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戰東南亞,中國金融科技公司如何切分6億人口蛋糕紅利?

摘要:中國公司正以三種模式掘金東南亞,但最終,還是要「讓科技的歸科技,金融的歸金融」。

文 | 卯卯張

東南亞在成為下一個中國。

中國的創業者們無論如何都無法忽視這樣一個市場:生命力旺盛,商業活力尚未被完全激發,有著 6 億人口,幾乎是中國的一半。僅印尼一個國家就擁有 2.6 億人口,佔東南亞的 40%,而泰國人均 GDP 則已經超過 6000 美元,直逼中國。

這幾年,創業公司此起彼伏的南下出海浪潮已經從遊戲、資訊、電商,蔓延到了如今的金融科技。在金融科技領域,面臨著國內監管壓力和增長天花板,出海東南亞是一個已經被巨頭和大量創業公司驗證過的有效路徑。

IDG 資本投資總監江左曾說:「東南亞在地理上距離中國較近,是中國遊客非常集中的地方,就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金融機構跟隨美國遊客的步伐出海擴張一樣,中國金融科技從業者同樣如此。」

龐大人口數量、年輕人成為主流互聯網用戶、較高的移動互聯網普及率,再加上薄弱的金融基礎設施和巨大金融服務缺口,一切都彷彿是中國互聯網金融 5 年前剛剛崛起時的模樣。

征戰東南亞,中國金融科技公司如何切分6億人口蛋糕紅利?

1、從新加坡,到印尼

有趣的是,新加坡這個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均不佔優勢的國家,正在成為越來越多金融科技公司出海東南亞的首站。

與其它東南亞國家相比,新加坡金融市場成熟度較高,比如,以信用卡為代表的零售銀行業務早已領先中國,數據服務體系也相對完善。更重要的是,儘管成熟規範,新加坡的監管卻又不失一定的包容度。

所以,對於想要在東南亞市場深耕、尋求長期價值創造的公司來說,新加坡是一個不錯的首選。新聯在線新加坡執行董事 Eddie Lee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過,大多數互金公司將新加坡作為出海首站,是希望把它作為試驗地和跳板:如果在新加坡可以做好,去其他國家就會相對簡單。

宜信是比較早就行動了的機構,2016年5月,宜信新加坡分公司獲得了新加坡資產管理全牌照。陸金所緊隨其後,在2017年7月獲得了新加坡監管當局原則性批准的資本市場服務牌照。

最近半年,在新加坡市場格外活躍的是 PINTEC 品鈦。這家國內最早開始嘗試給金融機構做技術賦能的金融科技公司,已經跑通了以 B2B2C 的模式——為企業客戶和金融機構提供包括智能信貸、智能投顧、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銷售、金融產品運營在內的全流程模塊化金融科技解決方案。

如今,他們正在把這個模式複製到東南亞。

4月16日,品鈦與新加坡第二大商業銀行大華銀行共同宣佈,在新加坡成立合資公司華鈦科技(AVATEC),在東南亞地區進行消費金融領域的業務佈局。

大華銀行是東南亞最有影響力的銀行之一,成立於1935年,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擁有分支機構,全球範內擁有超過 500 家辦事處。據瞭解,大華銀行和品鈦將分別佔有華鈦科技 60%、40% 的股權,未來兩年,大華銀行對華鈦科技的投入將達 1200 萬新元。

BATJ 等巨頭的東南亞佈局更傾向於從場景生態角度切入,投資的大多是支付、電商、零售等企業,像品鈦這樣直接與本土大型金融機構合作的案例還很稀少,華鈦也成為了東南亞當地銀行首次與中國內地企業成立合資公司的案例。

2017年開始,東南亞成為了 P2P 和消費金融業務集體“外逃”目的地。但這次,與那些直接開展貸款業務的公司不同,華鈦的定位是服務金融機構的 FinTech 服務商,自己不直接參與信貸業務,而是與當地持牌金融機構以及零售、電商等場景方合作,為其輸出技術能力,共同打造 POS貸、預授信、分期付款等高效的線上消費金融產品。

立足於新加坡,華鈦把首期展業的市場選在了印尼。印尼的信貸市場規模約 1500 億美元,其中銀行貸款佔比僅為 34.77%,消費金融潛力巨大。2017年以來,印尼為了促進消費,其中央銀行放寬了對置業貸款的估值比率限制,為市場創造了更多流動資金。一位互金領域的投資人感慨,「印尼的市場實在太大了,而且才剛剛起步。」

「目前我們全部精力會 focus 在印尼。今天中國找到的金融、市場、監管三者的平衡點,我認為很大概率會出現在東南亞,尤其是印尼。」品鈦 CEO 魏偉告訴財經功守道。

征戰東南亞,中國金融科技公司如何切分6億人口蛋糕紅利?

選擇大華銀行作為合作伙伴對品鈦來說也非常聰明。大華銀行對本地 C 端用戶有長期接觸與瞭解,在對當地金融監管政策的理解、與當地金融監管層的溝通方面具備優勢。

並且,智能信貸服務的核心資源是數據,華鈦要想服務當地金融機構和商業平臺,能夠根據本地服務的數據,將風控模型、系統模型進行本土化改造就變得非常重要,而大華銀行的當地分支機構對此都將給予很大幫助。

2、頭部金融科技公司們的出海策略

星合資本董事長郭宇航曾對財經功守道說過,金融是一個外部效應很明顯的行業,與其自己做,不如找一個當地合作伙伴一起做,或者直接投資當地企業,這樣的安全性會更強。但最難的還是理解當地商業環境和社會文化,這需要時間來適應。

魏偉無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品鈦先後兩次出海,都選擇了在新加坡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一次是華鈦科技,另一次則是去年10月與香港富衛集團共同成立的智能投顧技術服務公司 PIVOT。

魏偉想的很明白:品鈦不會以一個獨立個體進入一個全新市場,這樣極易水土不服,可取的做法是和本地化專業團隊合作,所以形態上一定要用合資公司形式。

循著這些思路,財經功守道觀察到,中國金融科技公司出海東南亞目前大概有三條路徑:

· 自己直接出海開展業務。比如,宜信財富在新加坡設立分公司並獲得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頒發的資產管理全牌照;陸金所的新加坡子公司獲當地監管原則性批准的“資本市場服務牌照”。

· 在當地尋找合作伙伴。正如此次品鈦在新加坡分別與大華銀行合資成立華鈦科技(AVATEC)以及與香港富衛集團成立的 PIVOT;螞蟻金服與印尼 Emtek 集團成立子公司開發移動支付。

· 投資當地企業。比如,螞蟻金服投資泰國支付企業 Ascend Money,並且對其進行技術輸出;注資菲律賓數字金融公司 Mynt。

征戰東南亞,中國金融科技公司如何切分6億人口蛋糕紅利?

從這幾個例子可以發現,金融科技公司出海,幾乎都聚焦在移動支付、信貸、理財、數據服務等幾大類領域內。

儘管螞蟻、品鈦這些先行者早已行動,但到了2017年下半年,監管風向突變,國內互金公司才彷彿大夢初醒,如過江之鯽,紛紛湧入東南亞市場。截止去年底,已有上百家中國金融科技公司、P2P 公司、現金貸公司在東南亞市場開展業務,而前去考察的企業更是數不勝數。

這一波潮流主要集中在信貸領域。跟中國當年走過的路徑非常相似:東南亞信用服務薄弱,金融服務落後,年輕人消費意識又在快速覺醒,都使得市場對信貸非常飢渴。再加上東南亞監管寬鬆,無論是個人還是政府對數據都不夠敏感,都讓通過大數據風控來實現線上小額信貸變得可行。

不過,中國企業大量外溢到東南亞也縮短了當地監管的自我學習過程。到了今年2月,印尼金融監管局(OJK)要求不符資質要求的 App 全部下架,OJK 的態度是,凡是未登記註冊的公司一律不允許運營,相對寬鬆的市場環境開始收緊。

對於初來乍到的中國金融科技企業,政策風險無疑是最令他們無所適從的一件事。如今,品鈦以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的角度切入市場,不碰資金、不承擔風險,巧妙避開了政策的不確定性。

就好像今天中國的互金創業公司都要面臨的一道選擇題:做技術還是做金融?我想,吸取中國互金創業潮中的教訓,東南亞市場在不久的將來也會走到這個岔路口上——讓科技的歸科技,金融的歸金融。

面對海外市場的未知,長遠來看,為當地金融和商業機構做技術輸出這條路的生命力,或許會更為長久。

- END -

ID: Techfinsigh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