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國道沿途——廣德縣民俗藝術美食

四合地蹬子戲,四合地蹬子戲又名“地花鼓戲”,地攤子戲,是盛行在四合鄉耿村、焦村、宏霞村的遐嵩片以及梨山一帶的一種民間戲曲,是不需舞臺的廣場表演形式。因具有不受場地、時間限制等優點,所以受到廣大老百姓的喜愛。2010年4月,四合地花鼓戲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宣城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授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桐夭村的旱船,旱船也稱龍船、綵船。它是我國民間的一種遊藝。廣德縣最有名氣的旱船當數桃州鎮白橋村(原屬高湖鄉)桐夭村的旱船。該地旱船起源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


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渤治水傳說,柏墊西塢馬燈,東亭獅子舞,柏墊張復菜刀製作技藝,廣德綠茶製作技藝,誓節桑園木榨榨油技藝,誓節楊杆傳統制陶技藝,邱村蘆塘涼蓆傳統編制技藝,廣德祠山廟會。


美食


廣德四絕,1.桐花魚,系山區溪河生長的一種擇地性很強的野生魚,僅產於楊灘鎮境內的梧溪橋至楊樹橋一帶約7公里的桐河水域,相傳嘉慶四年(1799)的一天,88歲高齡的太上皇乾隆爺弘曆,沐浴更衣後與和珅閒聊,這是他們君臣最後一次面對面的會晤。少頃,侍女上第一道乾隆爺最愛吃的點心:火烤“桐花魚”。弘曆招呼和珅坐下,指指盤中的點心道:“嚐嚐。”和珅朝盤中一看:食物保持著原生態完好的體形,且色澤鮮亮,香味撲鼻。他誠惶誠恐地執筷進食,慢嚼細品,連聲道:“好“。

2.橫山雉, 廣德縣城西北,有山名橫山,因“四面望之皆橫,故名”。此山海拔135.3米,遍佈茂林修竹,滿目蓊鬱蘢蔥。1994年代闢建為國家森林公園橫山野雞之所以被稱為“絕”,其一,在形美。野雞體型不大,約兩斤左右重。雄雞周身長滿華麗漂亮的羽毛:頭羽具淺綠色的金屬閃光,頸部是白色羽毛組成的一道約七、八分寬的圈,胸羽泛著黃銅透紅的光澤,尾羽呈鮮亮的黃褐色,約一尺五寸長短;雌雞則羽色單調一些,全身蓬鬆著麻栗色。最奇的是,雄雌雞頭頂都長著緋紅色的肉質雙冠,遠觀如同長著犄角,因而當地人又呼之為“橫山角雞”,古時的《廣德州志》上也有此俗稱的記載,這在雉類動物中是極罕見的。其二,在味妙。橫山野雞作為野味食用,又與其它山雉有不同的出色品質。它皮薄,肉嫩,骨頭硬細;肉質是緊而不木,細而不膩,嫩而不滑,十分鮮美可口。


3.笄山冬筍,笄山位於廣德縣城以南十五公里,屬天目山西北餘脈最末端。所謂天目山聚散精華之地,如樹木之生長,蓄頂端優勢,吸大地之潤澤,滋末端之秀華,笄山之雄、之奇、之秀、之瑞皆緣此因。古人視笄山形似婦人之髮髻,稱之為笄山。笄山冬筍被譽為“天下第一筍”。笄山又稱“雞罩山”。能生長出笄山冬筍的基本條件主要是土壤介質,起到決定性作用。地域多為黃泥壤土,土腳深,含水量高,土表有機腐殖質營養豐富,呈偏酸性,PH質多在4.9左右,氮、磷、鉀比例適中,丹寧含量少,故真正的笄山冬筍是不澀嘴的。笄山冬筍殼薄、無毛、肉嫩、味甜。每斤筍剝肉七兩多,一般筍只能剝六兩左右。


4.沙河鱉,誓節鎮群峰環列,屏障天成,獨具山、丘、畈兼有的自然條件和特點,適宜溫和的氣候,芬芳秀麗的山川:營造出四合鄉、柏墊鎮、楊灘鎮三大河流匯於一體,人們管他叫“桐汭河”。這桐汭河河水清澈。河床均為黃砂鋪底,沙質鬆軟,是爬鱉繁殖生長的最佳水域地帶。也正因為這一帶河水清澈見底、水源又豐富。誓節鎮的沙河鱉,肉質細嫩、燉湯清澈、味美肉鮮,遠近馳名,譽為“廣德四絕”之一。鱉,俗稱甲魚、水魚、團魚和王八。是一種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的水產品食物,餐桌上的美味佳餚,更是一種用途很廣的滋補品,並且鱉的全身均可入藥。


又因為“橫山雉”已經消失,人們把“第一鮮”代替了“橫山雉”


第一鮮,第一鮮,就是指“廣德天下第一鮮”,就是在安徽省廣德縣境內一種特色菜,“天下第一鮮”則是隻需要聞到它的香味就能讓人垂涎欲滴。而天下第一鮮卻是無意中得來的美食。是靠嗅覺就能判斷是否地道的一道湯菜。
318國道沿途——廣德縣民俗藝術美食

318國道沿途——廣德縣民俗藝術美食
318國道沿途——廣德縣民俗藝術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