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拉納克到培田古村 用文化科技創新塑造 一帶一路”國際認同感

“一帶一路”戰略的主要內容為“五通”, 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事實上,民心相通為前四通的支持和保障,因為民心相通的本質是文化認同,沒有文化認同,前四通都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甚至留下文化對峙的隱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這一重要論斷高瞻遠矚地闡明瞭,現在世界尊重中國,是因為中國的超大經濟體量;未來世界尊重中國,是因為中國的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並非是單純的重複古典、模仿傳統,而是返古開新——將傳統文化優秀基因進行有序傳承,然後達成當代的創造性創新轉化。唯有深諳傳承之道,才能真正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文化傳播模式才能建立深刻的國際認同感。

近年來,“一帶一路”的文化溝通異彩紛呈,沿線國家間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電視周和圖書展等活動,我國在外設立的各類書院機構也表現亮眼。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模式雷同,機械性浮表化的講座、教學、展演、交流,無法有效引發國際友人的興趣。二是站位不高,部分展館簡單運用“數字技術”,缺乏對歷史文脈的深度挖掘,以致形成訪客進館時興趣盎然,參觀時興味索然,離開時興頭蕩然。三是品牌無亮點。由於缺乏具有品牌價值的國際推廣平臺,導致國內知曉度低、國外普及性差。因此,我國亟需一個“見物知之,建物知智”的文化傳承落腳點,讓人們對文化歷史根源一目瞭然,對創新傳承過程感受深切,令不知者注意,令注意者圍觀,令圍觀者參與,令參與者深愛,令深愛者傳播。

從新拉納克到培田古村 用文化科技創新塑造 一帶一路”國際認同感

一、新拉納克的啟示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文化遺產“英國新拉納克工廠”基本符合“見物知之,建物知智”的特點。它於1785年由大衛·戴爾建造當時,是作為一個工業社區來考慮的。在戴爾的女婿——空想社會主義學家羅伯特·歐文的啟發式管理下,不僅成為當時英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同時也成為歐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試點基地。新拉納克工廠一直運作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1971年,新拉納克被定位為“歷史建築”,由新拉納克保護信託基金會在保證歷史文明傳承的基礎上進行文創改造,一舉成為旅遊勝地。

在那裡,1785年建立的水力棉磨坊被改建為環保的水力發電機,日常發電蓄電滿足照明、供暖及部分遊覽項目。舊廠房、工人宿舍博物館完整保留了當時的環境和結構佈局,同時增加訪客與往昔場景的互動,讓人們體驗幾個世紀前的生活設施等。基金會修復了新拉納克工廠設備,繼續運轉併產生經濟效益。工廠不僅接受紡織品訂單,也讓訪客參與體驗生產過程。運用3D全息投影技術等現代化數字技術打造 “時光隧道”:遊客乘坐纜車進入倉庫,軌道兩側陳列著工人曾經使用過的器具,3D投影技術還原歷史片段和當時人們的生活片段,甚至可以看到三個女孩在跳蘇格蘭傳統舞蹈。這種立體化的感知體驗,讓遊客身臨其境、印象深刻,感覺並非在參觀一個博物館,而是以生命穿越歷史、觸摸歷史、體驗歷史、參與歷史。這類文化傳承方式,不僅承載著古代先賢的智慧,也體現出現代科技的理念。這就猶如一所“文化大學”,快速有效地讓訪客瞭解一段歷史,愛上一種文化。

新拉納克的理念同樣可以運用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輸出上。比如,打造新型的“中國書畫博物館”,一進入博物館,利用AR技術掃描元代黃公望《富春江山居圖》,並進行超距多層次+剖面微展示,通過影像介紹黃公望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汲取趙孟頫指授的師從源流。同時,利用3D和全息影像技術呈現歷史人物在案臺上展示元代筆法,訪客圍著案臺觀摩黃公望筆墨功夫,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進行延伸學習與研究,這將是一種“神交古人”的美妙體驗!

二、國內智庫的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復興研究院丁方院長提出的三大理念,與新拉納克的案例高度契合,“一帶一路”的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具有指導性作用。一是“世界藝術小鎮”,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版的特色小鎮,專指具有“一帶一路”東方古代文明特色的小鎮。二是“新型體驗式智慧博物館”,集保存、修復、轉移、創化綜合手段於一體,結合聲光電技術,使訪客彷彿穿越時空隧道而真實體驗歷史情境。三是“技術藝術學”,創立以“東方文藝復興”為宗旨的整體大修復、聲光增強現實、全感官情境體驗的學科體系。在未來幾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創化亟需加強先進理論指導,以歷史參照為依據深挖歷史文脈,使創化經得起歷史的重託、專業的推敲和時間的考驗,避免由於缺乏研究而把“真文物”修成“假古董”。借鑑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復興研究院的在研理念與新拉納克案例,我們提出幾種針對中國沿海古村落的創化升級定位與改造構思,以培田古村為例。

三、培田古村的創化

培田古村位於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是中國南方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之一,有“民間故宮”的美譽。培田古村不僅建築水平上乘,而且在歷史各個階段扮演過重要角色。培田村出過191位秀才,有19人入仕,最高達三品。乾隆年間,任福建督學的紀曉嵐前往汀州(長汀縣)巡查,聽聞培田村重教化、尊文墨、人物不俗,便到村中詳查細訪,並題詞“渤水蜚英”表達對培田村的認可。到了近代,更是人才輩出,有參加興中會的吳愛群,在巴黎求學期間與周恩來同窗的吳建新等。革命時期,紅軍一度把指揮部設在培田村,朱德、彭德懷、譚震林等在這裡召開過重要軍事會議。700多年來,客家人在此繁衍生息,文化歷代積澱傳播,人文底蘊十分深厚。

目前,當地部門仍持常規旅遊景區規劃思路,缺乏“一帶一路”戰略理念和東方文藝復興的頂層設計理念,文化之魂單薄,國際視野狹窄,建設標準較低;因此造成景區內容缺乏、景觀單一、遊客較少。據此我們提出以下升級構想:

將培田古村打造成“世界古村落博物館小鎮”。對內可加強兩岸同胞之間的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與臺灣文創小鎮、福建古厝小鎮對應交流,構建“尋根之旅”品牌旅遊線、古村體驗博物館群等,通過促進海峽兩岸追根溯源的深度交流,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願景——從血脈同胞開始。其次,以古村為落腳點,推行鄉村振興戰略,以國際化旅遊促進三四線城市的多元化經濟發展。

培田古村藝術小鎮,對外首先是一個融合“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文化遺產和代表性建築風貌的落腳點,其次作為世界多元文化藝術特徵及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的博物館小鎮,併成為落地國家教育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與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的示範基地。

培田古村的升級改造措施,一是以史料記載為基礎強化現實體驗,如培田古村設有官道驛站,古代官府信使常於此飲大碗茶,可增設歷史體驗點讓訪客飲大碗茶。二是運用“數字技術”打造時空隧道,如培田古村一磚一瓦均有其獨特寓意,可利用AR技術和微展示技術對細節部位進行視頻解讀,或以3D投影技術重現歷史情境等。三是利用周邊文化元素打造教學/科研基地,如古村臨近中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可以在培田古村設點,內部的設備儀器包括修復創化工作過程,都可以作為現場教學內容,努力達成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四是發展培田社區大學,可引入各類機構進行一流學科“技術藝術學”的孵化建設,同時舉辦“從西方到東方”多元國際化文化藝術品展覽等,成為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智力支持。五是科學規劃古村區域,由於培田古村距離城區很近(35分鐘車程),可在古村外圍區域建設餐飲、民宿、康養等多功能生活娛樂配套區,提升休閒度假質量。

四、國內外推廣平臺

信息碎片化降低了當代人的認知水平,一顆遊離的心永遠無法感受到文化的神韻。在打造和創化文化傳承落腳點的過程中,亟需系列性的串聯平臺去加速知識的吸收和傳播,減少不必要的損耗,助力中國文化品牌的輸出。因此,相關機構可設計“文藝復興”手機軟件,首先作為一個國家級評價指導標準平臺並提供AR技術統一的使用窗口。其次能令訪客有效延伸學習,如參觀完培田古村,該手機軟件能夠迅速找到對應的文獻及視頻講座等,避免愛好者無法系統研究。與此同時,也能夠為訪客迅速推薦同類、同區域、高品質的“文化點”,讓“千校萬點”成為一個可視、可想象、緊密的歷史網絡。最後,平臺能夠讓樂於傳播者快速一鍵分享,併成為一個既有主題方向又十分便捷的國際性文化交流平臺。

“見物知之,建物知智”的文化傳承落腳點並不僅是一個或幾個古村落、建築景點的創化改造,它應是文化傳承/輸出系統過程中的操作發展平臺。我國對外的文化輸出應從建立文化自信開始,文化傳承落腳點的打造需以“內求”心態去創化最具價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建立類似於新拉納克那樣的“文化大學”。唯有如此,中國方能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敞開胸懷、打開大門,展示獨特魅力、迎納八方來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