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海行动》的优点都夸过了,来说说不足

电影《红海行动》的优点都夸过了,来说说不足

先说好话。

  • 1 相对真实地体现了21世纪低烈度战场的情景,在武器杀伤力、兵种分工,战场通讯和信息等方面的展现,比大多数战争片强,比几乎所有国产战争片都真实。

  • 2 三分钟以内的桥段,节奏控制的不错,比此前的国产片紧凑很多,进步很多。不管事后会不会吐槽,在影院现场足以让人目不转睛。算是很大的进步

再说坏话。

  • 1 讲故事不够用心。塑造人物太粗糙。

所谓不会讲故事,就是说在三分钟桥段之间缺乏联系,生拉硬拽把场景拼到一起,而不是平滑地过渡。比如说最后一幕对抗美国军舰,完全可以先交代一句这是撤侨编队的返航途中么。和新一波护航编队相互致意,忽然接到了美国军舰进入南海的警讯,这比凭空跳过去舒服很多。

人物粗糙,体现于交火时间外的台词肥皂剧化,具体而言就是低信息量,高声,对象指向(屏幕外)的第三方。因为肥皂剧是用来打发时间的,观众不会像看电影那样聚精会神地看,很容易被其他事件分神,或是离开屏幕几分钟回来再看。为了让擦地、打毛衣,泡茶的观众跟上情节,台词就不会真正体现角色之间的交谈,而是以屏幕外的观众为目标,说一些明显在现实中不会说的对话。这样的台词好写,好演,逻辑清晰,但对于已经在电影院里心无旁骛的观众来说,却会带来很差的“出戏”感受。

电影《红海行动》的优点都夸过了,来说说不足

  • 2 强行加戏,为了展示而展示。

从全局结构来说,电影拍到救出人质就可以了,最多加一段在港口等船,追着已经被迫出港的军舰跑,没必要让蛟龙小队再去抢什么核材料。他们再次上飞机出发的时候,我清晰地听到身后一位女士对男友说:“还要打啊”。即“大场景”已经引发了观众的疲劳,再增加不说是负资产,起码边际效益很差,不如打磨一下已有的场景。

又比如坦克追逐战,明明是海军轻步兵救人,非要演一场沙漠风暴,让坦克在几十米的距离上斗街舞,拍出了全片最假,最不符合军事常识的一场戏。很显然,导演不是先定故事再定场景,而是看了看海军的预算和实物支援,凑了一个故事把手头所有的资源都用上。这明显是穷人做杂烩汤的思路——好东西不多,绝不能浪费。可这部片子的预算和尺度已经是富豪级别了,还要把鱼翅松茸神户牛肉倒在一起炖,舍不得删任何一个场景,反而露出了穷人乍富的寒酸劲。

电影《红海行动》的优点都夸过了,来说说不足

加戏还体现在明显提升了敌人的战斗意志和军事素养。那个少年狙击手算是彩蛋不去说他,就说首发命中的迫击炮队,围攻蛟龙小队宁死不退的民兵,追杀人质车队打到最后一人一车,遇到沙尘暴都不肯放弃的装甲兵,放在超级大国都算一流精兵了。真有哪一波恐怖分子具备这样的能力,在中东用不了三天就改朝换代,打出国界重建阿拉伯帝国也是等闲。

现实中,中国自己的部队都几乎不可能兼顾这些优点,现在都叠加在对手身上,那只好把蛟龙小队从精锐步兵提升为超级英雄,才能重建逻辑合理性——代价就是毁掉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气氛。其实呢,在不太强的对手中杀进杀出,还要救人质,这本身已经很神奇了。如果一定要保证桥段数量,不妨增加几次遭遇战,没必要每次都把丧尸一样的对手杀光,也可以制造很强的战场气氛。《黑鹰坠落》已经演示过很好的案例了。

  • 3 强行拔高,底气不足。

整部片子包含几条线,主要的是人质和核材料公司两条线,为了把两条线缠在一起,还特意设定了一个在核材料外企工作的中国人。但很显然,这个连接点非常虚弱,完全做不到融合两条脉络。但就本片的意图(让国家主义观众看嗨)而言,救人质一条就很足够了。带着最后一批中国公民一路向港口狂奔,打垮一切阻拦的敌人,完全可以让气氛熊熊燃烧起来,完全可以带起满场庆贺胜利的掌声。非要搞两条联系不大的并行主线,我看到的不是导演的国际主义精神,而是对自身立场的怀疑,所以一定要用“核炸弹”、“全人类”这种宏大的概念去强行拔高影片境界,结果反而透出了虚弱。

当然,这也不全是导演和编剧的锅。实际上整个国家都没太想好怎么表现自己的意识形态,怎么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香港导演当然就更糊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