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育兒:孩子需"營養+運動"才健康

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存在零食消費過多、缺乏科學營養指導等問題。我國2歲及以上人群零食消費率從20世紀90年代的11.2%上升至目前的56.7%,零食提供能量佔每日總能量的10%左右。而《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顯示,2012年我國6-17歲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率和消瘦率分別為3.2%和9.0%,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9.6%和6.4%,孩子體重過高或過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現。5月19日,《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在京發佈,《指南》對於每一個年齡層的孩子正餐及零食的選擇和配比分別給予了具體指導。專家指出,兒童青少年正處於生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也是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階段,過多或不合理的零食消費可能增加肥胖及相關慢性病發生的風險。引導兒童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和健康觀,減少或糾正不良的零食消費行為,有利於兒童青少年從小建立平衡膳食、合理營養的理念,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並獲益終生。專家建議,家長和學校要盡力保證孩子營養+運動,平衡促健康。

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膳食營養狀況有了較大改善,但也存在零食消費過多、缺乏科學營養指導等問題。我國2歲及以上人群零食消費率從20世紀90年代的11.2%上升至目前的56.7%,零食提供能量佔每日總能量的10%左右。

5月19日,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中國營養學會共同編制的《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以下簡稱《指南》)在京發佈。《指南》在前期大數據調查的基礎上,對我國少兒人群分為三個年齡段,對於每一個年齡層的孩子正餐及零食的選擇和配比分別闡述,具體指導,十分具有針對性。

而5月20日是第29個“全國學生營養日”,主題是“營養+運動,平衡促健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院士在學生營養日之際指出,兒童青少年正處於生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也是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階段,過多或不合理的零食消費行為可能增加肥胖及相關慢性病發生的風險。因此,引導兒童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和健康觀,減少或糾正不良的零食消費行為,有利於兒童青少年從小建立平衡膳食、合理營養的理念,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這不僅影響他們兒童時期的健康,對他們成年後的健康也有影響。

《指南》為不同年齡段孩子提供細緻營養指導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公共營養與政策標準室主任王惠君研究員介紹,《指南》根據年齡段分為三冊,分別適用於2~5歲學齡前兒童、6~12歲學齡兒童及13~17歲青少年。

2~5歲學齡前兒童: 3頓正餐+2頓加餐+少量健康零食。這一階段三頓豐富的正餐與兩次適量的加餐是學齡前兒童獲得全面營養的保障。如果需要添加零食,應該少量,且要選擇健康零食。因此,針對2~5歲學齡前兒童的核心推薦包括:

1.吃好正餐,適量加餐,少量零食。

2. 零食優選水果、奶類和堅果。

3.少吃高鹽、高糖、高脂肪零食。

4. 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

5. 零食應新鮮、多樣、易消化、營養衛生。

6.安靜進食零食,謹防嗆堵。

7.保持口腔清潔,睡前不吃零食。

6~12歲學齡兒童:飲食向一日三餐過渡,適量加餐健康零食。6~12歲學齡兒童飲食模式逐漸從學齡前期的三頓正餐、兩次加餐向相對固定的一日三餐過渡,正餐食物攝入量有所增加,但由於飲食間隔時間較長,容易產生飢餓感,且由於學齡前飲食習慣的延續,容易產生零食消費需求。因此,針對6~12歲學齡兒童的核心推薦包括:

1.正餐為主,早餐合理,零食少量。

2.課間適量加餐,優選水果、奶類和堅果。

3.少吃高鹽、高糖、高脂肪零食。

4.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不喝含酒精、含咖啡因飲料。

5.零食新鮮、營養衛生。

6.保持口腔清潔,睡前不吃零食。

13~17歲青少年:青春期發育需吃好三餐,合理選擇零食。13~17歲青少年正經歷著生長髮育的第二個高峰期——青春期發育階段。《指南》指出,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對能量和營養素的需要量大,對食物選擇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更強,容易產生衝動性食物消費,甚至對某些零食產生依賴。因此,針對13~17歲青少年的核心推薦包括:

1.吃好三餐,避免零食替代。

2.學習營養知識,合理選擇零食,優選水果、奶類和堅果。

3.少吃高鹽、高糖、高脂肪及煙燻油炸零食。

4.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不飲酒。

5.零食新鮮、營養衛生。

6.保持口腔清潔,睡前不吃零食。

學齡兒童要做到“營養+運動,平衡促健康”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顯示,2012年我國6~17歲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率和消瘦率分別為3.2%和9.0%,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9.6%和6.4%。體重過高或過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現;體重過低一般反映能量攝入相對不足,易導致生長髮育不良等;體重過高反映能量攝入相對過多或活動不足,易導致超重和肥胖,可顯著增加多種疾病的發生風險。

在第29個“全國學生營養日”之際,為了倡導我國學齡兒童科學飲食、科學運動,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等8家機構聯合發佈倡議:“營養+運動,平衡促健康——關注學齡兒童健康體重”。《倡議》從膳食營養和科學運動兩個方面,對學齡兒童培養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建議。

1.三餐合理,規律進餐。保證學齡兒童一日三餐,兩餐間隔適宜約4~6小時,進餐細嚼慢嚥。保證三餐定時定量,三餐能量比例適宜。早餐佔全天總能量25%~30%、午餐佔30%~40%、晚餐佔30%~35%。早餐很重要,每天都要吃,同時要讓孩子們吃飽吃好午餐,晚餐適量以脂肪少、易消化的食物為宜。保證飲食多樣化,膳食應當以穀類為主,做到頓頓有蔬菜、天天吃水果,適量魚禽肉蛋,注意葷素搭配、粗細搭配。保證每天攝入300毫升奶或奶製品,常吃豆製品,不能用糕點、甜食或零食代替三餐。食物要清淡,少吃含高鹽、高糖和高脂的快餐。

2.選擇健康零食,足量飲水,不喝含糖飲料,禁止飲酒。學齡兒童應選擇衛生、營養豐富的食物作為零食,比如水果和能生吃的新鮮蔬菜、奶製品、大豆及其製品或堅果。油炸、高鹽或高糖的食物不要作為零食。少量多次飲水,每天800~1400毫升,首選白開水,一個小時左右喝一次,每次200毫升左右,千萬不要感到口渴時再喝。建議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禁止飲酒。足量飲水,每天800-1400毫升,首選白開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飲料。

3.不偏食節食,不暴飲暴食,保持適宜體重增長。健康體重對保障兒童正常生長髮育和維持健康十分重要,體重過重或過低都對健康不利。學齡兒童應做到不偏食挑食、不暴飲暴食,營養均衡,保證適宜的體重增長。營養不良兒童要增加魚禽蛋肉,或豆製品等富含優質蛋白質食物的攝入。超重肥胖兒童要在保證控制總能量、合理膳食的基礎上,積極進行身體活動。

4.保證每天運動,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學齡兒童要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每天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強度以上的身體活動(運動過程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感覺不能輕鬆講話),鼓勵在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基礎上進行大強度運動(運動過程中呼吸和心率大幅度增加,需要調整呼吸後才能講話)大強度運動應該根據自己身體情況控制運動量(如每次運動時間和間隔時間等)。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並將合理的身體活動融入學習和生活中,如增加步行,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晨跑、課間操等活動,如上下學步行、做家務勞動等也可以。

運動方式要多樣化,每週參加至少三次有助於強健骨骼和肌肉的運動(如慢跑、騎自行車、游泳、打球、健身操等有氧運動;俯臥撐、仰臥起坐、引體向上、啞鈴操等抗阻運動),5次以上柔韌練習(如拉伸、壓腿及扭腰等運動)。

5.儘可能減少久坐不動和視屏時間。提醒孩子們每個課間離開座位活動一下,在家每坐1小時就起來活動十分鐘,視屏時間每天不要超過2小時,而且越少越好。最好不在臥室擺放電視、電腦,減少使用手機、電腦和看電視等電子產品的使用。

6.保證足夠睡眠。小學生每天10小時,初中生每天9小時,高中生每天8小時,有助於學齡兒童的身心健康。

倡議同時呼籲家長、學校,以及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兒童健康問題,越早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對兒童青少年的一生健康越有益。(聞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