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商正遭遇史無前例危機!貝索斯笑了:最懂我的竟然是養豬的

文 | 周天 財經功守道出品(techfinsight)

中國電商正遭遇史無前例危機!貝索斯笑了:最懂我的竟然是養豬的

反向定製、甄選供應商、把控品質,是下一代電商巨頭建立護城河的關鍵所在。

中國電商這一年,發生了一些微妙卻又能改變未來潮水走向的變化。

另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也反映了這個現實,近幾年,中國電商交易規模增速停留在 20% 上下,電商行業的投資筆數也相比三年前縮減了一半。那麼,電商行業的問題出在哪裡了?

反思流量依賴型電商

中國大多數電商都屬於流量依賴型電商,如今這種模式開始顯露出諸多弊端:這些線上化「大賣場」,更像是一個「傳聲筒」,並無太多自己的「主見」,還停留在傳遞其他品牌,並根據不同品牌商家的預算來安排推薦權重的地步,但這也同樣傳遞了現實經銷體系中不合理的一面——比如過於昂貴— 包括渠道費高昂和品牌不合理溢價太高。

傳統流量依賴型電商上的百態,幾乎就是中國傳統零售的鏡像,只是簡單地複製和聚合 SKU,並未真正觸動傳統零售格局。

供給端仍待解凍,但需求端早已春水潮升:中國消費升級的勢頭正在加速,用戶口味在發生根本性變化。以前,消費者一味追求買到大牌,現在更追求品質和調性。

中國電商正遭遇史無前例危機!貝索斯笑了:最懂我的竟然是養豬的

一個小例子也許可以反映這個轉變,過去很多人買東西注重 logo,logo 越大越好,現在迴歸理性的消費者不再盲目追求這種虛的東西,而願意去真正感受到商品的價值。

在這種形勢下,作為底層基礎設施的線上賣場過去教育了用戶,勸服用戶遷移到線上購買貨品,但這一歷史使命已經完成。

如今,用戶不僅僅需要購買過程更便捷,不僅僅需要一家 SKU 巨大無比的大賣場,同時更加需要幫忙縮短決策過程的「買手」——也就是真正懂格調、懂品味的角色來精選優質商品,如果還能擊穿價格底線,更是善莫大焉。

但對於大賣場來說,這是矛盾的,因為大賣場最舒適的生意模式,是高效賺取地租費用,「只賣貴的,不賣對的」,大賣場就能獲得更多抽成,讓他們費力氣去整合上游製造業、重新設計和反向定製產品,就是逼他們離開舒適區。

況且,平臺要繞開品牌商,推進與製造商的合作,必然會觸動品牌商(賣家)的利益。讓自有選貨品牌去同平臺上與萬店競爭,要想成氣候,就需要平臺的流量傾斜,這對此類電商來說,相當於左右手互博。

因此,在線上流量紅利枯竭以及消費升級不可逆的形勢下,賣場型電商將會遭遇史無前例的危機。

危機與出路

電商行業遭遇阿喀琉斯之踵的根源,是為了追求短期盈利和規模,一味停留在一種輕模式中,這種輕模式滿足於坐地收租,而並不參與商品本身的設計、管理,不參與供應鏈環節的改造,而導致服務、產品本身和對未來的投入非常欠缺。

凡客的倒下就是一個教訓,凡客一向以輕公司自詡,號稱沒有工廠和研發部門,依賴於燒錢獲客和擴充品類來迅速拉高 GMV,人員高峰期達到 1.1 萬人,很快,其供應鏈失控,劣質供應商開始混入,產品調性變差,庫存堆積,最終讓這家明星電商企業難逃速生速死的命運。

相反,犧牲短期利益來謀求長期發展的模式正在被資本市場所認可。亞馬遜就是一個經典案例:這家十幾年不盈利的企業,一度飽受誤解和低估,但如今,它的市值已是沃爾瑪的 2.5 倍之巨,而沃爾瑪的營收和淨利潤其實都是亞馬遜的三倍。

中國電商正遭遇史無前例危機!貝索斯笑了:最懂我的竟然是養豬的

幾乎所有華爾街投資機構都已認可貝索斯的思路:「財務報表上的數字利潤不是公司的核心能力,一個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自由現金流。即你有多少錢能夠支付到對未來的投資上去,這才是決定公司價值的最核心指標。」

隨著用戶和市場份額的增加,創始人難免飽受擴張的誘惑,貝索斯雖然希望亞馬遜能夠出售包羅萬象的產品,但他更希望確保優良的品質和客戶服務,因為在貝索斯眼中,“品質”是亞馬遜的底線。

亞馬遜用戰略眼光和長遠發展來代替短期利益的結果就是,從百貨(通過收購全食超市)到影視、硬件、人工智能乃至健康技術。亞馬遜幾乎已經在每一個進軍的新領域都趕超了蘋果、谷歌和 Facebook 這三個對手。

重新審視中國電商

亞馬遜的案例對於研究中國電商極有啟發意義,因此,在中國電商迎來拐點的一年,我們也應該借鑑亞馬遜的經驗,來重新審視中國電商,重估中國電商的價值。

支撐亞馬遜世界第二市值的不僅有 AWS 雲業務,還有其自有品牌。2018 年,亞馬遜的自有品牌已經多達 70 個,比如 Mama Bear 產品線最近把 SKU 擴展到尿布和嬰兒食品袋,而最初主打洗衣粉的品牌 Presto 已經在產品線上添加了家用紙巾和衛生紙。亞馬遜甚至還創建了自己的傢俱線品牌:Rivetand Stone & Beam。

自有品牌必須基於兩個基礎,第一是瞭解消費者到底想要什麼商品;第二就是能實現此類商品的設計與定製生產,對整個產業鏈具有把控能力。

亞馬遜這樣的探索,可以理解為「工廠+電商」,電商角色不再侷限於賣貨,而是涉足生產製造的上游。在中國也有類似案例——網易嚴選和網易考拉旗下的全球工廠店業務。嚴選的商品製造採取 ODM(原始設計製造商)方式,委託國內垂直領域優質代工廠進行生產加工。這裡面,反向定製、甄選供應商、把控品質、營銷包裝,是建立護城河的關鍵所在。

從選品來看,丁磊以審美和品味在互聯網公司創始人中著稱,嚴選的產品中就有不少丁氏審美的痕跡。比如,丁磊參與開發了網易嚴選上的一款牛仔褲,從面料選擇到設計,整體開發時長超過 6 個月。丁氏審美為嚴選和考拉奠定了調性的基礎,這在消費者認知中,嚴選的標籤是優質有品位但不貴。

中國電商正遭遇史無前例危機!貝索斯笑了:最懂我的竟然是養豬的

值得注意的是,網易在不久前首次將嚴選定位為「生活類精選品牌」,如果是品牌,而不是平臺,那就意味著,其真正的壁壘體現在供應鏈上,而得益於外貿經濟培養出來的優質製造業和相對豐富的產能,在外貿向內貿轉型的背景下,嚴選有機會俘獲一些希望獲得互聯網能力的製造商。

經過兩年多的探索,網易已經初步建立了一套「嚴選標準」—— 這是從商品的設計到生產、製造、銷售、配送的一整套可協調的解決方案。現在,這套解決方案還被封裝在嚴選Home 裡面,整體輸出給合作方,嚴選製造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品質保障。

而網易考拉海購在穩固住細分市場領先地位之後,也開始通過工廠店項目,搭建為工廠賦能的平臺,通過幫助其塑造品牌,來實現外延擴張、築高壁壘、上游供應鏈轉型和消費者需求提升的統一。

中國電商正遭遇史無前例危機!貝索斯笑了:最懂我的竟然是養豬的

網易電商的經驗,已經在營收中有所體現,網易 2018 年一季度電商業務淨收入為 37.32 億元,同比增加 101.0%。

然而,電商業務毛利率並不高,短期內影響整體利潤率,我們可以看到,亞馬遜的電商業務至今仍在利潤上扮演著拖後腿的角色,但丁磊認為,短期內沒有把盈利放到最重要的範疇裡,嚴選目前還是考慮商品本身的創新和擴大消費群體。

儘管在短期內都會壓低淨利潤,甚至影響股價,但也應該認識到,這些探索也都是在塑造護城河,如果借鑑亞馬遜長期被低估但最終證明自身價值的歷史經驗,再來對中國電商行業進行評估,那我們就不應該只看短期回報,而應該注重長期能力的塑造,那麼,以網易為代表的這類電商公司的價值就有可能被低估。

知名互聯網作家程苓峰在其撰寫的《網絡江湖 36 計》中曾引述了丁磊多年前的一句話:死掉的公司都不是被對手打死的,而是自己把自己搞死的。所以,慢一點不要緊,弱一點沒關係,但一定要堅持正確的方向。

如今看來,這句話仍然體現在丁磊管理方法論中。而亞馬遜和網易所積累的經驗,很可能為集體陷入困境的中國電商行業提供一種轉型突圍的新出路。

- END -


關注大公司的微小變化,以及其關乎全局的意義

作者周天,原36氪深度部主創,四期TMT特稿「金字節」獎得主,長期研究互聯網與 FinTech,還當過一家國資 PE 的投資人,目前專注經營這個小專欄,分享自己的一些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