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兒子考上博士,如今逼父母在北京買房,上不上大學還重要嗎?

用戶64324579


這又是一個傷仲永的典型案例,小銘特地的看了這個孩子的央視採訪的視頻,曾經的天才少年卻在社會的現實下變成如此模樣,不禁令人唏噓不已……到底是家長地過錯,還是教育的悲哀?還是社會的無奈??



回顧一下這個天才少年的曾經,或許你會感嘆天賦是如此之強,他10歲考上大學,13歲讀碩士,18歲考上博士,單從這三點這有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味道,當時曾經被全國多家媒體報道,成為遠近聞名的超級神童。


可如今為什麼這個曾經的神童,如今的報道卻滿是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買房?這位天才少年在考博士之前要求父母必須要在北京全款買一套房子,否則自己就要棄考。對於家庭並不是十分富裕的父母來說,在北京全款購買一套房子無異於比登天都難,看到這,我們不禁疑惑,為什麼博士神童突然要買房,到底是哪個地方出了問題呢?



說到底,一方面是從小家庭教育的偏頗導致小天才雖然學習優異,卻在性格和心理方面極度的不成熟,父母只知道讓他去學習,卻忽略了對孩子在性格和心理上的塑造和培養,導致孩子以那麼小的年齡去踏入社會生活所表現得不成熟與偏激,加之社會上各種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地奢侈生活給神童帶來的難以阻擋的誘惑。這才導致如今的悲劇!

或許我們都曾經渴望成為神童,可是真正的神童所展現的許多是你所不能承受的,或許我們在這個越來越功利化,世俗化的社會里,神童終究和我們一樣,得面對現實的生活,得吃喝拉撒,得有牛奶和麵包,得有房車去結婚,這個時候人性的無奈,貪婪,自私都一一呈現了!


小銘觀世界

極速成長的天才,顯得偏激和固執,可是又有誰看到了這個16歲博士背後的無力和脆弱。

先不要急著批評這個天才,你如果真正瞭解他的成長曆程,你會發現錯的真不是他。

毫無疑問,他就是個天才。



他叫張炘煬,是一個天資卓絕的孩子。兩歲半時,就在三個月內認識了一千多個漢字。他4歲讀小學一年級,6歲升入五年級;9歲直接上高三。

從他10歲讀大學起,他就一直被叫做神童。他是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2008年他又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當一般十六歲的孩子大多還在讀高二時,張炘煬已經是北航的博士,也是全國年齡最小的博士。

十六年來,他以驚人的速度趕超別人也在不斷的挑戰自己。同樣,他所承受的壓力和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卻讓我們感到一絲悲哀。

他揹負著父親的夢想,或者說他就是父親的夢想

天才是有遺傳基因的,張炘煬的聰明遺傳自他的父親張會祥。

然而因為家境問題,張會祥並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張炘煬的出生給了張會祥新的希望。

為了孩子的學習,十幾年的時間裡,只要孩子在,張會祥夫婦從來沒看過電視,也幾乎沒有在家待過客。



我們從這幾組父子對話中可以看出很多信息:

(一)在張炘煬小時候,著迷看《西遊記》,父親第一時間就把它藏了起來。

張炘煬說,這是精神摧殘。

父親說,你就像這花盆裡的植物,我把多餘的枝兒修一修,把不必要的枝都修剪掉,你的主幹才能長的更好。

張炘煬說,我覺得這樣修出來的花,它就是會在這個健康方面損失很多。越是那些歪脖的樹,可能越能經受風雨洗禮,而那些就是被人工修剪過的樹,往往就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

(張炘煬說的很有道理啊,只是此時他的父親力量更大)

(二)因為張炘煬13歲時沉迷電腦遊戲,父親張會祥氣得從北京工業大學步行50公里回到河北廊坊的家。

父親說不服兒子,只能選擇和自己慪氣。

張炘煬說,因為人都要斷奶的。他想使我一輩子斷不了奶,做不到。

父親說,我給你培養好的出習慣之後,再鬆手你就沒事了。

張炘煬說,再鬆手的話只不過是把這個轉型期推遲了幾年,而且推遲幾年之後的後果將會更加恐怖的。會有一種反彈。

(張炘煬自己很清楚他和一般孩子的成長軌跡不同,甚至已經暴露出了最初的反抗)



張炘煬理解自己的父親,卻用“急功近利”這個詞來形容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三)

父親說,他的培育理論叫做先蓋樓,然後再裝修,先把進度趕超上去,然後慢慢再補。

張炘煬說,你根本就是鋼筋都沒有,你蓋什麼樓?說實在話,那就只能祈禱不要有一些地質災害,不然就成樓倒到,樓脆脆了。這樓留了隱患。

(張炘煬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成長方式和別人不同,甚至逾期到了某些隱患)

逼迫父母在北京買房的前提是報復還是一種情緒宣洩?

張炘煬因為長期迷戀電子產品,最後面臨交不出論文畢不了業的後果,他甚至有過自殺的想法。然而因為恐懼失敗,張炘揚開始廢寢忘食地補習,體重驟降,最終完成了碩士論文。

社會的影響,金錢的誘惑,過早的侵蝕了這位天才。

其一,與身邊人的巨大反差。考上博士之後,張忻煬的同學中很多都有了不少收入。而張炘煬依然生活簡樸,只打過幾次出租車,唯一一雙有品牌的運動鞋,是二姨送給他的禮物。他雖然是個高智商的天才,卻終究是個青春期的孩子。

其二,買房的初衷可能是為了面子。讀碩士時,張炘煬曾抱怨北京的房價高,有同學說,你滾回你老家去。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張炘煬一向自傲的心理在現實面前顯得很無助。

其三,天才正在青春期。張炘煬暗戀一位女同學,在他的心裡,北京戶口,買房,找個好工作,才是與心愛的人談戀愛的基礎。雖然在學業上張炘煬是一位天才,但在感情方面他顯然只是邯鄲學步。戶口、房子、工作這不正是現代人口口聲聲所說的硬件嗎?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張炘煬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給他在北京買房,他就不參加碩士論文答辯,也不考博士。在答辯的最後一天,父母為了勸哄張炘煬繼續把學業進行下去,在北京租下了一個房子,騙兒子是買的。

超速成長的弊端已經顯現,張炘煬生活在比他大七八歲的成年人中,這個十六歲孩子已經把房子問題視為最大願望。



生活中的張炘煬並不是這樣無理取鬧。為了省錢,他會熟記各個公交路線, 5毛錢去樓下接2.5升的純淨水,可以喝兩天。甚至連裝純淨水的大塑料瓶都不捨的買。

天才的反常表現到底是宣洩還是反抗?

我想當事人的原話最能說明問題:

應該說是我父母在自己逼自己。他們為了他們不曾實現的一個夢想,來自己逼自己。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強加的,反正我的夢想也基本上繼承了我父母的夢想。本來最希望我留在北京就是你們。你們應該為此努力。

所以說,這不是一個傷仲永的現代版,這只是一個揠苗助長的副作用展示。

天才也逃不脫金錢的束縛,這才是社會的最大悲哀。

那麼我們來回答最後一個問題,上不上大學到底重不重要?

如果你沒有殷實的家產,沒有深厚的人脈資源,又不甘於平淡的生活,那麼上大學就顯得很重要。


夜雨如書

16歲考上博士,不僅僅是他自己付出了努力更是父母心血的付出啊!父母肯定是為他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才使兒子這麼的有成就。但是兒子才16歲卻不考慮自己的家庭經濟承受力,而要求父母在北京給他買房子,這也太自私了。

這也的孩子可能智商培養的不錯,但是情商實在難以恭維,父母花盡畢生的心血才把兒子培養的這麼優秀,兒子卻反過來逼迫父母在北京買房。這跟討債鬼有什麼區別呢?我們老家有種說法就是,兒女對於父母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報恩的,一種是抱怨的。這個16歲的兒子博士很是難的,他肯定是來跟父母討債的。
父母傾其所有的供著孩子讀書,培養孩子,都是希望孩子有朝一日有了出息,自己也能過上稍微輕鬆一些的生活。這個16歲博士可好啊!父母把他培養出來卻在逼迫父母給他在北京買房,難道他不知道北京的房子是誰都能夠買得起的嘛?
北京的房子那是需要他這個兒子,將來買個父母的啊,現在卻翻了,父母不僅需要把他養大還需要被逼著給他買房。孩子的智商不僅要高其實情商是更重要的!····高智商,低情商的孩子,將來無論是對家庭還是對社會的危害都是極其大的。有句大家都在傳頌的話,就是: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
如果是一個高情商,低智商的孩子他可能在事業上沒有太大的作為,但是他會善待身邊的人,善待自己的親人,大家都會特別喜歡他。哪怕是碌碌無為的一生,儘管這樣的人生並不精彩,但是他的身邊確實滿滿的幸福和快樂。如果孩子是一個低智商低情商的人,那麼他肯定註定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默默無聞,也沒有什麼人在意他,更沒有什麼成就可言。對父母來說只能說是比沒有這個孩子強一點吧
。但是假如你養了一個高智商,但是低情商的孩子,那麼將來這個孩子危害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他對社會甚至對人類的危害都是無法估量的。請家長們好好重視自己的孩子情商的培養吧!如果你不想在身邊養一條毒蛇,就一定要好好的教育孩子怎麼體諒他人,怎麼照顧他人,怎麼為他人考慮。這不僅僅是為孩子的未來好,更是別讓自己的晚年更淒涼。


專業保險小博士

這已經不是一個新聞了,但他帶來的社會反響卻是經久不息,那麼,我們就重溫一下這個事情。


這是當時中央電視臺《看見》播出的一期節目,是對“天才兒童”16歲博士張炘煬進行的專訪《長大要成人》 ,這個小張博士的履歷如下:9歲讀高三,10歲高考,保持“全國最小大學生”的紀錄無人打破。13歲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16歲,2011年,他被北京航大錄取,成為全國最小的博士生。這一串數據看來,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不過,真正讓他直達輿論巔峰的卻不是這些,而是他更“出類拔萃”的行為和言論。

眼前這樣的話這樣的事,誰能相信是來自一個高學歷高智商的神童,倒更像一個流落市井無賴啃老的混不吝。正應了那句老話,書都讀到狗肚子裡去了。完全不是一個正常思維狀態下的人能做出的事情,心態也是很扭曲的,先不說家庭環境本身如何,這樣的事都可以拿來威脅父母,說明不僅他本人心態扭曲,習慣了驕奢跋扈,同時也說明了父母在孩子心理教育上的缺失,一棵果樹長成什麼樣,絕不僅僅是種子的問題,澆水嫁接才是更重要的成長經歷。


子非安知

記得看過一個報道,10歲孩子考上大學,父母到學校來陪讀,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有的還在尿床呢。

事件回顧

這個孩子叫張炘煬,10歲本科,12歲碩士,16歲考上了博士,放在那裡都是天才。可這樣的孩子卻逼迫父母在北京買房!

拔苗助長?

我們都知道,付出與回報是成正比的。因此,能有如此成績絕對不是僥倖。

愛因斯坦說過:天才是99%的勤奮+1%的天分。

兩者缺一不可,若是缺少了勤奮,縱使少年聰慧,終究會江郎才盡。若是缺少了天賦呢縱然努力到白頭,也不過平凡一人。

因此這個孩子一定是從小天賦過人,其家庭對他有進行了嚴格了的規劃和教育,加上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了叱吒一方的人物。

不管父母時為了讓孩子成才也好,出名也好,完成自己的夢想也好。孩子必定是損失了自己娛樂的時間。他的童年可能只有讀書和學習。讀書還只能是課本,這有多枯燥,相信大家都能理解。


據悉,孩子曾經也想看其他書籍,被家人遏制了。也想玩玩遊戲,被父親遏制了。最終家人阻斷了孩子所有的希望,讓他知道只有學習一個出路,也許在那個時候,孩子的內心就已經埋下的憤怒的種子。他要迅速的成長,迅速的脫離,再來迅速的報復。


教育中父母觀念很重要

我們都知道拔苗不一定助長,或許拔了這一段,你看著是高了一截,但在根裡卻已經埋下了隱患,當越長越大的時候,這個隱患的因素就越來越大了。

兒時只注重學習教育的不注重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這就如同拔苗一般,苗需要一點點通過各種教育來施肥生長,家長望子成龍,直接通過自己的奇特的手段,跳過必要的人生教育,最終導致了孩子的性格不完善,這也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了。


教育問題是幾千年來的問題,很多人都在討論。交友沒有公式,但是有幾本的理論。之所以教育最根本是要將孩子教育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的人。一味的灌輸知識,只讓他變成了考試機器,並非教育,也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這種教育方式我是不贊成的,即使知道能教育出天才來,我也不會。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你會這樣教育嗎?


老王偵查記


一個神童誕生後…

央視《看見》節目曾播出過一期節目,是對一個天才神童張炘煬進行的專訪《長大要成人》,這位小張博士的履歷是:9歲讀高三,10歲高考,保持全國最小大學生的記錄至今無人能破,13歲成為全國最小的碩士生,16歲2011年輩北京航大錄取,成為全國最小的博士生,這一連串的數字,堪稱神一般的存在。

但真正讓他達到巔峰的卻是更為出類拔萃的言論和行為。當記著問他成功的標準是什麼,張炘煬回答,北京戶口,買房,找個好工作,他說博士出來,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博士畢業有用嗎?博士後畢業有用嗎?為了逼父母在北京買房子,他告訴父母,如果不在北京買房子,他就不參加論文答辯,父母為了讓他繼續完成學業,在北京租了一套房,騙張炘煬房子自己是買的。



看了上一段介紹,你是不是把你的下巴都驚掉了?你一定驚歎世界上竟然有這種神童,你是不是在長吁短嘆,唉,這怎麼又是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己家的孩子,連老師佈置的作業都抓耳撓腮的不知從何下手。

看了下一段介紹,你是不是覺得這不就是啃老族嘛,這不就是個地痞無賴加流氓嘛,整個一個窩裡橫,你是不是被他的言論和行為驚到了?你是不是又在慶幸這幸虧不是自己家孩子,雖然老師佈置作業抓耳撓腮的,但兒子聽話啊,孝順啊,是不是這樣想想,還是自己孩子好?



是的,張炘煬的智商確實很高,他能有今天的專業成績,跟父母的高壓教育方式自以及他的努力分不開,在專業學習上他的父母無疑是最成功的,但同時,張炘煬的情商又很低,這也是他父母只顧孩子的學習,而不顧孩子平的待人接物,為人處事方面以及張炘煬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可以說是完全失敗。於是就產生了張炘煬這樣一個智商很高,情商很低的怪胎。


詩詞公寓

神童張炘煬用事實告訴我們,一個人有文化不一定有教養;學歷高不等於素質高;知識多不代表能力強;智商高證明不了情商高。

張炘煬的父親望子成龍心切,讓孩子揹負了太多壓力,逼其買房咎由自取!

事情簡介

1995年7月8日出生於遼寧省盤錦市的張炘煬,兩歲半認漢字1000多個,4歲讀小學一年級,6歲升入五年級,9歲直接上高三,16歲時終於如父母所願讀到了北航的博士。


魯南評析

張炘煬由全國聞名的神童,最年輕的博士生,到如果父母不在北京給他買房子他就不參加論文答辯的熊孩子,又聞名全國。他一連拋出“博士畢業有用嗎?博士後畢業有用嗎?"的問題,說明萬馬爭度應試教育的獨木橋所取得的學歷文憑,在社會上的競爭中受到挑戰和危機,值得全社會和家長們深思。

雖然他才16歲,社會歷練太淺,有人認為他心智不成熟,還是一個孩子。這話貌似有道理,可從他的學歷及其掌握的文化知識來看,用他的話說,他已經看過幾個版本的《十萬個為什麼》,感覺“自己都能寫幾十萬個為什麼了”,平時大人與他聊社會問題就是61歲的老人不一定如他16歲的人明白,這叫有社會知識不在年高!可見他的博士學位名副其實。

從他要北京戶口,讓父母在京買房找好工作來看,誰說這不是國人夢寐以求併為之奮鬥的遠大目標?

如果不是他讓父母以買房為法碼作為他參加論文答辯的交換條件,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北京買房,還會有這麼多人在頭條上對其說三道四?


勿庸置疑,這孩子對社會方面的認知也是全面的。是他的人生價值觀出了問題。尤其是情商有問題!

他就不想想在北京是套房子幾百萬,作為普通百姓的父母承擔得起嗎?他從神童到全國最年輕的博士,固然有他的天賦,可他的父母為其在金錢上一定沒少投入,讀到博士應該是他回饋父母的時候了,而不是他繼續索取。

從他逼父母為己買房作為他學習的交換條件來看,他把學習看作純粹是為父母而學的。父母無奈之下,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學習,為其租了一套房也坐實了這個問題。父母對其一味遷就,疏忽家庭教育,才是應試教育的悲哀!

張炘煬人生價值觀的偏移,父母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張炘煬說,“都是父親最初把希望壓在我身上,他首先創造出一個我不知道是不是不切實際的夢想,然後強加到我頭上。”既然他“讓留在北京,那他們就要為此負責。"

張炘煬的父親出生在農村,是1978年的大學生。1990年,曾經以優異成績考上人大商學院第一屆MBA班,但因為拿不出1.5 萬元的學費只能放棄,留下遺憾。他認為只能面對應試教育這個現實,讓孩子儘快實現成功目標。


為了圓父親讓其努力學習留在北京工作的夢,小小年紀的張炘煬揹負太多的學習壓力。因為之前的學習壓力過大,再加上學習進程太快,基礎打不牢,張炘煬的碩士論文卡住了。他懼怕失敗,更不知如何面對失敗,只有加倍補習,太艱難了。

寫到這裡我心裡酸酸的,倒是很同情張炘煬,太不容易了,不禁憎惡起他的父親,兒子逼你買房也是咎由自取。為了彌補自己人生的遺憾,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太不應該!

魯南觀點

張炘煬逼父母在北京為其買樓作為他參加論文答辯的條件,是智商有餘情商不足,不僅學習態度錯誤,人生觀也有問題,逼父母做辦不到的事情是強人所難,為不孝。

張炘煬的問題父母也有很大責任,只注重應試教育,望子成龍心切,讓孩子揹負了太多的壓力。疏忽家庭教育,使孩子的價值觀偏移,致使孩子懼怕困難和失敗,逼其買樓的荒唐之舉,父母也難辭其咎!

魯南關注您的關注,企盼您的觀點!


魯南觀點

張神童的作為是正確的。是完全正確的選擇。不能在北京全款買房,就回老家發展,這個決定沒毛病!

北京的房價比較高,一套房子五百萬起(還是老破小)。

如果沒有在北京買房,未來找老婆,小孩上學都成困難。如果在北京按揭買房,幾百萬貸款,一個月幾萬房貸,張神童學的理科職業根本還不起。

房子是一個經濟方法對人分層的手段。無法承擔房價,無法承擔房貸,你就去能夠承擔的地方去工作生活。

我在北京很多外地同事,都是集中全家幾代人的錢去交首付,然後大家一起還按揭,每天生活的壓力特別大,哪裡享受到了北京大城市的瀟灑生活。(留在北京的同事,還是有能力的人)

張神童就是明白了這個道理,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的消費。沒有能力留在北京就不要留,去哪裡都是發展,都是生活。(以後有空,準備寫一個這個方面內容)。

注…本人在銀行信貸部門工作二十年,炒股二十年。有興趣加關注… 1,微頭條發“腦洞新聞”,快樂生活,快樂人生。 2,發關於情感和成功學內容


飛刀47號

我一開始看到這個事情以後,很自然地覺得這孩子太不懂事了。父母辛苦供你讀書已經付出了很多心血,你卻根本不考慮父母的實際能力和真正感受,實在是不應該。

但是轉念又一想,這一行字裡提供的信息實在有限,為什麼僅僅因為立場和經驗問題,在沒有更多瞭解事情因果的前提下,就武斷地把矛頭指向這個16歲的孩子呢?

我後來仔細看了這條舊聞,才知道來龍去脈。張炘煬13歲讀碩士,16歲讀博士,這是和美劇裡謝耳朵一樣的天才少年。

但是在他眼裡,成功的標準卻是:北京戶口,買房,找個好工作。這麼務實的目標其實也沒什麼問題,但是他卻按這個目標來要求自己的父母在北京買房,似乎就不妥當了。可仔細想想,這種成功標準又是誰來定義的呢?又是怎麼成為張炘煬根深蒂固的觀念呢?他的父母又為什麼熱衷於把他培養成天才少年呢?

這一系列的問題清楚以後,我們似乎就更能理解這個16歲孩子的“過分要求”了。


一直特立獨行的貓

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但留給天下所有父母的反思確是永遠的。上不上大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為什麼上大學!16歲的天才博士楊炘煬認為成功的標準就是“北京戶口、買房、好工作”,逼迫父母在北京買房,否則就不參加論文答辯。被逼無奈的父母只好用假買房真租房哄騙兒子繼續完成學業。



這樣的學業有多少意義?高學歷又能帶來多少幸福指數?“連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體諒,這樣的學業對他的人生又有多少幫助?


很多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對孩子的思想和心理變化卻遲鈍得可怕!甚至把自己的那種錯誤的價值觀和匱乏心態有意無意的傳遞給孩子。結果,孩子成了應試機器,甚至走上歧途。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絕不是交到學校,考個好大學就算成功了。學校教育充其量只佔三分之一,家庭教育和孩子自我教育的影響更是伴隨一生。

當孩子出了問題,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哪裡出了問題。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成績,更要關心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觀正確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幸福。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只看到自己沒有的,哪怕學業成就再高,也註定不會有真正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