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圖-98大型截擊機的研製背景是怎樣的?

專守防衛大野驢

上世紀50年代前半期,美國和蘇聯開始發展第一代噴氣式超音速殲擊機,並開始研製以空對地導彈為主戰兵器的超音速洲際轟炸機,這預示著超音速時代經到來,以致升限1500米.以火炮為損器亞音速飛行的雅克-25已經不能有效保衛蘇聯領空。當時蘇聯在超音速飛行的工藝製造領域已取得相當大的進展,包括導彈製造在內的火箭製造業也取得了初步的突破,這些成功使對空防禦航空導彈綜合系統的研製作進入設計階段”這種綜合系統以遠程趕音遠巡邏截擊機為基礎,裝備空對空導彈。空空導彈的研製成功,開創了蘇聯對空防禦的新時代。

1953年,在拉沃切金領導下拉沃切金設計局著手研製裝備空空導彈的新型雙發超音速巡邏截擊機,這種名為拉-250K-15的截擊綜合系統包括拉-250截擊機,K-15空空導彈,K-15Y雷達,拉沃切金設計局還參加了蘇聯第一代地空號系統C-25{SA-1}的研製。1956年第一架拉-250開始飛行。為進行導彈分系統,霞達分系統、綜合系統總體等設計工作,到1959年以前拉沃切金設計局共製造了近20架拉-250飛機,拉-250飛機在攜帶兩枚導彈時,能保證高度在12000米時以最大速度1600千米/小時飛行,亞音速巡邏飛行時間為2.3小時,實用升限17000米。1959年7月綜合系統的所有研製工作被中斷,國內陷入暫無新型遠程截擊機的困境。就在拉-250研製的過程中(約在1957年中期),蘇聯防空軍開始積極尋求能滿足未來遠程截擊綜合系統戰術技術要求的飛機。恰好在這段時間裡,圖波列夫設計局的算一架超音速轟炸機圖-98正在工廠進行試驗。
由於這是蘇聯第一次研製重型超音速飛機,基礎理論和工藝技術上的大量問題接踵而至。再加上當時彈道導彈已經進入實用階段,戰略轟炸機在導彈時代究竟有多少價值,還是一個未知數。所以圖98飛機的命運十分暗淡。可是防空軍司令沙維契科元帥對圖-98飛機卻很感興趣,他向圖波列夫提出建議:在圖-98原有基礎上創建遠程截擊綜合系統。(更多內容詳見《兵器》雜誌2003年增刊)ZZZZ


兵器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歷史上只有圖-98轟炸機和圖-128大型截擊機。不過看題主意思,好像想了解圖-128大型截擊機吧!

冷戰時期,蘇聯領空經常受到北約偵察機侵擾,隨著五十年代蘇聯一系列超音速戰鬥機和防空導彈的入役,北約的入侵行為受到遏制。但蘇聯國土面積廣大,尤其是西伯利亞/北極等地區,人煙稀少,交通不便,難以部署足夠數量的防空力量,極易造成美國轟炸機的乘虛而入。因此,蘇聯軍方提出研製一種能在邊遠邊疆地區部署的遠程防空戰鬥機,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樣的戰鬥機必然體型巨大。蘇聯防空軍提出這樣設想後,蘇聯幾家重要的飛機設計局申請競標,以研製轟炸機等大型飛機為主要任務的圖波列夫設計局提出了以圖-98為原型的大型遠程攔截機方案,贏得了軍方的認可,由此誕生了圖-128截擊機。

圖-98轟炸機

圖-128截擊機起源於圖-98轟炸機。早在1952年底,蘇聯政府獲悉美國空軍正在研製XB-58超音速轟炸機,因此,蘇聯迫切需要一種相對應的超音速轟炸機,用於替代航速較慢的圖-16,軍方提出的設計指標是載彈量可達4000公斤、作戰半徑至少1500公里,同時能超音速突防。可以想象,在1952年,實現這些戰術指標要求是極具挑戰性的。

圖-128大型截擊機

圖波列夫設計局受命研製,提出了圖-98方案,但要想達到軍方的要求,發動機是關鍵。1952年,在留裡卡渦輪噴氣發動機基礎上研製的TR-7發動機成功面世,不久被重命名為AL-7。不過,由於圖-98設計方案中的機身體積和重量巨大,需要推力更強大的發動機,因此計劃安裝兩臺改進後的AL-7F發動機,安裝位置位於機身後部。
圖-98的機身按照面積律進行設計,兩個橢圓形發動機進氣口位於機身背部兩側。進氣口前方為駕駛員和雷達操作員艙,轟炸瞄準/導航員的座艙位於飛機頭部的尖錐狀玻璃座艙內。3名乘員的座椅為KT-1火箭彈射座椅,呈串列配置在機身中軸線上。火控雷達設備安裝在飛機頭部駕駛員座椅的下方。機首右側安裝了一門AM-23機炮,位於其後方的還有照相艙和油箱。


每日點兵

圖-98並非截擊機,而是戰略轟炸機,圖-128/28才是大型截擊機。下面我們來簡單說下圖-98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的研製背景。

冷戰初期,美國空軍裝備的戰略轟炸機是B-36,蘇聯空軍裝備的遠程戰略轟炸機則是仿製自B-29的圖-4轟炸機。隨著渦輪噴氣發動機技術的成熟,美國開始著手研製噴氣式戰略轟炸機,即現在還在服役的B-52噴氣式戰略轟炸機,B-52戰略轟炸機於1952年首飛,1955年裝備部隊,而蘇聯當時與之對應的戰略轟炸機是圖-16,圖-16是亞音速戰略轟炸機,突防速度較慢。為增強蘇聯空軍的戰略核打擊投送能力,蘇聯軍方指示圖波列夫設計局研製新一代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圖-98(圖-16的研製代號是圖-88)項目正式立項。

後期解密的檔案顯示,圖-98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的研製始於1952年上半年,即B-52首飛的那年上半年,彼時大型超音速飛機的設計還停留在後掠翼氣動佈局階段,圖-98的整體氣動佈局和當時米格設計局的米格-19戰鬥機非常接近,只不過其進氣道被設計在了機頭兩側,而當時留裡卡AL-7型渦噴發動機正好研製成功,為圖-98提供了能夠實現超音速飛行的動力裝置,圖-98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最終於1955年7月設計完成,首飛被安排在次年9月7日進行。圖-98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的試飛工作很順利,但結果並不理想。1959年,圖-98的試飛工作被叫停,其原型機只生產了一架。圖-98雖然未能量產,但其研製成果被圖波列夫設計局運用於後續大型超音速飛機的設計中,圖-128遠程超音速截擊機正是在圖-98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的基礎上研發的。


軍機圖

在這之前,我們先需要說明,前蘇聯的這款圖98戰機,是一架大型轟炸機而不是大型截擊機,所謂的大型截擊機不出意外,說的應該是圖128這款與圖98有著不明不白關係的飛機。

巨大的圖128截擊機

20世紀50年代,世界格局被一道從天而降的鐵幕一分為二,冷戰中的雙方都對對方的軍事發展程度十分關注,而對於自己的先進裝備則是想方設法的藏著掖著,偵查、反偵察,欺騙、反欺騙,類似的橋段在華約和北約之間不斷上演著。由於信息的高度不透明,對於對方裝備的性能猜測出現嚴重偏差,也是常有的事。

圖16轟炸機,也就是中國的轟6

20世紀50年代,當蘇聯政府獲悉美國已經開始加速超音速轟炸機的開發計劃時,無疑是有些慌張的,自己手中的圖16顯然已經不能在未來和美國同行的較量中具有優勢,於是蘇聯提出了一種能夠超音速突防,載彈量要能達到4000公斤,作戰半徑達1500公里的先進轟炸機,項目交由圖波列夫設計局完成,代號為圖98。

很快,在1955年,圖98的第一架原型機進行了首飛,駕駛員在操縱圖98的過程中發現,這是一款操控性良好的飛機,儘管體型巨大,但是飛機的響應速度已經操縱品質都十分流暢舒適,在載彈方面,長達3.68米的大彈艙可以容納4枚1000公斤的航空炸彈。唯一的缺點就是發動機的油耗太大,作戰半徑達不到要求。而到了年底完成全部試飛工作時,該型飛機從沒出現過什麼大的毛病或者事故。按道理圖98的命運應該就是在交給軍隊測試機構進行測試後順利服役了。

但是本來順理成章的事卻發生了變故,1956年,不知出於何種原因,蘇聯終止了試飛工作,並且蘇軍也沒有采購的意思。這架大飛機就在生產了一架原型機以後,就這麼不了了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