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夢想是什麼?我以後想當科學家和藝術家!

她可以一連泡在實驗室許多天,也能夠站在舞臺上彈奏和演唱自己作的曲子。嚴謹的科學思維,自由的藝術靈魂,曾凡一立體多面,折射出她人生的五彩繽紛。這源自她獨特的家庭,父母是把她帶進科學與藝術大門的引路人。


你的夢想是什麼?我以後想當科學家和藝術家!

曾凡一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理學雙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研究計劃(“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先後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首屆第三世界女青年科學家獎,以及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等多項獎項。她和中科院的合作科研項目,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2009年世界十大醫學突破之一。

在跨界中閃光

你的夢想是什麼?我以後想當科學家和藝術家!

一心多用是曾凡一家庭教育中的必修課

把記憶的齒輪轉回到童年,每逢週末,曾凡一家裡都會來許多搞文藝的叔叔阿姨,大家一起彈琴唱歌,宛如小型的藝術沙龍。父母都愛音樂,母親會彈鋼琴唱越劇,父親喜歡寫小說和畫畫,曾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還被改編搬上了熒幕。在這樣氛圍中生活的小女孩,曾經一度以為自己生在藝術家庭。

從小,“一心多用”就成了曾凡一家庭教育中的必修課。父母教曾凡一接觸和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不同方向的愛好。弄堂裡的鄰居見此,難免質疑,你家小孩一心多用,學這麼多東西,將來會把她折騰壞的。父親便悄悄對曾凡一說:“一心多用是門藝術。”正是這句話,開啟了曾凡一出色且絢麗的人生。

曾凡一嗓音獨特,極有音樂天賦,一位音樂學院的教授勸黃淑幀不要埋沒女兒的好嗓子,應該讓她走音樂的道路。可曾凡一說,我想當醫生。“媽媽是外科醫生,天天救治病人,而爸爸在文革時改行搞針灸,把已經放進棺材裡的人都救活了,我特別佩服他們。”考大學報志願時,她又想,醫生診治的病人總是有限的,如果我能研發出一種藥,就能給無數的人帶來福音。於是她進入上海科技大學讀化學,一年後又赴美國留學。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她用三年時間修完了四年的課程,在主攻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專業的同時,還兼修了音樂,並從六千多人的激烈角逐中脫穎而出,順利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攻讀醫學和生物學雙博士學位。

你的夢想是什麼?我以後想當科學家和藝術家!

2005年女兒曾凡一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和理學雙博士學位後和父母親合影

在美國,曾凡一在科研上不斷取得成績,得到導師的讚許。同時,她的音樂才華也再次隨著琴聲傾瀉。她常常半夜起來記下腦海裡湧動出來的旋律。對音樂的酷愛讓她決定休學,回國搞音樂。曾凡一當時是來自中國大陸唯一的雙博士全額獎學金獲得者,但父母都沒有奇怪孩子有這個想法。全家人把此事當作“科研項目”,通過幾十個越洋電話,仔細探討權衡。此時,曾凡一的心為音樂躁動著,她連續十天作了十首風格獨特的曲子。一個人一生能有這樣的靈感和閃光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能讓它化作流星自然隕滅,父母決定積極支持凡一抓住這次機會,大膽嘗試。

曾凡一獲准休學兩年。她回到北京做專輯、拍MTV,又在中國、美國舉辦獨唱音樂會。1995年,她創作並演唱的《紅帆》在第二屆中國音樂電視大賽中獲特別榮譽獎,次年,又獲兩個獎項……

這些在別人眼中或許是不務正業的事情,在曾凡一看來,都與她所選擇的科學事業不可分割,而且跨界所付出的努力都成為她人生的豐厚積澱,甚至成為她學業和事業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申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時候,正是因為她的唱片,讓她在眾多申請者中獲得校方的格外青睞——擁有跨界思維和能力的人,往往有著更高的學術潛力。

紙上彈出最美琴聲

你的夢想是什麼?我以後想當科學家和藝術家!

科學之家的藝術化生活

曾凡一四五歲的時候,拍照還不普及。她家裡經濟條件也不好,買不起新的照相機,爸爸就從舊貨店買了一臺舊相機,“我爸爸媽媽一起商量著如何沖洗照片。”在曾凡一的記憶裡,爸爸媽媽通過看書查資料,瞭解了沖洗照片的過程,然後就開始著手購買和組裝沖洗照片的器材:到照相器材店,買了顯影和定影的藥粉,到舊貨商店挑了一些雖然殘舊但是不漏的搪瓷盤。“我爸爸回來用木板釘了一個木箱子,在箱子裡安裝了一個電燈泡,下面連接相機,一拉開關,燈就亮了,這是用來給照相紙曝光的。”

一家三口,擠在小小的房間裡,分工協作,配合默契,“我爸爸曝光完,傳遞給媽媽,我媽媽做好顯影,傳遞給我來定影。當我們看著那些放進水裡的照片:眼睛、鼻子一點點地顯示出來,真是旁人想象不到的開心啊。但是我發現爸媽並沒有滿足,還在不斷改進和提高。”後來他們又學會了沖洗彩色照片,沖洗彩色反轉片,還在家裡放自制的幻燈片,請小朋友們來一起看。

這件事之所以令她難忘,是因為她從父母身上看到了一種做事的態度:“做任何事情,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做,對所有的困難都有解決的信心和決心。這對我後來從事科研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你的夢想是什麼?我以後想當科學家和藝術家!

凡一的音樂啟蒙也是在四歲多,媽媽很注重對她音樂素養的培養。當時買不起鋼琴,市面上也買不到正規的琴譜,並沒有學習鋼琴的條件,但爸爸媽媽硬是創造條件,讓女兒開始了鋼琴的學習。爸爸把五支圓珠筆芯綁在一起為她畫五線譜,媽媽則用一塊硬紙板剪成鋼琴鍵盤的模樣,在上面畫上黑白琴鍵讓她練習指法。後來她笑稱自己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紙上彈琴”。每到星期六,爸爸媽媽會騎自行車帶她到一個老師家裡去學一次真的鋼琴。“所以每星期我有六天是在家裡紙上彈琴,只有一天是彈真正的鋼琴。”

給科學插上藝術的翅膀

你的夢想是什麼?我以後想當科學家和藝術家!

曾凡一參加央視《謝謝了,我的家》節目錄制前,特意向負責的編導詢問主持人的妝發和服裝的顏色,然後根據現場色調,選擇了與主持人風格搭配的一條中國風的裙子。那種一絲不苟的嚴謹作風又分明是科學家的氣質。這種對立又和諧的獨特個性正是她的魅力所在。

對曾家來說,一心多用並不意味著三心二意,用心的每一面都需要持之以恆的學習和付出。

陪伴曾凡一成長的,除了濃郁的藝術氣息,還有各種實驗試劑的氣味。可以說她是泡在實驗室中長大的,“從小就穿白大褂,跟在父母后面看他們做實驗。”有一次,她不小心把樣品點到了濾紙邊上,以為給父母闖了禍,沒想到父母不但沒有批評她,反而誇獎她,因為從她的失誤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實驗方法。這次經歷讓她懂得如何從錯誤和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

能夠通曉多種知識,駕馭多樣技能的人,必須要有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強大內心,只有這樣,才不會輕易放棄,才會有勇氣在每一條路上越走越遠,在不同領域間遊刃有餘。

科研與藝術對曾凡一來說,就像DNA的雙螺旋一樣,在她的生命中不可分割,並駕齊驅。科研工作累了,她就以唱歌、吹薩克斯作為休息;夜裡音樂靈感來了就作曲。她說,“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藝術讓科學插上想象的翅膀,科學讓藝術由夢想變成現實。”

曾凡一曾獲得第六屆“上海市巾幗創新獎”。而她母親黃淑幀也是第三屆“上海市巾幗創新獎”獲得者,母女同獲巾幗創新獎,前所未有。

擁有那麼多眾人仰望的成就和榮譽,她的自我介紹卻謙虛而平實:“我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我正努力地成為一名科學藝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