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汶川丨由高原流進天府之國的岷江

追尋汶川丨由高原流進天府之國的岷江

汶川十年 10 Years · Wenchuan01由高原流進天府之國的岷江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大支流,古人曾把岷江認作是長江正源。《水經》載,岷山,大江所出。意思是長江上源岷江,出自岷山。這是因為岷江流域開化較早,且岷江水勢浩大,古人對它認識很早。如果要溯金沙江而上去探尋長江正源,在古代還是極難到達的。

岷江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流經“天府之國”四川盆地,特別是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這是一片膏腴之地,不僅數千年以前就誕生了讓人著迷的古蜀文明,長久以來,也是中國西部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心所在。

岷江 上游段

這一段,岷江穿行於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系的岷山、邛(qióng)崍(lái)山、龍門山等山脈,形成險峻的高山峽谷地貌。受隆起的高原地塊邊緣一系列斷裂的影響,岷江上游(也包括大渡河上游)也是地質構造運動最活躍的地方。伴隨著西邊巍峨雪山的隆起,東邊盆地平原的沉陷,這裡成為地球上地形反差最大的地區之一。由成都平原至岷江上游支流雜谷腦河右岸的邛崍山脈主峰——海拔6250米的四姑娘山,直線距離不過68.3公里,而高差卻達到約5500米;由大渡河河谷至其右岸的大雪山脈主峰——海拔7556米的貢嘎山,直線距離僅26公里,高差竟然超過6400米。

追尋汶川丨由高原流進天府之國的岷江

岷江流域與區域內重大地震示意圖 範曉/手繪 李錚/製圖

這種地質地貌背景,也帶來了頻繁的地震活動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除了舉世矚目的5·12汶川大地震以外,歷史上岷江上游(包括大渡河上游)屢見破壞性的強震。其中包括:1786年6月1日大渡河流域的磨西7.5級地震、1933年8月25日岷江上游的疊溪7.5級地震,以及1976年8月16日與8月23日兩次7.2級地震等。這些地震都造成了大規模山體崩塌與滑坡,並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磨西地震、疊溪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分別造成大渡河、岷江斷流,而後堰塞湖又潰壩,給下游造成嚴重洪災。

追尋汶川丨由高原流進天府之國的岷江

四姑娘山風光 繆宜江/攝影

岷江流域的橫斷山區,雖然地質災害風險很高,但是破壞性強震畢竟只是有較長時間間隔的短暫事件。沿著河谷谷地及山坡上的臺地,人們擇優而居,與雄奇險峻的自然環境相適應,在這青藏高原與東部低地的過渡地帶,形成了以“藏彝走廊”著稱的多民族多族群聚居區。山寨、碉樓、梯田、果園、巉巖、森林、雪峰、深峽,構成一幅幅壯麗的圖景,與多樣的民族文化和諧相融。

岷江 中游段

追尋汶川丨由高原流進天府之國的岷江

岷江自都江堰出龍門山,進入遼闊寬廣的成都平原,至樂山,為岷江中游

追尋汶川丨由高原流進天府之國的岷江

都江堰魚嘴分水堤壩 邸丹彤/攝影

這一段,岷江由峽谷中的收斂狀匯聚水系,轉變為輻射狀的扇狀河系及其沖積平原。成都平原是中國西南部最大的平原,面積約9000平方公里,但與大河下游近海的低地平原不同,其海拔約在450米至750米之間,實際上是長江上游支流的一個高位的傾斜扇狀平原。古人正是利用了岷江出龍門山的河床高點以及山前平原的地勢落差,開創了自流灌溉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這也就奠定了天府之國“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根基。

追尋汶川丨由高原流進天府之國的岷江

成都平原 視覺中國/供圖

成都平原在遠古的時候,叢林密佈,湖沼遍野,並不適合人類居住。由岷江上游遷徙而來的古蜀先民,最初是在成都平原西北部地勢較高的山前地帶定居,如三星堆古城遺址,之後才逐步向平原中心擴展。

在成都平原發散分流的岷江河道,在平原南端的彭山江口重又聚合歸一,進入眉山-樂山淺丘平原。

岷江 下游段

由樂山,至宜賓,為岷江下游

追尋汶川丨由高原流進天府之國的岷江

三江匯流 海棠香國

樂山作為蜀文化的源地之一,古稱嘉州,有青衣江、大渡河、岷江三江匯流於此。除了遠近聞名的樂山大佛、峨眉山景區和東風堰,還因盛產色相俱佳的海棠而廣受讚譽。有詩稱:“四海應無蜀海棠,一時開處一城香。”

龔裕凌/攝影

岷江在宜賓與金沙江匯合後,始稱長江。因此,宜賓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城”,岷江河口,也就成為了長江上游十分重要的節點。而岷江在樂山接納大渡河,也堪稱岷江干流上極其重要的節點。

追尋汶川丨由高原流進天府之國的岷江

夕照宜賓 站酷海洛/供圖

大渡河的年徑流量大約佔到整個岷江年徑流量的80%。不僅是水量相較更為豐沛,大渡河全長1062公里(另有說1048公里),也比干流全長735公里(另有說711公里或793公里)的岷江長了許多。因此,嚴格地說,岷江應該是大渡河的支流,而不是相反。這又是一個與岷江曾被視為長江正源類似的問題。歷史上被視為不毛之地的大渡河流域,古人對它的認知,自然不能和流經天府之地的岷江相比。因此,大渡河也就被約定俗成地稱為岷江的支流。

地形落差 水電開發

岷江流域存在巨大的地形落差,從而蘊藏了豐富的水力資源,是中國西部水電開發的重要區域

追尋汶川丨由高原流進天府之國的岷江

目前,岷江上游幹流由都江堰至疊溪,已建成10座梯級電站;即使流經成都平原的河段,也遍佈小水電站和水壩;而成都平原以下的彭山至宜賓的岷江干流,也已規劃了14級水壩,部分已建成和在建,意欲完全實現人工渠化。人們在獲取水力發電利益的同時,岷江流域的自然面貌也隨之發生著變化。

追尋汶川丨由高原流進天府之國的岷江

震後的紫坪鋪水庫 視覺中國/供圖

在以前,岷江上游的高山峽谷區,屬於河流的侵蝕區,大量砂石泥土,被風化剝落並搬往下游。一系列梯級水庫群建起來後,大量泥沙沉積在水庫裡,帶來了新的問題,大渡河上的龔嘴、銅街子等電站水庫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嚴重淤積的前車之鑑。“5·12”汶川地震後,岷江上游的山體遭受嚴重破壞,大量的崩塌滑坡以及隨後暴雨帶來的泥石流,使得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嚴重,從而加劇了岷江上游諸多電站水庫的泥沙淤積,尤以岷江上游最大的紫坪鋪水庫最為嚴重。

有趣的徑流量

岷江在不同節點上的年徑流量也很有意思

追尋汶川丨由高原流進天府之國的岷江

人民渠渠首

岷江出龍門山入成都平原的紫坪鋪,138億立方米;岷江出成都平原的彭山,130億立方米;岷江接納大渡河之後的五通橋,778億立方米;岷江接近入長江之江口的高場,869億立方米。


岷江的水量流經成都平原後反而減少,這是因為歷史上都江堰的開拓,曾經“東別為沱”,將一部分水量通過沱江排走,以利洩洪。另外1949年以後修建的人民渠、東風渠引岷江水至川中丘陵地區,以擴大灌溉,也分走了一部分岷江的水流。

追尋汶川丨由高原流進天府之國的岷江

朝霞照岷江

如果和黃河作一個比較,在黃河入華北平原的花園口,黃河的天然年徑流量約為560億立方米,僅及岷江的64%,可見岷江水量之豐沛。儘管岷江僅僅是長江的一條支流,但是在全國河流年徑流量的排名中,岷江竟然在長江、珠江、黑龍江、雅魯藏布江之後,名列第五。當然,這很大一部分的貢獻來自大渡河。

追尋汶川丨由高原流進天府之國的岷江

官宋硼堰取水樞紐

岷江水網交錯,作為“兄弟江”的沱江中也流淌著岷江的水。綿竹市漢旺鎮官宋硼堰取水樞紐始建於明代,在汶川地震及堰塞湖的衝擊中損毀嚴重,在江蘇省援建項目指揮部的支持下,已完成重建。

繆宜江/攝影

岷江是滋潤哺育了天府之國的母親河,見證著這片區域走向發展的同時,也注視著其歷經地震之殤後的哀慟。然而她仍在奔湧向前,毫無保留地對她懷中嗷嗷待哺的孩子給予無限的饋贈。如何看待地質災害活動帶來的損失與傷亡?如何應對自然環境的自我調整與修復?又該如何同河流更好地相處,實現岷江流域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將是人們面臨的長期考驗與挑戰。

追尋汶川丨由高原流進天府之國的岷江

更多精彩 請留意今日推送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劉曉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