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治大病的博採“偏方”

偏方治大病

清明踏青好時節

清代鎮江知府徐守臣之母,年逾六旬,忽患怪病,糞便竟從口中嘔出,諸醫治之不效。請名醫薛雪(即薛生白)診視,診後說道:熟思此病不單胃氣上逆,並且大腸傳導亦失常,現在卻無的對之方,急切不能施治,容緩數日再當造訪。回家翻閱所藏之書,並無此一症,自然也無此方。一日,遇一虎撐先生(即走方郎中),問有無治法?答曰:吾師能治之。薛氏問:今師安在?告以住在南郊。薛氏遂往見老翁,老翁以藥末十劑付之。問是何藥?曰:一味通幽散,乃蜣螂蟲也。薛雪持歸而往診之,先以五劑治之而愈。不一月又發,再與五服,乃斷其根。(《一瓢醫話》)

可治大病的博採“偏方”

史載,薛雪一向恃才傲物,一般人不易請動他看病。本案中此老卻能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尤為可貴的是不恥下問,詢方於草澤醫,精神可嘉。

民間驗方被稱為“偏方”或單方 ,大概因為屬於另冊,以別於“正方”。許多醫藥知識都來自於民間,“藕皮止血起自庖人,牽牛逐水近出野老”。偏方不可小瞧,“果能方與症對,則藥到病除,無醫亦可。……且有不費一錢而其效如神者。雖至窮鄉僻壤之區,……無不可以倉猝立辦,頃刻奏功。”(《驗方新編》)作者鮑相嗷為收集驗方,“寢食與俱”,用了20年時間編寫此書。趙學敏《串雅》內、外篇則收集民間偏方4千多個,序中說:“歐陽子暴利幾絕,乞藥於牛醫;李防禦治嗽得官,傳方於下走。”都是流傳很廣的偏方救治大人物的例子。

俗雲“偏方治大病”,要知道雲南白藥、季德勝蛇藥也屬於偏方,誰敢輕視?又云“單方一味,氣煞名醫”,其實很多名醫倒是很喜歡偏方的,可謂“博採偏方治大病”,下面一些實例即或在今天,猶有采備之價值。


鮮馬齒莧治惡瘡

唐憲宗年間,宰相武元衡脛骨上生了臁瘡,發熱瘙癢,肌肉腐爛,膿血淋漓,精神疲倦,食慾減退。太醫調治,可惜久未好轉。一天,一位新來的廳吏問道:“相爺一直悶悶不樂,時又低聲呻吟,是否貴體欠安?”武元衡把病情告訴了他,廳吏聽後說:“下官有一處方,專治多年惡瘡,用藥不過幾次,就可痊癒。方用鮮馬齒莧,搗爛敷在瘡上,每天換藥一次,就可以了。”武元衡依法用之,果然痊癒。

可治大病的博採“偏方”

鮮馬齒莧治此等瘡痍確有卓效,藥廉效驗,且很安全,誠良方也。


豆腐切片治臁瘡

臁瘡外症,極為纏綿。幼時嘗見患此者,膿臭浸淫,經年潰爛。治之法亦頗多,而奏效殊非易事。

辛亥歲,家君曾患此病。洗敷百施,時發時愈。繼有縣之西堡村多福寺僧名鍾靈者,祖傳外科數世矣,極有把握,乃請治之。鍾靈來視,則曰:“此臁瘡也,最畏散藥、膏藥。若用膏散,必致增盛。生豆腐最好,但切薄片,用暖水泡過,日日更易,不半月必愈矣。”家父如言貼之,果剋期而愈。

後餘亦因磕傷發潰,慚致成此瘡,亦用豆腐貼之,口漸斂而痛時作,又有鄰人教以黃蠟化融去盡煙,加松香末少許,攤竹紙上貼之,果痛止而愈。(《醉花窗醫案》

可治大病的博採“偏方”

史載,薛雪一向恃才傲物,一般人不易請動他看病。本案中此老卻能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尤為可貴的是不恥下問,詢方於草澤醫,精神可嘉。

民間驗方被稱為“偏方”或單方 ,大概因為屬於另冊,以別於“正方”。許多醫藥知識都來自於民間,“藕皮止血起自庖人,牽牛逐水近出野老”。偏方不可小瞧,“果能方與症對,則藥到病除,無醫亦可。……且有不費一錢而其效如神者。雖至窮鄉僻壤之區,……無不可以倉猝立辦,頃刻奏功。”(《驗方新編》)作者鮑相嗷為收集驗方,“寢食與俱”,用了20年時間編寫此書。趙學敏《串雅》內、外篇則收集民間偏方4千多個,序中說:“歐陽子暴利幾絕,乞藥於牛醫;李防禦治嗽得官,傳方於下走。”都是流傳很廣的偏方救治大人物的例子。

俗雲“偏方治大病”,要知道雲南白藥、季德勝蛇藥也屬於偏方,誰敢輕視?又云“單方一味,氣煞名醫”,其實很多名醫倒是很喜歡偏方的,可謂“博採偏方治大病”,下面一些實例即或在今天,猶有采備之價值。


蘿蔔汁治頭痛

王安石任宰相時,某日在朝中奏事,忽然感到頭痛不可忍,急忙奏請皇帝歸家治病,宋神宗令他在宮中臥息。不一會兒,有小太監持一小金盃,內有藥汁少許,告之曰:“左側頭痛灌右鼻,右側頭痛即灌左鼻,左右俱痛並灌之。”王安石用後即愈,次日上朝進謝。神宗說:宮中自太祖時有幾十個秘方,這是其中一個,並將該方賜與王安石。其方即用新蘿蔔,榨取自然汁,加入生龍腦(冰片)少許調勻,昂頭灌入鼻竅。事載宋·張邦基《墨莊漫錄》。

⊙溫馨提醒: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中醫思路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