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國風雲史

延續了千年的拜占庭帝國是怎樣一種風貌?為什麼說拜占庭帝國拯救了西方文明?


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的一個特殊階段,它曾經地跨亞非歐三洲,貿易在經濟結構中佔有很大比重。和同時期封建制的西歐相比,

拜占庭帝國風雲史

拜占庭是典型的中央集權體制。拜占庭具有鮮明的東方基督教特徵,但又保存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精髓,是歐洲古典文化的“蓄水池"。正是由於拜占庭的存在,歐洲才有了後來的“文藝復興。

拜占庭帝國是西方文明的拯救者。文章將分為三部分為您敘述關於拜占庭帝國的故事,文章有些長,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仔細閱讀,第一部分中,將從時間、空間、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為你係統講解拜占庭帝國;第二部分,將從外交政策、經濟主權、權力結構三方面,為你梳理拜占庭帝國的國運線索;在第三部分我們將為你還原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戰的始末,分析戰爭成敗的因素以及能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一、時間跨度

拜占庭是羅馬帝國在東方的特殊階段。

歷史上的拜占庭帝國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承前啟後,繼承了古羅馬帝國,又開啟了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在時間跨度上,相當於中國的魏晉南北朝一直到明朝,並對應同時期西歐的中世紀。

拜占庭帝國發源於公元4世紀左右,當時的羅馬帝國內政、外交、經濟都陷入了困境,北方日耳曼人不斷入侵。為了緩解危梘、躲避入侵,羅馬帝國的一位皇帝,把首都遷到了東方的君士坦丁堡,形成了後來的東羅馬帝國,也就是常說的拜占庭帝國。

在原來的羅馬城被攻陷、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只剩下東羅馬在地中海的另一邊頑強地挺立了一千多年。在這一千多年裡,它遭到四面八方不同敵對勢力的入侵,直到1453年被土其人滅亡。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後,東羅馬人又回到西歐,帶去了被拜占庭保存的古希臘、古羅馬思想和精神,後來的歐洲人才又重新發現被塵封的古典文化。

二、空間

拜占庭帝國地跨亞非歐三洲,但疆域面積經常隨著不同執政者的治理水平不斷變羅馬帝國在鼎盛時期,地跨亞非歐三洲,包括現在的英國、法國、德國南部、俄羅斯東部,還有中東北非等區域。拜占庭帝國繼承了昔日羅馬帝國的東部行省,同樣地跨亞非歐三洲,整個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現今土其的伊斯坦布爾,即是君士坦丁堡的所在地。由於拜占庭領土環繞地中海,太過分散,非常容易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侵襲。在一千多年裡,帝國的領土面積因不同皇帝的治理水平而變化,但總體的趨勢是:隨著周邊文明不斷崛起,拜占庭帝國的領土也不斷被蠶食,疆域不斷縮小。一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完全滅亡。

相比於古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位於東方,所以自然承擔起歐洲“東大門"的作用,為西歐抵禦了大量外族入侵。比如後來興起的阿拉伯、土其都是在歐洲的東邊,它們發起的一系列衝擊,首先遭受攻擊的都是拜占庭帝國。但從文化傳承角度上說,卻也恰恰保全了歐洲文明,為西歐的發展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窗口"。所以作說,“拜占庭拯救了西方文明"。

三、政體

相比於同時期的西歐,拜占庭是典型的中央集權體制。

“中世紀歐洲很黑暗"這句話,對同時期的拜占庭帝國並不適用。因為,西歐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總體是由日曼人建立的混合政體,它的骨子裡是分散割據的“部落文化"。由於各個邦國缺乏統一的組織領導,所以在這種“部落文化"之上,教權佔有很大地位。在教權和皇權的博弈中,才造成了中世紀西歐的思想鉗制。

相比於西歐,同時期的拜占庭帝國完整保存了原來羅馬帝國的皇權體系,政治上保持了高度統一。在國家等級體系當中,權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是典型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與中國古代類似。這種統一使拜占庭能夠更有效率地調動帝國內部各方面資源,讓國家有更強的能力發展經濟和文化事業。所以在中世紀,拜占庭是世界上的首屈一指的強國。

四、經濟

貿易是拜占庭的經濟命脈。

在沒有梘器大工業的時代,農業是古代國家的立國之本。拜占庭帝國在這個立國之本之上,又有一點特殊情況,那就是:貿易是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個特徵由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

1、拜占庭遠離了之前日耳曼人入侵的戰場,並且憑藉了天險,讓整個帝國的心臟地帶處於地理優勢的掩護下。外部相對的和平環境,使得拜占庭的貿易能夠正常進行了。

2、拜占庭帝國所佔據的地理位置,是當時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交通樞紐。君士坦丁堡所在地,連接了亞洲和歐洲,同時又控制了黑海和地中海,以及向阿拉伯地區的貿易商道,讓帝國積累了大量財富。

3、在中世紀,拜占庭金幣曾經是當時整個世界的硬通貨,相當於現在的歐元、美元。過去幾十年裡,中國境內從新疆、寧夏、青海到山西、陝西,都發現過很多拜占庭金幣。我們經常說的“絲綢之路",並非總是由長安通向羅馬。事實上,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絲綢之路的終點是在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4、由於拜占庭帝國對貿易的依賴過於嚴重,隨著後來新的外族入侵,各種貿易通道淪陷,特別是到了帝國的中晚期,貿易主權被後起的威尼斯人搶走,也讓拜占庭經濟遭受巨大沖擊,整個帝國的衰落,呈現出幾何級的加速下跌。

五、文化

拜占庭文化呈現“東西交匯"的形態,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

拜占庭帝國的疆域正好“騎"在亞歐大陸交接的地方,它既受到了西方的影響,也受到了東方的影響,同時,又把這種影響向東、西兩個方向不斷輸出。今天中東阿拉伯地區清真寺的圓頂,以及俄羅斯地區“洋蔥"樣式的房屋圓頂都是受到拜占庭建築風格的影響。中國西安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也是受到了當時拜占庭帝國流傳的基督教分支的影響,經過了當時的伊朗和中亞地區,在唐朝時就傳到了中國。

中世紀的西歐古典文化荒廢,拜占庭帝國卻恰恰保留了歐洲曾經的古典文化。中世紀結束以後的文藝復興,復興的對象也正是拜占庭所保留的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總體來看,拜占庭是聯結古典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一道重要橋樑。沒有它,就沒有西方文明,也不會有我們所見的現代世界。

六、外交策略

拜占庭的外交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外交,它遠遠不止於納貢、朝貢和國事禮儀。對強敵環繞的拜占庭而言,外交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戰爭,它調整著拜占庭和周邊民族的關係,甚至左右著帝國命運的興衰。這種外交策略的形成,根源於拜占庭複雜的地緣政治。

拜占庭的地理形勢易攻難守:中間是浩瀚的地中海,四周是虎視眈眈的強敵。帝國的全部領土幾乎都是在強敵的夾縫中,圍繞著地中海零零散散分佈。一個行省到另外一個行省,很多時候要跨海才能過去。在極其艱難的外部環境下生存的拜占庭發展出了一套高超的外交手段。這些外交手段,概括起來是:合縱連橫,類似中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實行的外交策略。

1、拜占庭善於利用結盟增強自身實力,彌補由於多線作戰導致的短板。從皇帝查士丁尼開始,專門設置了一個機構,叫做“蠻族事務局"。這是一個情報機構,專門收集周邊各個民族的動向,包括各個勢力首領的喜好,方便在急需的時候,有針對性地收買、賄賂潛在結盟者。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處理外交事務的中央級單位。

2、拜占庭的結盟策略:儘可能多地尋找盟友,拉攏敵人的敵人。比如,在拜占庭和波斯戰爭中,它主動和阿拉伯人結盟給這些遊牧民族的首領送去重金鞏固了東方戰線。在阿拉伯人再次崛起後,拜占庭又派出遣唐使,試圖聯合當時的中國,共同抗擊新興的阿拉伯帝國。

3、拜占庭的皇宮,永遠堆砌著大量奇珍異寶,用來收買敵對勢力,以及敵人的敵人。每年,都會有代表不同勢力的使團,受邀來到君士坦丁堡,不僅接受金錢賞賜、遊覽城市風光,還能夠享受包括洗浴、狩獵、觀看賽車表演等一系列服務。

4、金錢、權力和地位都是拜占庭外交戰場上的武器。為了懷柔和控制潛在結盟者,拜占庭也經常封官許願。它專門針對外交形勢,對帝國內部的等級進行重新設計,創造了很多在之前羅馬帝國時代沒有的官職,用來封賞給潛在的結盟者。

七、經濟主權

拜占庭的領土幾乎全都分佈在地中海沿岸,這是發展貿易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它又是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連接著不同文明地區。之前的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拜占庭所在的東羅馬卻一直承擔著東西方之間的貿易樞紐。

拜占庭的財政收入絕大多數都來自商業貿易中徵收的關稅和貿易稅,這其中有名目繁多的過境稅、入城稅等等。拜占庭的繁榮和衰落,都和貿易息息相關,這是一條貫穿帝國始終的經濟主線。

十世紀以後,諾曼人和突厥人的入侵,對拜占庭構成巨大威脅。如果僅靠自身軍事實力,無法同時對付來自東、西兩個方向的強敵,拜占庭又打算使出以往的外交策略合縱連橫,聯合西歐共同抵禦外敵。

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西歐主要由拉丁人和日耳曼人混合建立起的小邦國構成。這些小邦國裡,實力最強的是威尼斯。拜占庭皇帝阿歷克謝.科穆斯寧,把威尼斯的關稅從下調到減免甚至取消,用來換取威尼斯的海軍支援。他還送給威尼斯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大塊殖民地,並把一些重要港口和行政部門的控制權交給威尼斯。

威尼斯之後,每當遇到麻煩,阿歷克謝都再次通過出讓經濟主權換取支援。最後,西歐的熱那亞、比薩等小邦國也先後在拜占庭獲得了同樣的特權。這相當於一種經濟割讓,也開啟了西歐干涉拜占庭經濟的先河,最終使拜占庭喪失了在地中海的經濟主權,這是帝國走向衰落的轉折佔

八、軍政合一的權力結構

拜占庭早期內憂大於外患,內部權力爭奪比較嚴重,當時採取的是大區總督制。大區總督制的核心,是由中央派駐總督到地方管理行政權和司法權,目的是軍政分離,防止地方割據。但拜占庭四周都是強敵,各種外族入侵不斷。尤其到了七世紀以後,外患開始大於內憂,拜占庭皇帝開始實行軍政合一的“軍區制",即:把重要將領分派到地方,統領軍事和行政大權。“軍區制"的單位為“塞馬州“的是由軍人將領統轄地方行政單位,州的長官由皇帝直接指派。州的下面,對應到中文的翻譯還有師、團、旗、縣等等層級。

“軍區制",原本是為了應付外敵入侵的臨時措施。在希拉剋略死後,帝國又不斷出現新的威脅。慢慢的,這項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進一步嚴峻,就成了一項固定體制,一直延續到拜占庭的末期。“軍區制"的建立,加強了拜占庭的軍事實力,尤其是加強了對地中海的控制,保障了貿易的順利進行。它也間接增強了帝國的經濟實力,把拜占庭引向了黃金時代,但也造成了地方世襲軍事貴族的產生。到了帝國後期,地方軍事貴族的勢力越來越大,出現嚴重的土地兼併,小農經濟遭到破壞,農民大量逃亡,導致地方上徵兵都出現了困難,只能依靠外國僱傭兵,原本為了增強軍事實力的“軍區制"已經背離了初衷。伴隨經濟主權的喪失,帝國的衰落已經在所難免。

九、君士坦丁堡之戰並非孤立的歷史事件

為了抵禦諾曼人和突厥人的進攻,拜占庭向西歐求援,引發了十字軍東征。中世紀的“十字軍"是一群失地農民、落破騎士和宗教狂熱者,他們以“收復聖地耶路撒令"為名,在過境拜占庭時,擾亂了帝國管理秩序,甚至劫掠了君士坦丁堡。

十字軍的入侵,把西歐的封建割據傳統強加給了拜占庭,整個國家因為十字軍四分五裂,元氣大傷。之後一二百年裡,拜占庭全部精力都用在收拾西歐十字軍的殘局。這個時候奧斯曼土其人崛起,並且不斷蠶食帝國領土,到1453年前後,拜占庭已經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周圍一點土地。

十、戰爭領導者和雙方力量對比

拜占庭一方在位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是拜占庭的末代皇帝。他知道帝國已經日薄西山,不是土其人的對手,但當

土其人提出“放棄君士坦丁堡,給他一個其他城市來統治"君士坦丁十一世依然堅決拒絕。奧斯曼人的統帥是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時,年僅21歲。他的祖先曾經流傳“奧斯曼之劍"的傳說。因為土耳其人是遊牧民族,在建立了強大帝國以後,需要在法統上取得合法性,因此,對於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志在必得。

奧斯曼圍城的陸地兵力超過10萬人,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用來封鎖港口的海上艦隊。拜占庭這一方只有7000人,當中還有2000人是外國僱傭兵。拜占庭之所以羸弱不堪,在於之前採取的軍區制,後期變成地方割據,在統一行動的土其人面前抱不成團,最後被各個擊破。

十一、拜占庭的城防和奧斯曼的“秘密武器"

一位匈牙利工匠烏爾班,在戰爭開始以前,先來朝見君士坦丁十一世,但拜占庭拿不出足夠錢供養工匠,烏爾班“跳槽"到了奧斯曼一邊。得到默罕默德二世的重賞,他針對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設計出巨型火炮,雖然命中率低,但卻可以批量生產,至此世界戰爭史揭開新的一頁。

十二、拜占庭的西歐援軍希望落空

拜占庭的幾代皇帝,曾經試圖向西歐示好,換取天主教國家的軍事支援。拜占庭雖然信仰東正教,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一些分歧,但本質上他們信仰的是同一個上帝、同一部聖經,最根本的分歧是領導權上的鬥爭,這種鬥爭一直持續到了拜占庭末期。

由於連年征戰,國力衰弱,拜占庭一方已傾向於和解。拜占庭皇帝意識到:只有維持一個統一的基督教世界,才能對抗信仰伊斯蘭教的土其人進攻,必須放下分歧,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但這一點在拜占庭帝國內部,並沒有達成共識。拜占庭民眾認為國家危亡,是很遙遠的事。他們只能看到眼前利益,只關注每天祈禱、禮拜是按照什麼儀式,他們認為只有東正教才是最正宗的信仰,西歐的天主教屬於異端邪說,民眾從心理上無法接受。所以,對皇帝的戰略意圖,始終不願意去理解。這種矛盾,像在一個組織裡,組織的領導人和組織裡的普通參與者,接受到的信息往往是不一樣的,做決策的出發點也不一樣。組織越大,高層和基層的想法就越容易出現分裂,當分裂達到一定程度時候,就會影響整體發展,這些值得很多正在成長中的組織反思。

拜占庭皇帝向西方的示好態度,最終沒有落到實際行動,反而加深了西歐的不信任。教皇的援軍沒有到,西歐其他國家又自顧不暇,最後時刻,君士坦丁十一世只能孤軍奮戰,獨自面對強大的土其人。

十三、拜占庭內部的離心離德

在土其人攻城期間,採取了挖掘隧道的方式,其中有很多挖掘者是塞爾維亞人。他們本來應該是拜占庭帝國的同盟者,卻倒戈成為了帝國的破壞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拜占庭長期以來內部的民族矛盾。

古羅馬早期,羅馬帝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都自稱“羅馬人"。但到了拜占庭階段,領土面積大大縮小,主要集中在古代希臘地區,“希臘中心主義"抬頭,帝國的高層希臘人擁有話語權,思想層面,整個社會也是統一的希臘文化。後加入的民族文化、習慣得不到尊重,內心的歸屬感不強。

拜占庭雖然早期征服了很大疆域,但並沒有建立起包容的多民族文化,根源在於骨子裡過度的優越感。如果把拜占庭比喻成公司,早期創始者是希臘人,始終在心理上保持強勢地位,塞爾維亞、保加利亞、亞美尼亞這些後來加入的,雖然對帝國的發展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就像單純打工者,沒有什麼發言權。長此以往,就出現了矛盾。

在很多外來因素作用下,後來者越發人心離散。這就像很多現代公司,規模小的時候都很抱團,但規模大了,後來加入的人越來越多,各種想法也就開始出現。管理層,尤其是創始的核心團隊,如果不注意打通新老員工之間的階層分化,不注意籠絡人心,就很容易出問題。

十四、君士坦丁堡陷落對世界的影響

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人佔領,拜占庭滅亡,延續千年的羅馬帝國法統徹底終結,同時也迎來了文藝復興。一方面,拜占庭是整個歐洲古典文化的“蓄水池",當君士坦丁堡被攻破以後,曾經大量居住在拜占庭帝國境內的知識分子,紛紛湧入西歐,帶去了文獻、典籍,以及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思想;另一方面,之前通往東方的陸上商路被阻斷,歐洲人開始向西尋找新的通路,引發大航海時代的來臨,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拉開了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