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发展

放眼未来:1.新玩法: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信息处理效率;消费升级趋势下,支付机构以线上积累的用户、数据、运营经验,探索新零售下的新玩法;

2.新业态:以支付业务作为土壤,以积累的用户和数据为根基,孵化毛利率更高的理财、贷款等业态;3.新市场:支付机构在尝试以国内积累的务经验拓展海外市场,从服务出境游国人的海外消费开始,最终成长为全球性、多场景、多功能的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

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的发展

虽入场较晚,却未错过市场快速发展期

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的发展

乘O2O之风,借“小额、高频”场景培养用户支付习惯

移动支付的发展

以持续的产品侧优化创新,弥补运营侧资源不足

移动支付的发展

透视现状:规模增长迅速、监管逐渐完善、线下拓展是关键

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世界领先

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的发展

中国的移动支付发展处于世界前列。在移动支付行业,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信用卡体系成熟,第三方移动支付面临强势的卡组织、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严苛的监管,发展颇显吃力。相比之下,中国的信用卡机制不够健全、使用不够便捷,互联网公司依托庞大用户基础、利用技术优势,积极探索支付机会。结果,今天的中国市场在移动支付用户规模、交易规模、交易场景的丰富程度以及渗透率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发达国家。

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的发展

2017年,中国零售行业的移动支付渗透率已经达到25%,而美国仅为7%。造成这样巨大差距的原因,除了用户使用习惯不同、信用卡体系的效率不同之外,还有零售商户的发展水平。在中国,存在庞大的长尾商户、个体商户群体,它们往往没有POS机、没有与银行合作的能力,移动支付对它们而言是雪中送炭。在美国,此类商户数量很少、比例不高,主流商户则没有充足的动力向移动支付靠拢。

移动支付的发展

监管环境:逐渐完善,行业由野蛮生长进入规范运作

监管趋严,行业加速规范。监管对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基本采取先松后紧的态度,在行业初期给予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当市场规模增长到一定阶段,行业发展模式暴露出一定问题后,才通过系列政策进行管控。支付行业也不例外,在发展初期,监管对支付机构的业务规范较少,且支付牌照申请门槛较低,行业在市场机制下运作。从2015年开始,随着支付规模的迅速扩张,行业乱象频发,监管机构的规范文件也密集而来,对于支付牌照的发放也突然收紧。

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的发展

可以看到,随着监管政策的颁布,对于支付账户开立门槛及使用权限、备付金的管理、清算业务等均做了规范。对支付机构的影响体现为:

规范业务模式:网联的出台,打破了以往支付机构直接与银行连接,自行进行清算业务的“直连”模式,而是打造了“线上版银联”——网联。在2018年6月30日前,所有支付机构均需将清算业务切换至网联进行,支付机构不再涉及清算业务,只负责对商户和用户两端的支付服务。

调整收入结构:备付金集中存管,减少了支付机构在沉淀资金获取的利息收入;支付账户分级管理,则限定了每个账户余额消费的最大额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易规模。

增加对监管的信息透明度:通过网联,清算环节纳入监管,结束对监管的黑盒子状态,便于央行对支付机构的运作信息进行全面、及时的掌握。

提升行业安全性:

账户分级管理、备付金集中存管等政策,可以有效防范洗钱、恐怖融资以及挪用备付金等违法行为,提升行业整体安全性。

移动支付的发展

变现能力:收入快速提升,高补贴增加了盈利压力

营业收入:整个支付行业的收入水平正在随着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增长而增长。单纯从收入规模看,移动支付已经是一个变现能力很强的行业。支付机构的收入来源主要有:

商户端收费。商户需要向支付机构缴纳一定的支付服务费,行业标准费率是0.6%,但对交易规模大的头部商户,一般可享受费率优惠。随支付机构不断拓展场景和商户,这部分收入在迅速增长。

备付金利息。支付机构可以将用户存放在支付账户里的零钱存到银行,并享受对应利息。但是随着监管提出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这部分收入在逐步缩减,最终将减少为0。

移动支付的发展

成本:银行成本同样随着交易规模的增长而增长,同时移动支付机构的高补贴加重了自身盈利压力。

银行成本。银行成本是指用户通过绑定在支付账户里的银行卡进行支付时,支付机构需要向对应银行支付的服务费用。这部分是可变成本,随交易规模增加而增加。未来,随着清算业务切换至网联,不再由支付机构自行操作,这部分成本模式将面临调整。

运营推广费用。现金补贴往往是转化新用户、刺激交易规模的不二手段,也是各大支付机构在面临竞争时的首选。随着支付机构对线下等新场景的不断开拓,需要有不断进行的补贴推广来提升支付渗透率,而这也对支付机构造成了较大的盈利压力。根据阿里的年报,2017年第四季度,蚂蚁金服税前利润大幅下滑,原因之一就是支付宝钱包推出的激进用户增长计划,使得针对新用户的补贴成本大幅上升。

移动支付的发展

从战略上看,支付业务的意义在于吸引大量用户和资金,为消费信贷、金融产品分销、征信等高附加值业务打下基础。因此,互联网巨头可能并不关心支付本身的盈利能力,而是更关心能否将支付用户转化为高利润金融业务的用户。由于公开信息很少,外界很难了解蚂蚁金服和腾讯两大巨头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化的,以及这种转化的效率具体有多高。我们将在后续的专题报告中,进一步探讨以上的商业模式。

场景渗透:由线上转移至线下,线下由零售餐饮拓至生活娱乐等更多场景

电子支付有一定的场景渗透顺序。因不同行业/场景的线上化程度、标准化程度、用户的使用习惯等不同,其对电子支付的接受门槛也不同。从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来看,存在场景发展的先后顺序:

最早发展起来主要为生活刚需、而且传统方式操作麻烦的场景,如手机充值、生活缴费。

其次容易接受的是电商类,因为是纯线上场景,使用电子支付的门槛相对低。而我国的电商在淘宝和支付宝的带领下,也算是第一批接受电子支付的场景。

接下来是O2O,线上选购线下消费的模式,支付作为线上活动的最后一环,滴滴出行、美团、饿了么都是典型的代表。

门槛最高的是纯线下场景,因为整个活动在线下进行,很难把支付这个单独的环节线上化,让人们习惯在收银台处掏出手机翻找App里的二维码;并且与线上商户显著的头部效应不同,线下商户数量庞大且非常分散,需要大规模地推,非常耗时耗力。因此线下是最难切入、发展最慢的场景。

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的发展

线下以餐饮、商超和零售为主战场,并向公共交通等领域不断横向拓展。线下市场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垂直子行业,各子行业的渗透难度相对不同。目前移动支付主要在餐饮、商超、零售领域拓展,并已初见成效。但是,在娱乐、交通、酒店、医疗等领域,移动支付的渗透率并不高。总而言之,移动支付在“小额、高频”场景的运用更广泛,而在“大额、低频”场景还是落后于银行卡支付。

移动支付的发展

餐饮:支付宝通过阿里旗下的口碑网,积极接入餐饮商户,并注重在三四线城市的渗透,部分地区联合“饿了么”一起拓展业务。腾讯也通过投资美团点评进行餐饮商户的拓展。按照易观国际监测的数据,2017年全年,口碑网(含“饿了么”)GMV达4200亿元,美团点评3600亿元,是O2O市场前两名,合计市场份额78%。

商超和零售:

除积极接入商户以外,在新零售的大潮下,阿里和腾讯也加大了对行业龙头公司的投资入股,并且将支付环节的整合作为重要内容。现在,全国性的零售商超企业几乎都在站队,要么站到“阿里系”一边,要么站到“腾讯+京东系”一边。与腾讯结盟的京东还在大力扩张自有品牌的专卖店、便利店。

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的发展

放眼未来:新玩法、新业态、新市场

新玩法:技术升级、消费升级带来的玩法升级

技术升级: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信息输入、处理效率。技术一直是驱动支付行业体验升级、提升信息输入和处理效率的重要力量。以用户登录环节为例,就经历了密码验证-指纹验证-刷脸验证的演变,还会继续演变下去。支付宝和肯德基合作推出的线下刷脸支付,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肯德基自助点餐机上选好餐,选择“支付宝刷脸付”,进行人脸识别,再输入与支付宝账号绑定的手机号,确认后即可支付。支付过程不到10秒,无需输入密码,也无需掏出手机。以Amazon Go为代表的无人店更是前沿技术的领先探索者。通过人脸识别、物联网等技术捕获信息,将支付环节隐形化,无需额外操作即可完成购物支付。

移动支付的发展

消费升级:多环节融合,提升产业运作效率。在消费升级的大潮下,用户越来越注重体验,商家也更关注对消费者的洞察和服务升级。支付机构纷纷围绕支付推出新玩法。

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的发展

支付宝:强于运营,线下场景布局既早且多。阿里从2014年就开始投资布局线下场景,并且在2016年率先提出新零售的概念,试图以线上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改造传统线下零售的痛点。“阿里系”的淘宝、支付宝、高德地图、阿里云、口碑网可以形成一个“新零售闭环”,让用户的消费行为尽可能留在体系内。相比之下,腾讯就没有类似的闭环,因为它没有电商和自营O2O业务。

新业态:以支付为基础滋养其他业务

支付像土壤,孕育其他高利润业务。第三方支付经历了近几年的高速增长后,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和数据。作为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环节,支付也逐渐成为其他金融业务的流量入口,并提供决策支持。支付业务早已成为其他更高利润业务的流量入口和孵化器,滋养后者的发展壮大。

巨大的用户流量+自然的场景过渡。支付是对资金的使用,而用户对这些资金的安排为其他产品创造了机会。

理财:支付资金充裕、支付账户有余额的用户,必然希望实现对余额的有效利用,产生互联网理财需求。典型代表是2013年推出的余额宝,它创造性的为支付账户提供理财收益,同时又保持随时消费的灵活性,在体验上做到极大的便利,规模一路攀升,AUM在2017年末已达到1.57万亿。腾讯也推出过理财通、零钱通等类似产品。

移动支付的发展

贷款:

对于那些没有足够资金进行支付的用户,消费贷应运而生。以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为例,一方面为用户提供消费所需资金,提升支付成功率,另一方面则利用支付用户流量,拓展了毛利更高的贷款业务。2016年“双11”,支付宝将花呗作为默认支付方式,显著提升了购物高峰期的支付成功率以及笔均支付金额。

数据价值:相比流量,数据的价值更加隐性,也更有深远意义。金融的本质是对风险的定价,而数据在风险评估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支付对应的交易数据。通过补充支付相关数据,提升风控模型准确度,从而实现对用户更精准的评估。支付机构推出的贷款类产品如花呗、借呗,征信产品如芝麻征信,以及智能投顾等均是数据驱动下的典型案例。未来,其应用场景也会从金融业务进一步拓展,服务广告、零售等更多领域。

新市场:走出国门寻找新的蓝海

随国内市场逐渐饱和,各大支付机构开始将眼光投向海外。并探索出一条跨境支付+当地钱包的海外之路。

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的发展

服务海外用户的当地钱包。随着支付机构对海外商户的接入、对当地市场了解加深,发现在一些国家存在快速增长的消费支付需求和当地支付条件之间的不匹配,这为支付机构服务当地市场打开了大门。阿里和腾讯纷纷通过自建+投资的方式布局海外市场的当地钱包。

移动支付的发展

投资方面,以“阿里系”为例,

近年来连续投资了韩国、东南亚、南亚多个国家的领先电子钱包。除了资金支持,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还进行技术、运营、业务发展战略等层面的经验输出,帮助当地钱包借助国内发展的经验快速崛起。“阿里系”投资最集中的是印度市场。

移动支付的发展

投资建议

阿里巴巴(BABA)与蚂蚁金服(未上市):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蚂蚁金服的价值不仅在于贡献利润,还在于为新零售业务提供支撑。在阿里研究院的“新零售”愿景中,移动支付是一个重要环节,是沟通线上线下场景、实现线上线下数据共享的桥梁。因此,就算蚂蚁金服的利润率受到冲击,它对“阿里系”的战略价值仍然不可小视。此外,支付宝对“阿里系”的海外扩张也能提供支持。

腾讯控股(0700.HK):

腾讯在支付领域的劣势也很明显:没有电商和O2O业务(只以战略投资方式维持存在),无法形成线上线下的消费闭环,只能依靠战略合作伙伴。腾讯的核心能力圈在于社交、游戏和数字内容,与支付的协同效应有限。此外,腾讯在历史上就不以服务企业客户见长,这可能限制它在利润丰厚的企业和机构金融业务市场的前景。

移动支付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