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烏托邦三部曲之《美麗新世界》,並不次於奧威爾的《1984》

反烏托邦三部曲之一:《美麗新世界》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反烏托邦小說。

反烏托邦三部曲之《美麗新世界》,並不次於奧威爾的《1984》

反烏托邦(Dystopia)(又譯作"反靠烏托邦"、"敵託邦"或 "廢託邦"),又作anti-utopia或cacotopia、kakotopia,根據後兩者的音譯,又可譯作坎坷邦。與烏托邦(無)相對,指充滿醜惡與不幸之地。

這種社會表面上充滿和平,但內在卻充斥著無法控制的各種弊病,如階級矛盾、資源緊缺、犯罪、迫害等,刻畫出一個令人絕望的未來。某些作品描述的反烏托邦社會中,物質文明氾濫並高於精神文明,精神依賴極受控於物質,人類的精神在高度發達的技術社會並沒有真正的自由。

這一類小說通常是敘述人類科技的泛濫,在表面上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但本質上掩飾著虛弱空洞的精神世界。可能的世界觀設定有:人類喪失自由、物質浪費蔓延、道德淪喪、民主受壓迫(或以另類方法制造"民主")、階級制度橫行、自殺風氣橫行等等。故事表達的方法主要是透過一些變量,如人工智能背叛人類,"野人"被帶進文化世界等,令主角明白到人類文明已變得僵化或腐化,並帶領自己走向毀滅,而主角再從中作出自我的選擇。

奧爾德斯·李安納德·赫胥黎(英文: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年7月26日-1963年11月22日),是英格蘭作家,著名的赫胥黎家族最傑出的成員之一。他下半生在美國生活,1937年移居洛杉磯,在那裡生活到1963年去世。他以小說和大量散文作品聞名於世,也出版短篇小說、遊記、電影故事和劇本。通過他的小說和散文,赫胥黎充當了社會道德、標準和理想的拷問人,有時候也是批評家。赫胥黎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但是在晚年也對通靈題目如超心理學和哲學和神秘主義感興趣。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赫胥黎在一些學術圈被認為是現代思想的領導者,位列當時最傑出的知識分子行列。

《美麗新世界》是阿道斯.赫胥黎發表於1932年一部優秀作品,又是作者贏得世界性聲譽的代表作。阿道斯.赫胥黎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家、《天演論》作者老赫胥黎的孫子這部小說是從生物學角度把未來社會描繪成“共有、劃一、安定”的孵化室,全體社會成員一律由試管統一孵化而出,千人一面、萬眾一心。

而書中的主人公則是一個因孵化事故製造出來的異類、那位到處碰壁的倒黴蛋。 具體地說,《美麗的新世界》預測了600年後的世界。書中描寫美國汽車大亨亨利福特代替了上帝,因為福特發明了生產汽車的流水線,使生產飛速發展,這種生產方法終於統治了整個世界,公元也因此變成了“福元”。

反烏托邦三部曲之《美麗新世界》,並不次於奧威爾的《1984》

在新世界裡,處於“幸福”狀態的人們安於自己的“等級”,熱愛自己的工作,每天亨用定量配給的“索麻”——一種讓人忘掉七情六慾、“有鴉片之益而無鴉片之害”的藥品。作者描寫了一個保留區內的“野人”,他來到了盼望已久的“新世界”,開始時為物質環境的改變而涕零,歡呼到達了——美麗新世界,隨後終因他還有血性,無法適應在流水生產的社會中的白蟻式的生活,加上他認為自己的心上人放蕩而無法忍受(新世界的名言:每一個人屬於每一個人。故無所謂“放蕩”可言),使他最後的精神寄託破滅,終於在孤獨、絕望中自盡身亡。在這個“新世界”裡,社會安定就是一切,影響安定的思想、藝術、宗教、家庭、情緒及各種差異蕩然無存。“野人”的形象就是今天人類的化身,他的處境和悲劇結局令人不寒而慄。

反烏托邦三部曲之《美麗新世界》,並不次於奧威爾的《1984》

作為小說,《美麗新世界》的情節性並不強,“登場人物都是思想”,可見本書的寫法不同於一般,作品不是以形象,而是以給人類帶來思索的餘地取勝。同時,“這本書和其他預言式作品不同之處乃在於它並非產自直感,而是源於冷靜的知性”。通過這本小說,我們大致可領略這位二十世紀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著作作家的深刻思想和寫作風格。

《美麗新世界》曾被評為二十世紀十大小說之一。它的特點是在敘述未來的情景時,敏銳的思路透徹地寫出了知識分子在機械文明高度發達時,精神上受到壓迫的痛苦、孤獨無助的狀態。由於作者具有廣博的生物學、心理學知識,使這些描寫具有撼人的力量,使讀者可以從作者深刻的思想獲益匪淺。

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是二十世紀最經典的反烏托邦文學之一,與喬治奧威爾的《1984》、扎米亞京的《我們》並稱為“反烏托邦”三書,在國內外思想界影響深遠。

反烏托邦三部曲之《美麗新世界》,並不次於奧威爾的《1984》

書中引用了廣博的生物學、心理學知識,為我們描繪了虛構的福特紀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會。這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受著控制的社會。在這個“美麗新世界”裡,由於社會與生物控制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淪為壟斷基因公司和政_治人物手中的玩偶。這種統治甚至從基因和胎兒階段就開始了。

這是一個有階級、有社會分工的社會,人類經基因控制孵化,被分為五個階級,分別從事勞心、勞力、創造、統治等不同性質的社會活動。人們習慣於自己從事的任何工作,視惡劣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與極高的工作強度為幸福。因此,這是,一個快樂的社會,這種快樂還有別的措施保障,比如睡眠教學,催眠術被廣泛用來校正人的思維,國家還發放叫做索麻的精神麻zui藥物讓人忘掉不愉快的事情。正是在這個“美麗新世界”裡,人們失去了個人情感,失去了愛情,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經歷危險的感覺。最可怕的是,人們失去了思考的權利,失去了創造力。

1931年的歐洲正是一片混亂。當時,大蕭條還處在高峰期,到處是找不到工作的窮人,中產階級面臨著破產,各國z府都搖搖欲墜,各種極左或極右的思潮紛紛出籠,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一個擁有更大權力的z府將是必要的。這種想法讓一個37歲的英國人感到很擔憂。他從飛速發展的汽車工業身上,預感到將來一旦這樣的z府上臺,國家將不再用專政和軍隊來維持統治,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高科技手段。統治的目標將是經濟繁榮,所有不利於實現這個目標的東西都將被取締,大規模生產和提倡消費將成為國策。人這個物種也將被改造,以符合“新型社會”的需要。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他提筆寫了一本預言小說,對人類的未來提出了一個警告。這本薄薄的十多萬字的小說,一經發表,就轟動了世界。隨著時間的流逝,其中的預言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歷久而彌新,變得更有現實意義了。這個英國人就是小說家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這本小說就是著名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小說之所以名叫“美麗新世界”,是因為小說中描寫的“新世界”和赫胥黎所生活的現實世界相比,實在是象天堂和地獄那樣差別分明。“新世界”有高度的物質文明,所有一切都是自動化的,人們不愁吃穿,享受著最舒適的生活,每天下班以後,可以乘坐私人的超音速飛機,去世界各地度假旅行。經濟繁榮和享受生活成為整個社會唯一的哲學理念,或者說是唯一的宗教,而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採用大規模生產的亨利.福特則被視為新的上帝,他生產出第一輛“福特”T型車的1908年被採納為新的紀元元年(小說的故事就發生在福特632年,也就是公元2540年)。

反烏托邦三部曲之《美麗新世界》,並不次於奧威爾的《1984》

赫胥黎這樣推理:人類認識到了科學帶來的巨大生產力,享受了流水線生產出來的豐富的物質產品,也同時發現了這種生活模式的脆弱性,因為人類社會中的種種不穩定因素——大到戰爭動亂,小到失戀生病——都會影響到物質生產,進而在不同程度上使人類社會發生混亂和倒退。於是,為了保證社會的穩定和繁榮,保證各種物質能夠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實現人類的幸福,就有必要消滅這些不穩定因素,比如消滅戰爭、消滅動亂、消滅生病、消滅失戀等等,總之一切能使個人產生痛苦和不安的因素都必須徹底的消滅。這樣,再沒有什麼能對社會產生破壞作用,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成了“美麗新世界”。

“新世界”的設計者認識到,改造社會的基礎在於改造人。以前諸次社會革命,之所以成果不大,就在於它們對人的改造還不徹底。“新世界”將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先天和後天兩個方面徹底改造人。要實現這個目標,有很多困難要克服,好在科學發達,沒有做不到的事。人類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手段和方式,終於在公元26世紀,建設成功了這個“美麗新世界”。這個浩大的系統工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從一個人的出生到死亡,都作出了周密的安排。

其次,雖然人的先天質量是有保證了,但並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高質量的人來完成的。“美麗新世界”的設計者認識到,如果讓高等人去幹低等人的活,他勢必會感到非常痛苦,這就為社會不安定埋下了隱患。低等人的活只能讓低等人去幹,因為他們不會覺得在做犧牲。所以對人進行識別和分類是免不了的,必須將人分為ABCDE五等,安排在各自合適的崗位,以適應未來不同的社會分工。識別工作從胚胎時期就開始了,不同等級的胚胎將接受不同的培養,並且用各種手段強化胚胎之間的差別,以便適應將來不同崗位的需要。比如,在胚胎髮育的後期,等級越低的胚胎就供氧越少,最早受到影響的是頭腦,然後是骨骼,這樣就確保了這些胚胎無論在智力和體力上都是低人一等的。再比如,將來在下水道里工作的胚胎,他的生長環境是一片黑暗,而去赤道地區工作的胚胎的生長環境是被高溫加熱的。

再次,只給人分類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讓每個人安心接受自己的等級,熱愛自己的等級,忠於自己的等級,這樣才能避免等級之間的衝突。這必須靠宣傳和教育來實現。在“美麗新世界”裡,每個人從嬰兒期開始就接受精心安排的說教,哪怕是在睡眠的時候,也會有一隻喇叭對著你的耳朵,低聲細語,反覆灌輸各種教條。比如,B等級接受的教育就是“我為我是B而高興,A太辛苦,CDE又太可憐。”這樣一來,教條就會在每個人的意識裡生根,你根本不會去懷疑它,更別說去反對它了。一旦人在思想上接受了社會現實,認為發生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就不會有自覺的動力去改進社會,那麼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就消除了一大半。

反烏托邦三部曲之《美麗新世界》,並不次於奧威爾的《1984》

最後,以上這些措施只是在先天上保證社會的平穩運作,但是人在後天的日常生活中還是會產生很多煩惱和痛苦,這些也必須有辦法來消除。最常見的煩惱有兩種,一種是性壓抑,另一種是衰老。X欲的衝動,感情的軟弱,是人類穩定的大敵。為了使每個人X欲都能得到充分的滿足釋放,“美麗新世界”提倡性的泛交,男女之間不再有夫妻關係,而只有X交關係。只要彼此願意,任何男女都可以X交,每天變換性對象。這樣人在感情上就不會產生依賴,更不會軟弱和偏執。另一個問題是衰老。征服衰老,“並不是因為要保證老年人的健康,而是因為老年人總喜歡消極、退卻,相信宗教,靠讀書和思考混日子。他們會思考”,這是對社會穩定的潛在威脅。所以必須“給他們保健,不讓他們生病,人工維持他們的內分泌,像年輕人一樣,給他們輸入年輕人的血液,保證他們的新陳代謝永遠活躍。因此他們就不會老。”除此以外,“美麗新世界”還提供一種安全的麻Z藥,叫做“唆麻”(soma),這種麻Z藥“具有基督教和酒精的一切好處,卻沒有兩者的壞處”,一旦產生了各種煩惱,只要服了這種藥,就會立刻昏昏大睡,醒來以後所有不愉快都會忘得一乾二淨。

完成人的改造只是第一步,“新世界”的設計者明白,要使社會穩定,還必須控制人的思想。只有思想穩定了,才可能有社會的穩定;思想自由是對社會穩定的最大威脅。新思潮的出現,往往是社會革命的前奏。允許一個人自由思考,接觸各種思潮,將是極具有破壞力的。於是,“新世界”的設計者決定提供各種物質享受的同時,不提供思想自由,因為這種自由的副作用實在太大,將有可能將人類倖幸苦苦創造的物質毀於一旦。在“新世界”裡,各種有害思想都象病菌一樣被排除在外。人們不再需要宗教,因為沒有什麼可祝福和祈禱的,人們也不再信仰上帝,而轉而信仰亨利.福特。國家用快樂作為思想的替代品,思想的空白被各種各樣的娛樂和感官上的刺激所填補。簡單的說,“新世界”里人的生活就是由工作和放縱所組成,這種生活方式被看作為幸福,至於和人類苦難聯繫在一起的思想,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反烏托邦三部曲之《美麗新世界》,並不次於奧威爾的《1984》

寫到這裡,“美麗新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大家也就一目瞭然了。這是個極度繁華的世界,又是個人地位極度卑微的世界。人喪失了思想的功能,只是作為社會的附庸而存在,社會財富不僅是人享受的對象,更成為人為之服務的主人。幸福本來是人生追求的一種目的,現在卻反過來成為人的枷鎖,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赫胥黎寫作這篇小說的時代,二十世紀的科學大爆炸才剛剛開始。七十年過去了,小說中的許多預言已經實現(比如克隆技術),而且人類社會的某些發展似乎是朝著小說中的方向在前進。這就表明這篇小說所提出的問題並沒有過時,反而更為緊迫了。這些問題就是,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是什麼?發展的目的又是什麼?科學在人類社會中的位置是什麼?人在人類社會中的位置又是什麼? 這些才是真正重大的問題,恐怕也是不容易回答的問題。《美麗新世界》就是為了提醒我們,很多問題我們不知如何回答,所以前進的時候必須保持警惕。也許現在我們還說不上來,理想的社會應該是什麼樣。但至少《美麗新世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反例,不理想的社會可能是什麼樣。

對於這樣的社會,儘管它有那麼多的好處,我們的回答也仍然象書中“野蠻人”(來自“美麗新世界”以外的人)的回答一樣:

反烏托邦三部曲之《美麗新世界》,並不次於奧威爾的《1984》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詩,需要真正的危險,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惡。”

“實際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難的權利。”

“那好,”野蠻人挑戰地說,“我現在就要求受苦受難的權利。”

“你還沒說要求衰老、醜陋和陽痿的權利;要求害梅毒和癌症的權利;要求食物匱乏的權利;討人厭煩的權利;要求總是戰戰兢兢害怕明天會發生的事的權利。要求害傷寒的權利;要求受到種種難以描述的痛苦折磨的權利。”良久的沉默。

“這一切我都要求。”野蠻人終於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