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40~342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

【概說】

厥陰病,是傷寒六經病證的最後階段。“厥”有極的童思,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厥陰何也?歧伯曰:兩陰交盡也”,因此,病至厥陰,則陰寒盛極。但根據陰陽學說的觀點,物極必反,物窮則變,也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道理。當陰陽對立的雙方發展到“極”的階段,往往可以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陰寒盛極,則陰盡而陽生,其中每有陽氣來複的機轉。而厥陰則正具備了陽氣來複的條件,其一,厥陰與少陽相表裡,其中孕育著少陽生髮的一陽之氣;其二,厥陰本身體陰而用陽,藏陰貯血,而內寄相火。在厥陰病陰寒盛極的情況下,相火則處子既傷且抑的地位,一但陰寒由盛極而轉衰,相火由傷而轉復,就會以不可阻擋的勢力而暴發出來,此即所謂“鬱極乃發”,從而就使證倩發生了根本的轉折。正由幹這兩個因素的存在,所以厥陰為病每有陽復的機轉。

厥陰,包括足厥陰肝和手厥陰心包,它們分別與足少陽膽和手少陽三焦為表裡。肝藏血,主疏洩,性喜條達。心包為臣便之官,代心而行令。

厥陰病的成因,有自傳經而來者,如三陽病失治或誤治,或太陰、少陰病不愈,均有可能傳至厥陰;也有外邪直中,而使本經自病者。根據臨床觀察,前一種情況似為多見。

由於厥陰病在陰寒盛極之時每有陽氣來複之機,所以其病常常是陰中有陽,而仲景則以寒熱錯雜的證候來反映這一特點,例如論中把“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等寒熱錯雜之證,作為厥陰病的代表證候,即是此意。厥陰病又有陰陽勝復的特點,論中則以手足厥冷與發熱的日數多寡作為判斷陰陽盛衰的依據?除上述寒熱錯雜、厥熱勝復之證以外,厥陰病尚有陰寒過盛的寒證,它以手足厥冷和下利為主要見證;也有陰寒退卻,而陽復太過的熱證,它以口渴、下利後重,嘔而發熱為主要見證。此外,因厥陰肝臟,而主疏洩,所以厥陰為病也往往出現氣鬱之證。亦可因肝的疏洩不利,進而影響脾胃氣機的升降失調,而見嘔吐、噦、下利等證。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340)

解析

本條論述厥陰病的提綱證。

厥陰之為病,如見上熱下寒的寒熱錯雜證,乃是反映了厥陰陰盡而陽生,陰陽轉化的病變特點。厥陰為風木之髒,內挾少陽相火,風火相煽,消灼津液,使髒燥無液而求救於火,故見消渴。這裡的“消渴”是指渴而能飲,飲而又渴的一種證候,並非多飲多尿的消渴病。厥陰肝木挾少陽相火之氣上衝,故見“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熱則消谷善飢,寒則運化不利而不能食,故“飢而不欲食”正是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的表現。由於內挾虛寒,進食亦不能得到腐熟消化,反致胃氣上逆而作嘔吐;若其人內有蛔蟲寄生,因蛔蟲聞食臭而出,故可見到“食則吐蚘”的情況。既然病屬寒熱錯雜,治則當寒溫並用。醫生若只見其熱而忽視其寒,誤用苦寒清下之藥,則必更傷脾胃,使下寒更甚,而見下利不止;當然,若只見其寒而忽視其熱,誤用辛熱袪寒之劑,也會更助上熱以灼津,從而使消渴為更甚。

對本條作為厥陰病的提綱證,注家是有爭議的。大部分注家認為,本條上熱下寒之證,能夠反映厥陰病陰陽勝復、寒熱錯雜的待點,因此可以作為厥明病的辨證綱領。如《醫宗金鑑》就持這種意見,認為“厥陰者,為陰盡陽生之髒,邪至其經,從陰化寒,從陽化熱,故其為病,陰陽錯雜,寒熱混淆也”,故“此條總言厥陰為病之大綱也”。也有人認為本條雖然列於篇首,但作為本篇的提綱證,亦僅是反映了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的證候,而不能包括厥熱勝復和寒厥熱厥等的厥陰病證,故作為全篇之辨證綱領是不太妥當的。這兩種意見,均可資參考。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341)

解析

本條以脈象辨厥陰病欲愈和未愈。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40~342

本論《辨脈法》說:“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激,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今厥陰為風寒之邪所傷,則必發為陰寒之證,而脈當見沉微之象。如果沉微之脈逐漸浮起,而呈微浮之象,則標誌著陰塞之邪逐漸衰退而陽氣逐漸恢復,是陰轉陽的好現象,故其病“為欲愈”。如果豚沉微而不浮起,則表明陰寒之邪未衰而陽氣尚未恢復,故其病“為未愈”。


厥陰病,欲解時,從寅至卯上。(342)

解析

本條論述厥陰病欲解的時間。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40~342

厥陰中見少陽而與少陽為表裡,少陽為一陽之氣,旺於寅卯辰三時。從寅至卯上正是少陽之氣從生髮到旺盛的時間,故此時厥陰得陽氣之相助,而為其病欲解的最有利的時機。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40~342

⊙溫馨提醒: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中醫思路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