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霞談醫】民間並不認可“官封名醫”

【效霞談醫】民間並不認可“官封名醫”

【效霞談醫】民間並不認可“官封名醫”

民間並不認可“官封名醫”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的說法,起源於元朝,盛行於明、清兩代,但官府敕封十大名醫與民間祭祀十大名醫,卻大不相同。

官府敕封的名醫

顧頡剛、楊向奎二位先生在《三皇考》一文中曾指出,蒙古統治者由於不受重道輕藝的傳統文化的束縛,“為了注意民生日用,覺得醫術很該重視,所以模仿了儒學來辦醫學,模仿了孔子廟來造三皇廟”。

【效霞談醫】民間並不認可“官封名醫”

《明史》卷五十《志第二十六·禮四》“三皇”條說:明朝初年沿襲元朝制度,在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共同祭祀三皇。洪武元年(1368),命令用太牢祭祀。洪武二年(1369),命令用句芒、祝融、風后、力牧左右配祀,俞跗、桐君、僦貸季、少師、雷公、鬼臾區、伯高、岐伯、少俞、高陽十大名醫配從祭祀。這是最早由官府敕封的古代十大名醫。

民間祀奉名醫

雖然官府敕封了“十大名醫”,並增加了歷代名醫十八人,作為奉祀的對象,但民間在藥王廟所祀奉的十大名醫,往往隨意更改而沒有一定之規。

北京南藥王廟有明代萬曆三年(1575))所刻石碑,碑上中為三皇,下列十大名醫姓名及圖贊,分別為岐伯、雷公、扁鵲、太倉公、張仲景、華佗、王叔和、葛洪、孫思邈、韋慈藏。但藥王廟中的塑像卻與石碑記載不一致,正中供奉的是藥祖孫思邈、韋慈藏,兩旁為岐伯、雷公;十大名醫則為扁鵲、醫緩、秦越人、壺公、淳于意、張仲景、華佗、王叔和、皇甫謐、葛洪。

北京東藥王廟建於明代萬曆四十四年(1616),前殿正位祀“普濟真君孫思邈、韋慈藏”,兩廡從祀十大名醫則是陶貞白、封真人、張仲景、王叔和、劉河間、龐安常、醫緩、華佗、董君異、李東垣。

乾隆三十六年胡德琳編撰的《歷城縣志》記載:“肖神農於上,以岐伯、韋藥王配之;而雷公、秦越人、長桑君、淳于意、張仲景、華佗、王叔和、皇甫士安、葛洪、孫思邈列於兩廊。”

河北安國藥王廟邳彤墓南北兩個側殿為名醫殿,塑有中國十大名醫像。北殿內供奉華佗、孫琳、張子和、張介賓、劉河間,南殿內供奉扁鵲、張仲景、孫思邈,徐文伯、皇甫謐。

陝西耀縣藥王山藥王廟大殿前面建有一座十大名醫殿,殿內供奉我國古代十大名醫塑像。這十大名醫是岐伯、雷公、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王叔和、皇甫謐、葛洪、陶弘景。

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發展、人類健康和中醫藥事業自身的發展都需要“名醫”,因此中醫學界開打“名醫”牌,國家、省級、地市級和縣級政府相關部門紛紛開展評選“名醫”活動。因為如果能夠獲得由政府組織評定授予的“名醫”頭銜,便如同受到“御賜敕封”,而追捧學術之“名”成為謀求經濟利益的捷徑,於是一些人想盡千方百計拼命謀求各種權威的“名醫”光環。

如今,國醫大師、國醫名師、國家名中醫、省級名中醫、地市名中醫、縣級名中醫、基層名中醫、名醫高徒、名醫子女門診的牌子遍佈大街小巷,以利用人們對“名醫”稱呼認同的心理來招徠患者前來就醫。

中醫學界從來不乏“名醫聖手”,但“名醫”這頂帽子並不是一般人可以戴的。一些行業協會、政府機構關起門來、自娛自樂地評選的“名醫”“名師”“大師”等醫界權威,而一些進入“名醫”角色的醫生,並不一定都符合客觀實際。因此老百姓不認可、不買賬,也是必然的。

滿街皆“名醫”,誰是真郎中?流傳於民間的這句“詰問語”,確實令人深思。

⊙溫馨提醒: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中醫思路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