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統一的印度為何會成為兩個國家?

張聰捷

這要從印度歷史說起,印度從古至今都不是一個統一國家,唯一一次統一是在英國殖民時期,東印度公司管治。


英國殖民時期

二戰結束後,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印度走向獨立,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英國不願看到統一強大的印度存在,二是因為歷史和宗教原因,印度民眾沒有統一的國家觀念,再者巴基斯坦信仰伊斯蘭教,印度大都信仰印度教,故而分裂為兩個國家,其中巴基斯坦由兩部分組成:東巴和西巴,分列印度東西兩面。


印巴分治

後來東巴基斯坦由於內部和外部原因影響下又從西巴基斯坦分離,建立孟加拉國。


1971年東巴獨立為孟加拉國

所以在英國殖民下的統一印度,最終分為三個國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二馬師傅

印度的分裂不僅僅有英國殖民者的“作梗”,也有其自身的因素。

一、宗教、種族的內因誘發分裂。

印度的種性等級制度存在了幾千年,這種思想影響的一直延續到二戰期間,這也直接造成了印度內部的對立情緒。二戰後期,印度的宗教信仰也出現了兩大分歧: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我們知道教派的衝突是最不可調和的衝突,看看今天的中東就可見矛盾的尖銳性。

馬克思在1853年就曾說過,在印度這樣一個國家裡,“不僅存在著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對立,而且存在著部落與部落,種姓與種姓的對立。”一個建立在對立和衝突中的國家,面臨分裂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二、國大黨 VS 穆斯林聯盟。

衝突發生也是需要領導者的,狂熱的教徒都是盲目的。那麼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是怎樣產生的?十九世紀末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不斷壯大,他們開始不滿英國人的殖民統治,要求參與政治。為拉攏這支力量,英國殖民主義者1885年支持組織了印度國大黨。後來國大黨成為反英運動的重要領導力量。為與國大黨形成制衡,英國人又以“照顧少數派利益”為藉口,於1906年幫助成立了一個穆斯林政黨——全印穆斯林聯盟。


英國人沒想到: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二戰勝利後,這兩個自己扶持起來的政黨領導人民,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要求獨立。1946年8月16日,這一天被全印度穆斯林聯盟宣佈為“可以使用手槍”爭取建立穆斯林國家的“直接鬥爭日”。

三、英國人埋在印度的“地雷”。

英國人在印度留下了一顆“地雷”~克什米爾地區。但是英國人不可能心甘情願的成全印度,印度末代總督蒙巴頓提出的《蒙巴頓方案》,將英屬印度一分為二:印度和巴基斯坦,但是沒有明確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是的印巴兩國幾十年一直邊境衝突不斷的原因所在。



宗教衝突的內因是一個國家分裂最不可控的力量,勝過一切的在外因素。


小彈殼001

一.宗教原因

印度大陸的原始宗教是印度教,公元7世紀左右,阿拉伯人帶來了伊斯蘭教,並在13世紀德里蘇丹國時期成為國教。1526年蒙古人的後裔建立莫臥兒王朝,莫臥兒王朝上層信奉伊斯蘭教,下層民眾信奉印度教,但總體上施行宗教寬容政策,但到了帝國後期,虔誠的伊斯蘭教信奉者奧朗則布皇帝走火入魔,對非伊斯蘭教徵收人頭稅,開啟了宗教其實政策,激化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

等到英國殖民者到達印度後,信奉印度教的民眾願意接受英國的先進文化,更願意配合英國人的統治,而斯斯蘭教徒心有不甘,拒絕接受英國的統治,兩者社會地位就此開始發生變化。而英國殖民者有意識地利用這種矛盾加強統治,化解民族抵抗力量。

二.政治原因

隨著英國政治文化的傳入和經濟地位瑟上升,兩種不同的宗教信奉者開始組織政治黨派,先後成立了“印度國民大會黨”和“全印度穆斯林聯盟”。以印度教為主的國大黨主張建立獨立統一的印度,融合不同的宗教,並且反對任何形式的分裂。而穆盟主張在以印度教為主的南亞次大陸上,必須成立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

1947年3月24日,新任印度總督蒙巴頓抵達印度開始運作印度獨立行動。6月3日,由蒙巴頓制訂的得到各方認可的《印度獨立法案》公佈:“通過把英屬印度按照宗教信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方式來實現印度的獨立,孟加拉和旁遮普依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居住區進行分割;各土邦有權自行決定加入任何一方。”之後由與印度毫無關係的律師西里爾·雷德克里夫草率地劃分了印巴邊界,這條分割線被稱為雷德克里夫線。

而後巴基斯坦於1947年8月14獨立,印度於8月15日獨立,英國結束了在南亞次大陸兩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不過令人尷尬的是,當虔誠的印度教徒打開日曆時,卻發現這一天恰好是印度教的黑道凶日。


大樹碼頭



探尋歷史,豐富你我。歡迎評論!


西秦懶仙

阿斗解讀《分裂基因》

有的國家天生具有大一統的高貴氣質,比如中國,有的國家又天生具有分裂的氣質,比如印度。在這裡打個比喻只是驗證下國家分裂還有統一是否有國家基因因素存在,我的答案是,國家和人一樣也有基因存在。那就是根植與歷史中的傳統。


奇葩古印度,分裂基因從何而來,我們一一看。

瞭解印度的朋友一定知道,這個國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分裂的存在。儘管在文化上,南亞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都歸於印度文明體系,但政治上,卻一直是諸侯林立、各自為政,就算出現統一,也都是曇花一現。這甚至影響到“印度”這個名詞的涵義。當研究古代歷史時,“印度”更多的是代表一個文明體系,而不是一個國家。

雖然在現代文明的影響下,今天的印度在政治上已然成為一個主權實體,但其內部依然四分五裂,各邦在內政上均擁有極大的自主權,甚至劃地為牢,各行其是。


這種情況嚴重製約印度發展,但中央政府卻無可奈何。 是什麼導致了印度的這種混亂局面?

其實從地緣角度來說,印度不該是這樣。南亞次大陸整體地緣結構獨立完整,且本身形狀比較規整,聚合力較強,這種情況下,政治上的大一統,應該是有實現可能的。

但現實卻截然相反。這種奇妙的反差,讓我們有必要探究一下印度四分五裂的原因。

第一、過於安逸的地緣環境,地緣上看,南亞次大陸,東為緬甸密林,北部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西部,印度河流域過後就是興都庫什山脈,三面都是山為印度提供了充分的保護,南面的大海,雖然無法阻擋海上力量進入,但是海洋文明的商業特質,使它們即便入印度,也只關注物質利益的攫取。(早先阿拉伯和後期的葡萄牙、乃至英國)因此無法對印度文明產生顛覆。


第二,因為安逸環境,當印度文明覆蓋整個南亞次大陸後,環顧四周,古印度人喪失了繼續擴張的動力,因為南亞次大陸是最好的耕耘土地,南亞次大陸周邊的土地均缺乏開發利用價值。

第三,外部威脅,印度不像中國那樣,有持續的總是不斷的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壓力,華夏農耕文明長期面對塞外遊牧文明的侵襲,以致必須也有必要採用中央集權的方式,來集中資源應對。當然,印度也不是全然沒有外來威脅。相比喜馬拉雅山脈的高不可攀,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還是容易的多。

古代印度也會週期性的遭中亞遊牧文明的入侵,文明斷代史經常出現,統治階級換來換去。這也是分裂的原因之一。只是情況不那麼多而已。


第四,地緣政治因素印度沒有被征服,古代印度文明是和中亞文明有長期交往的歷史,這與中亞作為歐亞大陸中心的地理位置有關。

中亞的地理位置還有資源約制,必然無法形成強力政權,難以作為獨立地緣板塊存在,只能在各大文明交鋒後,成為勝者附庸。比如唐安西都護府,還有後期阿拉伯統治。因為中亞太過遙遠。遠離各大勢力核心,即便佔領中亞,在哪裡的統治也是不穩定的,隨時會發生改變。 (西域都護府不到100年)

就是因為中亞的虛弱混亂,大大降低了印度受入侵的機率。只有不多的征服者進入。

第五,僥倖征服者的選擇,如果一箇中亞勢力有幸征服印度,都面臨難題就是,因為人口及統治力原因,無力對印度文明進行本土化改造,只能針對印度情況,做爭對性調整,以保住得來不易的統治地位。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印度文明沒有意願擴大版圖,也沒有遭受滅頂之災的巨大危險,就算被征服也不過是調整,於是,窩裡鬥,就成了必然選擇。

好吧,我們看看中印情況對比。

在地緣核心文明中大一統的本質,是將中央的權力凌駕於各地方權力之上。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性。

不同板塊人群,會根據條件,追求利益最大化。 中央集權,意味著次級板塊權力被剝奪,所以雙方一開始就存在矛盾。特別是在全國一盤棋的框架下,那些地緣實力較弱的板塊,在集權的體制下會逐漸邊緣化,區域利益受限,他們當然不樂意。

於是這種情況下,強大核心區,才是中央集權必要條件,強大本部,才有足夠實力壓制邊緣不滿,確保中央集權有效性;反過來,政治上的集權,又使邊緣地區的資源大量流向本部,使本部因此受益。

中國長久的中央集權就是因此產生。

長江——黃河流域的超強地緣實力,對古代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有力支持。這種強大,一定程度上壓過了地形的阻礙——不僅四川、雲貴、東北這類地緣結構十分獨立的區域;甚至青藏、西域這種非常邊緣的極遠地區,最後也都被吸納進中國版圖。

反過來我們看看印度

與古中國類似,印度文明核心區的形成依賴兩條河——印度河恆河。雖然與長江黃河流域相比,印度河恆河流域實力稍弱,但考慮南亞次大陸力量體系,這兩河流域作為本部核心,也足夠一統南亞了。

但現實卻是打臉的,印度不僅不能實現大一統,作為本土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反倒被外來者搶走,成啦伊斯蘭文明地盤。

因為以上長期的歷史淵源,到啦現代,印度河流域在政治上都與印度剝離,成為獨立的巴基斯坦國。 (這是巴基斯坦問題由來原因,不過文明體系不同)

那麼堂堂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何發源地都不在啦,印度為什麼這樣?

原因在於

首先;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的之間,存在著一個面積近60萬平方公里的塔爾沙漠。 歷史上,這片地區並不是沙漠,只是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和印度河流域人類對森林植被的過度砍伐,才最終導致了沙漠的形成。而這種沙漠化,對南亞次大陸的政治格局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那就是隔絕文明正常交流。


其次;同樣因為塔爾沙漠在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之間形成了地緣屏障。這種地緣關係上的退步,導致南亞的這兩大核心板塊,不僅無法像中國的長江、黃河流域一樣,經過整合形成合力,反而逐漸走向分離和對立。

最後;因為中亞遊牧勢力進入,更加重了這種分裂。印度河板塊地處南亞與中亞交界。由於中亞勢力為遊牧文明,軍事實力雄厚,所以儘管印度河流域在地緣實力上不如恆河流域,但藉助外力,它足以與恆河分庭抗禮。 當中亞軍事勢力與伊斯蘭文明結合後,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質發生了改變。 雖然印度文明的體量,決定了伊斯蘭文明無法將其完全取代。

結果就是;伊斯蘭文明在印度取得相當優勢。再加上塔爾沙漠阻斷了印度河流域與南亞其他部分的聯繫,久而久之,這塊僅次於恆河平原的南亞第二大次級地緣板塊、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最後成伊斯蘭文明的地盤,直到現在獨立存在。

印度河板塊的丟失,使印度文明原本的二元核心,縮小為恆河板塊一部,元氣大傷;二者的對立衝突,又進一步消耗了恆河板塊的實力,印度本部核心區的實力大大削弱。

在這種情況下,本部沒有足夠的力量壓制諸如孟加拉、德干高原等其他地緣板塊,政治上的中央集權,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種姓制度的制約,數千年前,雅利安人經興都庫什山進入印度,取得統治權。相對於南土著的印度黑人,雅利安人數量有限,為確保統治權,便設計種姓制度。穩定統治。

將印度人按照來源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犬舍、首陀羅四大種姓。其中雅利安人被歸為婆羅門、剎帝利這兩大高貴種姓,逐漸發展成印度白人

達羅毗荼土著,歸入犬舍、首陀羅等低等種姓、甚至賤民。因為雅利安人,還有後來進入的中亞人都膚色較白,所以階級劃分有非常明顯種族色彩。

為了讓低種姓安分守已,印度白人大力推廣印度教,利用“今生受苦、來世享福”的教義核心,削除他們反抗精神,使他們徹底奴化。

這種奴化,雖然有效維護白人(印度)統治,但確有嚴重的負面效果: 一生為奴,低種姓人對國家不存在認同感,同時因為印度教的過於強大,削弱了世俗權力的作用,這兩種因素,造成中央權威的丟失。

結果就是,只有紮根於當地,世世代代直接統治印度黑人的土邦貴族,和那些直接控制當地平民思想的寺廟婆羅門,才能在日積月累的接觸中,獲得當地平民的畏服。

於是各行其是的土邦全都出現,而且遍佈印度全國各地。

在無法擺脫種姓制情況下,實行中央集權難度可想而知。 過於安逸的地緣環境、慘遭肢解的地緣核心、種姓的制度牴觸,這三者結合,印度文明的分裂基因,最終形成。

最後我們要說的就是攪屎棍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英一直是全球攪屎棍形式存在。印巴分治,除啦文明體系,民族宗教構成不同之外,還有英國的私心,他們不希望出現一個過於強大的對手,於是在南亞各處安釘子。東巴是一個,麥克馬洪是一個,印巴分割線也是一個。

安放釘子結果就是,各種矛盾出現,於是混亂開始啦。。


阿斗不傻

甘地領導的爭取印度民族獨立的非暴力抵抗運動風起雲湧,迫於壓力,英國同意。

在獨立的形式上,採取印度總督蒙巴頓的方案,參考國大黨領袖尼赫魯和穆斯林領袖真納的意見,分為了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麵條愛吃米飯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統一的印度分裂成為了兩個國家,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英國殖民地。

由於英國實力的迅速衰落,此時印度的穆斯林已經開始謀劃建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英國和甘地都沒有辦法改變印度社會已經分裂的現實,又加上英國殖民者挑動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對立。1947年6月,時任印度總督蒙巴頓根據民族信仰,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王公土邦自行決定加入前者和後者,最終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14日巴基斯坦宣佈獨立。8月15日印度宣佈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佈為印度共和國,仍為英聯邦成員。

最終,印度在英國的陰謀下分裂。至今,印度和巴基斯坦還經常因為克什米爾爭端爆發軍事衝突。

而後來,巴基斯坦也鬧獨立,其中的孟加拉國(東巴基斯坦),也於1971年3月26日宣佈獨立,1972年1月7日取得完全獨立。


東語東願

其實還不止,是三個國家。

這是印度原來的殖民地宗主國、大英帝國留給印度的禮物:把原來地理概念的印度土地上分別信奉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分成了兩個國家、前者為東西巴基斯坦,其中西巴基斯坦在西北與中東伊朗等接壤,而後者就是現在的印度,印度的東面是東巴基斯坦。

後來印度仗著國力遠大於巴基斯坦,把東巴基斯坦的一部分武力併吞、另一部分獨立為現在的孟加拉國。

這是英美老玩的把戲:不能征服你擁有你,就儘量分裂你。其實還不止,是三個國家。


身心俱養

歷史上印度只是一個地理區域概念,如果說國家是行政意義上的概念的話,古印度從來沒有真正統一過。二戰以前眾多地區,眾多宗教和眾多民族對統一的國家認同感不是很強。

釋迦摩尼出生在古印度的尼泊爾地區,現在作為國家的印度說佛陀是他們印度人,尼泊爾國家和人民對此都感到憤怒並提出抗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