁,大批漢族人進入了這一地區。

到了二十世紀初,今天的牡丹江市還是一片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的地區,當時的地圖記載這一帶叫“黃花甸子”,因有大片黃花點綴於草地上而得名,僅有四、五戶人家分散居住,屬於寧安第五區管轄。

1903年,沙俄修築的中東鐵路在牡丹江沿岸修建了一座車站,因車站南臨牡丹江,便為車站命名為牡丹江車站,這便是今日牡丹江的雛形。從此,人口不斷增加,牡丹江站開始迅速發展。

1907年,清政府將東三省將軍制改為行省制,牡丹江境域屬吉林省寧安府管轄。民國初年,牡丹江地域沿襲清制,仍歸吉林管轄。

東寧清末設治,以其地居寧古塔東部而得名。屬寧古塔副都統轄區。光緒七年,寧古塔副都統派員於三岔口地方設招墾局,招民墾荒。

光緒十五年,將招墾局改為招墾總局。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清廷批准,撤銷招墾總局,於三岔口地方設置綏芬廳。宣統元年批准,將綏芬廳升改綏芬府,移駐寧古塔城,另於三岔口設置東寧廳,隸屬吉林省東南路道。

民國二年3月,將東寧廳改為東寧縣,民國三年6月隸屬吉林省延吉道。民國十八年2月,撤銷道區,由吉林省直轄。時為三等縣,東寧縣總人口3.3萬人。

1932年5月,日本侵略軍佔領牡丹江站等地,1937年1月,成立偽牡丹江省公署,轄寧安、穆稜、東寧、密山、虎林五縣。同年12月1日,正式成立偽牡丹江市公署,當時的牡丹江省共轄5縣1市,省會設在牡丹江。

牡丹江東寧,1929年。【攝影資料:東洋文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