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間,陪母親跳段廣場舞吧

有時間,陪母親跳段廣場舞吧

這個社會從來沒有給老年人足夠的空間

每次放假回家,我每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陪我媽跳廣場舞。我媽退休以前,絕對沒有想過自己會跳廣場舞,以前她看到廣場舞,都是一臉鄙夷,聲稱自己退休以後,絕對不會去跳廣場舞的人,現在卻自動加入了廣場舞的行列。

跟著跳了之後,我才能理解,一個曾經自信爽朗的老太太,怎麼就跟魔性的廣場舞扯上了關係。

01

為什麼大媽偏愛廣場舞

廣場舞火遍大江南北,走到哪裡都有人在跳,公園、廣場、小區......為什麼中國老人偏愛廣場舞呢?

因為中國老年人娛樂環境太惡劣了,預計2020年,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才能達到1.8平方米,而這1.8平方米的目標,卻不足很多發達國家的1/10,娛樂設施也很單一化,多以運動器械為主,根本不能滿足老年人的正常需求,而就算這1.8平方米的運動設施,多數也是更適合年輕人使用,

中國本來就是一個全民娛樂匱乏的國度,具體到老年人,娛樂生活之貧瘠堪比沙漠了。

拿我母親來說,她能方便使用的健身設施,僅有小區的健身器材,而那些器材也就是那老幾樣,至於其他有社交功能的文體活動,幾乎沒有。

廣場舞正好應景,給了無聊的老人們一個娛樂的方式,很多人跳舞一方面是為了鍛鍊身體,揮揮胳膊動動腿,扭扭腰部轉轉跨,我媽媽每次跳完舞回來,晚上都能睡個安穩的踏實覺。按她的話來說,上了年紀就覺少,有的時候一夜一夜失眠,出去運動一下,跳舞跳乏了,回來沾著枕頭就可以睡到天明。另一方面是為了打發時間,子女不在家,老倆口也沒什麼事情做,不如出去和同齡人聊聊天,跳跳舞,時間還過得快些。

廣場舞是什麼?廣場舞集文化、體育、社交功能一體,能同時滿足這樣的形式,在中國幾乎沒有,甚至有的廣場舞團體還推出了打卡,統一制服,還有比賽,甚至具備了社會組織的功能。

有時間,陪母親跳段廣場舞吧

進入公共視野的廣場舞對年輕人而言,往往意味著擾民和空間的侵佔,對於老年人,也不乏壞人變老了,倚老賣老的指責,但是殊不知,這個社會從來沒有給老年人足夠的空間。

02

其實我們並不尊老

“尊老、孝老、敬老”一直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道德律令。在傳統社會,老年人居於家庭倫理關係和社會倫理關係中的主導地位。因此,老則貴,子女大多“唯老是從”,無論是小到生活習慣,還是大到成家立業,一切都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養老行孝更是刻在人們骨子裡的觀念,家庭養老自然也成為了中國社會自古以來最主要,最普遍,也最受國人認可的養老模式。

前幾天我跟父親吃飯,忽然他說起來一句話,叫“長壽非福”。我忽然敏感地意識到,這不是一個近年才有的說法,實際上,在中國尊老的背後,有另一個傳統,我看過很多地方的民間故事,其實一些地方,不乏有長壽老人會吃掉子孫的傳說,有些地方有長壽老人會吸掉兒孫福氣的說法。

而這種傳說的背後,其實折射了部分現實,在農業社會其實非常好理解,喪失了勞動能力的老人,在物質匱乏的時代,單純消耗糧食,自然“長壽非福”。

敬老的傳統在現代化社會嬗變的過程中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我們不再信服“老則貴”的價值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依賴土地,自給自足的生產及生活方式,現代工業生產的興起和發展,機器及青壯年勞動力,取代了過去老人在農耕經濟時代的社會核心地位,現代家庭早已走出了“父權至上”的封建家庭專制,老人的威望與地位開始動搖。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越來越大,孩子取代老人成為家庭的中心;子女的思想、追求也取代老人的意志而成為主導家庭的思想意志。老人們總是儘可能地想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子女,減輕他們負擔,而大多數子女卻把這種付出當做理所當然。現在城市和農村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是,子女不但不能滿足父母的養老需求,還出現了“反向趨勢”,即父輩對子輩的“逆反哺”。比如:父輩代替子輩對孫輩進行隔代照顧,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老年父母的物質負擔、身體負擔和精神負擔。

有時間,陪母親跳段廣場舞吧

雖然我們有尊老的傳統,但在現代社會,其實我們並不尊老。

作為子女,我們更注重的是自己的事業發展,卻忽略了我們的父母。

作為年輕人,我們更注重的是如何掙老年人的錢,賣各種保健品,不實用的鍛鍊器材,卻從不考慮老年人的真正需求。

而在應用市場搜與“老人”相關的APP,屈指可數。不是老人跟不上時代,而是我們人為地把老人與時代剝離。

我們有那麼多優秀的程序員,優秀的產品經理,但是誰也沒有想過,給老年人開發一款產品,實際上,我們單方面地認為,老年人不重要。

如今,子女因學習、工作、婚姻等原因而離家已成常態,“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現使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削弱,很多老年人雖然居住在家,但身邊缺乏子女照顧,還有一種特殊的現象,子女在異地成家立業,老年人跟隨子女遷居異鄉,陌生的生活環境在語言文化、氣候飲食、人際交往等眾多方面都難以滿足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老年人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與孤獨感。

現代社會家庭結構在縮小、家庭成員角色在變遷、家庭情感在淡化,以尊老為目的的養老似乎也在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完成義務的“形式化養老“。

03

銀髮時代來臨,

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

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銀色浪潮”就以不可逆轉之勢向我國席捲而來,截至2016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3,086萬人,佔總人口的16.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5,003萬人,佔總人口的10.8%。

有時間,陪母親跳段廣場舞吧

據預測,到2040年預計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有4億,這預示著我國老齡化時代的真正到來,然而,應該如何養老?如何在不影響經濟運行的前提下提高養老質量?我們並沒有做好準備。

我國的養老服務模式是“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但是家庭養老制度遭遇了市場經濟的衝擊之後,需求逐漸增多,要求也逐漸提高;社區養老制度的專業性不夠,人力物力也有限,規模小,條件差;而機構養老更需要一套完整的服務體系,除了需要滿足老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照料以外,還需要滿足老年人醫療保健,疾病防護,護理與康復以及精神文化,心理與社會等需求,這也是很多機構和設施無法全部做到的。

目前我國社會養老制度仍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去完善,去處理解決,比如:養老服務人才缺乏;社會資金投入不足;養老服務設施總量不足,選址、定位、結構、佈局不合理;養老服務水平總體較低......

那麼是否是增建更多新的養老設施,配備高端的器械和設備,提高服務收費標準……就能讓老人更舒適地享受養老生活?答案不言而喻……

銀髮時代的即將來臨,光有贍養老人的情懷是遠遠不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