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如果沒有人類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開意大利炮的李團長

天文學家認為,宇宙誕生於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產生於一個緻密的奇點(體積無窮小),大爆炸後的宇宙處於不斷膨脹的狀態,哈勃觀測到的遙遠星系的紅移(由於速度的疊加,實際波長相較理論波長偏紅,即波長更長)證實了這一事實,且研究表明,我們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脹。

粗略估計,宇宙的直徑可能達到900億光年以上。人類僅僅是宇宙中一顆微不足道的行星上的小小的生命體。在巨大尺度的時間和空間面前,人類根本沒有資格來評判宇宙存在的意義。生命和文明在地球上出現或許是一個奇蹟,但對於無垠的宇宙,實在是太渺小了。不管有沒有人類,宇宙都會繼續演化,人類在宇宙中的定位並非是中心,地球也僅僅是銀河系千億顆恆星中的一員,因此地球上的生命也沒有見得是非常特殊的。根據天體生物學的理論,宇宙中應該還有其他生命,即便生命誕生的概率非常之低,但有行星數量非常龐大,因此地外生命是理論上存在的。

如果沒有人類,還有其他生命,因此宇宙還有存在的 意義。並不是說沒有人類,宇宙就沒有了意義,不是這樣的,宇宙對於其他生命而言依然有意義,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但這個說法的前提是發現第一個地外生命,如果地外生命一直沒有發現,那麼這個問題就一直會存在下去,直到發現地外生命的一天。


川陀太空

宇宙如果不是特意為人類虛擬的話,地球毀滅了,人類滅亡了,宇宙的意義當然還存在,但人類所認知的宇宙就沒有了,就不存在了。因為如果宇宙中還有文明的話,那其他的文明或許對宇宙的認知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而這些對於人類來說已經毫無意義,因為人類已經完全不存在了。

在人類的認知裡,這個宇宙太大了,大的人們無法想象,有可能發展出文明的星球也太多了,多得無法想象。據目前科學界預測,這個宇宙有限銀河系這樣的星系2萬億個,每個星系有恆星3000-5000億顆,幾乎每個恆星都有行星相伴,想想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數據,在這些巨大的數據裡,人類當然得認為這個宇宙不單單對人類情有獨鍾,肯定存在著其他的文明,而且還不少。

美國天文學家、科普作家卡爾薩根估計,依據美國天文學家雷克1960年提出的方程,就是著名的“德雷克方程”計算,得出在銀河系裡就有100萬顆具有文明智慧的星球,那麼,如此推算,在宇宙10000億個星系中,有多少這樣的星球呢?

除非宇宙開始收縮,最終到達新的奇點,否則人類滅亡後,這些文明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消失,宇宙的存在就還有意義。

事情就是這麼奇妙,作為宇宙觀測者的人類,如果一個不剩全部滅絕,人類的世界也隨之消亡,作為人類現在認知的宇宙所有信息也隨之消亡。


時空通訊

意識決定物質,我是故我在。宇宙的意義,是人類自己長期發展下的解析,人類一旦全部不在,一切基於人類解析的宇宙也不在了,圓的不再是圓,燙的不再是燙……如果還有螞蟻,螞蟻意識下的宇宙還存在,但是永遠無法理解學區房,罪犯,明星,二奶,汽車,原子彈,地球、光電等等人類意識結界下的物質,對他們來說,這些物質不存在(功能,價值,利弊等等物質化具象都無意義,不可利用也不存在)。任何一種意識的消滅,意味著這種意識下的物質也消失了。

什麼?那不是地球還在,氧氣還在,太陽還在,植物還在嗎?注意,所有這些物質存在的定義、貢獻、特徵、好壞、價值等都是人類意識,如果人類意識消滅,對於外星智慧(如果存在),除非無限接近人類,那麼在他們的意識邏輯裡,這些物質完全是另外一番存在(也許是毫無價值的一段信息流呢?)。

那麼,原子裂變聚變規律、元素週期表、氫氧結合變成水、歐姆定律、直流交流規律、地球是圓的、太陽是氣團表面是超高溫的……是人類發明創造的,還是人類發現呢?

唯物主義認為是發現,認為這些規律、秩序、物質本身存在,只不過人類意識找到這些規律並加以利用。然而,如果意識決定物質是正確的,那麼這些物質都是發明創造而非發現。為什麼?

舉個例子。可口可樂的配方,難道這個配方是原本存在的嗎?只不過當時無數次實驗,確定出一種口味(非必然),並受到當時市場的歡迎,而後繼續保持這種認知傳承下來,繼續受到世界各地消費者的歡迎。如果當時確定的配方組合不是是A,而是B,那麼可樂也許沒有被市場接受甚至公司破產,或者仍然成功,那麼可樂就不是今天的可樂了。

同樣的,元素週期表下組成的有機無機世界,如果意識決定物質正確,那麼這個化學世界也是人類發明而非發現,物質依附於意識,為意識服務。任何元素組合都是隨機的,形成的新物質(含功能)也是隨機的,水、化肥、狂犬病疫苗、青蒿素、胰島素只是最終對人類有用,只對人類有意義,這些物質的結合和功效具有唯一性,對於低級的螞蟻,對於高級的外星生物,這些規律完全沒有價值,不成為物質,在他們的意識裡,就好比我們人類把汽車和充氣娃娃組合在一起,毫無意義,這樣的物質組合根本不存在。也就是說,宇宙中任何元素結合本來是隨機的,無意義的,談不上發現,任何物質(功能)不是必然,只有當一種意識認為組合有用,才會給予定義和發展,人類發明了這些組合並加以利用。這就是我思故我在,意識決定物質。基於此,世界是發明的,科技也是發明的,只要人類的意識和慾望不消失不停止,世界和科技也上不封頂。

關於時間,其實也是人類獨有的意識產物,時間看不到摸不著,時間根本上表達的是一種距離(位移,生長,及變化)。你每天晚上十點保持相同的環境,做同樣的動作,對於你的世界就是小範圍時光倒流(身體細胞變化小忽略)。同樣的,如果地球全面爆發大規模核戰爭,人類和大部分生物消失,地球回到石器時代,這是完全的時光倒流。

關於薛定諤的貓。有人詰問,閉上眼睛月亮就不見了嗎?閉上眼睛過十字路口汽車就不見了嗎?當然不是,因為這兩個箱子裡的貓(月亮、交通環境)已經在意識下處於打開狀態,信息已經崩塌,概率已經揭曉。

意識決定物質。為什麼數百年數千年前世界各國偉人被大家所熟知、如此的具象化甚至有遺址實物,而普通人往前數五十代的祖宗就像沒有存在過一樣?因為偉人箱子裡的貓被人類無數次打開觀察研究,偉人的具象化概率崩塌,成為一種確定,而普通人的祖宗可能連箱子都找不到了,一直處於是與非的共融狀態,不可解。就好比,你一生當中,到今天,打完整噴嚏(一個阿一個切)的次數是奇數還是偶數?這隻箱子裡的貓因為重來沒有記錄過,所以,箱子上了死鎖,永遠打不來,意識達不到這個地方,結論毫無意義就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意識決定物質,敢想敢做,一切皆有可能。同樣一個物質,在馬雲眼裡和我們普通人眼裡的解讀是完全不同的。因為馬雲無數次打開自己的箱子,得到無數結論,壯大了自己,這是嘗試和實踐的結果。普通人之所以沒有這樣的能量,因為沒有大膽嘗試,對於自身潛力和外在物質的判斷都很低效。

意識是什麼?腦波?世界觀?沒有人體談不上人體意識,所以物質是意識產生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意識和物質就像一對纏繞又螺旋生長的機體,相互助推:創造改變世界,科技改變生活。這種機體層級共同決定文明的程度、方向和潛力。當我們嘗試研究外星人飛船、智慧、能量、信息、溫度的時候,也許這些人類意識下的物質在他們看來,就像是我們眼中的身體裡的細胞運動,我們平時該學習學習,該吃藥吃藥,該娛樂娛樂,誰會常常細膩的關注他們細微的狀態呢?

以上頭腦發熱、胡言亂語,歡迎噴射。


那話兒

對於如果沒有人類,那麼宇宙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的話題,我認為,不管有人類或無人類的存在,這個世界都是一樣地正常運轉,其自然意義也是一樣而不會改變的。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人們應該明白,人類是地球生物圈之中的一個高智慧物種,是一種活性物質的存在形式,是由宇宙自然定體物質在特定條件下衍生而來的。它能實現自然界無機物向有機物的轉變,實現能燃燒的能量物質再生,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存,都是太陽系再生能量物質載體中的一員。因而,地球上只要有生物圈的持續存在,對於自然界來說,有沒有人類的存在都是一樣的。至於宇宙的客觀存在到底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可以用如下幾句話來表述:宇宙是客觀存在的,能提供無邊無際的自然環境,遵循著物質運動與變化的發展規律,能為數之不盡的星系物質,提供無盡的運動空間,為每個星系物質創造了週期運動無限循環的自然條件。



即便沒有人類,地球還是地球,魚離開水不能活,而水離開魚依舊是水。如果沒有人類,我覺得地球的壽命會長些。


其實,人到現在都沒有真正明白,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從哪裡來,要回哪裡去,人活著是為了什麼。

人自己生存的意義都沒有找到,談何找到宇宙的意義。

先從地球看起,我們人類把地球當家,在地球上賴以生存,並不斷的破壞大自然,為了人類的慾望。如果地球可以堅持到,我們人類科技能達到,放棄地球而繼續存活的時候,那時,人類的智商也近乎與神了。


由此可見我們人類更包括地球上的萬物生靈,在宇宙的變遷及進程中除了順應就是無奈!因此我認為:宇宙不是為了人而存在的,更不是按照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只能說我們認知了宇宙當中某些物質的物理特性,加以利用,也就是有了造出某些機器的技能,我們把這技能叫作“科學”,才具備了在我們人類認知的範圍內,改變了世界上也就是地球上的某些方面與進程,並且改變了我們現在地球的一些環境,並且支配了現有的許多方面,並改變地球上的某些發展,我想以後還會在大的環境允許以內,可以有一定的影響與發展,在這個範圍內,人類是主人。在這個過程中顯示了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因為我們改變了地球的一些面貌,創造了一些非自然的動西,改變和利用了地球上的自然資源。


這就是人類存在的意義,可是如果人類滅絕了,宇宙的演義進程不會停止,誰也不是宇宙的主人,宇宙上就有外星生命的話,這外星生命也只能是憑自己的認知能力,可以支配範圍內的主人,除此之外宇宙沒有什麼主人。


就此我不得不借古語來結束我的論段“天地洪荒,宇宙玄黃”,誰也主宰不了天地與宇宙。


CC婭茜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看看我們的地球有多大

這是我們的地球

直徑6400公里,人類高度才2米不到,從線性尺度來說,地球是人類的32萬倍。如果把地球想想成一個直徑1米的球,人類將變得比細菌還小。

這是我們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可以看到,太陽系裡地球不算大,還有更大的行星,比如木星君。他的體積是地球的1300倍。

但是跟太陽相比,這都不算個事。在太陽大哥眼裡,地球就是顆鼻屎。130萬顆地球才能填滿太陽所佔的空間。

大不大?

可是,還有更大的:

我們已知的最大恆星大犬座 VY 星,比我們的太陽大 1,000,000,000 倍。這回太陽哥變鼻屎了。

但是這跟一個星系比起來,那都是渣。


上面那個符號的位置是太陽系的位置,在銀河系層面,太陽系連個像素大小都顯示不出來。

然後比銀河系大的星系還有很多,比如下面幾位:

好了,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這樣的星系有一大堆

這裡的每個亮點都代表了一個星系,然而,這麼多星系在夜空中只是這麼點大的空間:這麼多的星系,就佔了這麼小的空間。在這樣的尺度範圍內,我們的地球就連個原子算不上,更不要說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

好了,現在回答問題:“宇宙如果沒有人類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如果說宇宙大爺有他的意志,那麼他會笑掉大老二:“哈哈哈哈哈。。。。。。一個比灰塵的灰塵的灰塵的灰塵還小無數倍的小東西死掉了,問這件事會對我造成多大的影響麼?”


草長禿鷹飛

不請自來!

題主這個問題是問答裡面難度最大的問題,也是全人類文明從古至今都沒破解的終極謎題,曾幾何時,喜歡天文的朋友,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這樣一個問題:“我是誰?我為什麼存在,我為什麼存在於這個空間”,儘管這樣的想法只是一剎那間,但是這個問題卻是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夜幕降臨,當你抬頭仰望星空,是否會發出疑問:“那裡會有生命嗎?那裡會有另一個我嗎?”

人類發展至今,始終沒有放棄探索宇宙的奧秘,古人們更多的是把這些謎題的答案歸結於神、佛等精神層面,以此作為精神支撐,所以才有了各種各樣的宗教形式,每種宗教都是在試圖說明人類存在的意義。

現在我們擁有先進的儀器、技術、理論,卻始終掀不開終極謎題的面紗。科學家一直致力於研究宇宙之大,又精心研究物質之小,也就是構成這個世界的主要物質到底是什麼?所以才有數學上的無窮大(∞),又有無窮小,無窮小的數學的表現形式存在於微積分中,就是指一個物體無限的接近於“0”,“0”就是不存在的意思!

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生物都擁有相同的祖先,它們是從簡單到複雜演變而來,但是為何會出現低等生物於高等生物這種差異性等級,達爾文在《人類起源》一書中指出:“自私促進了個體生存(高等生物),相反,犧牲自我有利於群體生存”

這種演變形式難道只發生在地球嗎?


宇宙之大可以用無窮大來形容,人類的存在並不是一次偶然的概率事件,現在科學家不斷的在搜尋“地外文名”,目的就是證明人類在宇宙中並不是孤單的,但是這樣的搜尋很有可能是徒勞的,除非有超越我們認知的生命體(文明),主動與我們溝通,就比如“仙女座”星系,距離地球254萬光年,我們在地球看到的它,那也只是254萬年前的它,它的光電信號傳到地球,也只是254萬年前的事情了,這254萬年誰又能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

所以我相信宇宙並不是人類單獨的家園,它的存在或許是為了更多的生命體而存在,並且人類始終並不是孤單的。最後我大“天眼”鎮樓!


幽默果芭比

宇宙萬物不論善惡美醜,存在即有意義!不存的東西本身就沒意思,更何談有意義?善惡美醜只是人類的標準,這是偏激的感情認知。比如貓和狗,人喜貓就說狗不好,人喜狗就說貓差勁兒,然而貓狗皆存於世,不論美醜都有它存在的意義,這根本不以人的意念來決定它們的存在,甚至對錯。萬事萬物的存在相生相剋,矛盾統一,沒有東西是多餘也沒有東西可少,大千世界就是這樣讓人迷離。

在謎一樣的宇宙中,過早的相信宇宙大爆炸未免太傻,推測始終是推測,謎永遠是未知的,謎被揭開就不叫謎。謎像遊戲一樣,大多是人類自身創造的,因為人類常常憑臆想把一些虛幻的未知的,當成這是真的!人類很渺小也很偉大,就現在的認知,人類是渺小的,因為宇之表無極宙之表無垠,宇宙是無限的,然而人類有限。人類偉大之處,就是他存在的意義!人類雖然渺小,但他會探索、開發、創新,小小的腦袋可以裝下大大的宇宙。

宇宙的存在也是有意義的,這種意義不是人類的加冕,也不是某種生物天然的賦予。更不是一種情感!它的存在不管人類的存亡,甚至整個生物界的存亡。它是真實的大自然!大自然自身存在的意義。因為大自然萬事萬物它們相互影響,相輔相成,意義深遠。即,存在必有影響,有影響必有意義!意義相對,這並非空穴來風,自我標榜。


心扉頑劣

首先是這問題問的好,問到點子上了。這就是說,我們人類在宇宙中扮演什麼角色,是主角還是配角?

之前有人問人生有什麼意義?我回答:沒有意義。因為人走了,一切歸零,你我他不會留下什麼東西。所以對你本身來講,人生沒有任何意義,而說有意義的是別人,不是你自己,因為“你”已經不存在了。但是,沒有意義,我們每個人也必須活著,為了生命而活著,為了生命的過程而活著,該幹活還幹活,該吃飯還吃飯。會不會有人問,吃飯有什麼意義?屁話,難道你不想活。

什麼是意義?意是心意和心願,而義是天道,公正和道德,意義是人類的智慧創造出來的一種有深刻內涵的範圍,我們人類不存在了,那宇宙的存在何來的意義。這就家算術題,等於的前面是零,後面怎麼變化?還是等於零(0=0),而什麼意義它只存在人類身上,很明白的事情。

中國道家認為,人類是萬物中最靈秀的物種,我們可以這麼認為,這個宇宙就是因為我們的存在才會存在,那麼,宇宙不可能沒有人類,宇宙和人類緊密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是主角,不是配角。

人生沒有意義為什麼還要活著?就因為你是主角,沒得選擇,不跟你講道理,大自然就是不講理,火山爆發,小行星撞擊,所有天災,都不會告訴你,你們人類要自己去應對,去想辦法生存,想辦法強大自已,因為你是主角,你是宇宙的主人。

我們一些人一直以為,宇宙是有意識的,太陽是有意識的(太陽神),地球也是有意識的(地球大神)。太陽,地球一直在幫助我們人類,給我們陽光,給我們土地,給我們海洋,給我們天空,還有給我們數之不盡的各種各樣的食物,宇宙,太陽,地球和人類是命運共同體。

別以為地球很小,人類很小,說不定人類的文明就是宇宙末來的文明,科學家不是說嗎,宇宙爆炸前只是一小點!一小點!很小的一小點!


大勇129218030

1969年7月20日以前,月球只是一個荒涼的孤懸天外的地球衛星而已。當天下午,從第一位人類的宇航員將自己的腳印留在了月球的表面上開始,月球對於人類以及那位宇航員來說,便具有了新的意義。

必須說,問題擺在那裡,擺在我們眼前,是因為此時此刻,宇宙和人類同時存在。所以我們才有可能、有必要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沒有包括你我在內的人類存在的世界,蠻荒或生機勃勃,冰冷死寂或熔岩滾滾,確實沒有什麼意義可言了。

今天,宇宙中誕生了生命尤以人類為代表,今天,人類正在生息繁衍改變世界並不斷地探索宇宙中的所有未知,審視著宇宙本身。這是問題本身具有意義的前提。

宇宙漫漫,生命短暫。人類思想懵懂之初,就不斷地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對這個問題遠遠超過了對“我們將要去哪裡?”的重視。今天我們大概弄清了哪裡來的問題,即包括地點也包括時間,因為歷史是確定性的。而關於“去哪裡”我們永遠也不會弄清楚,因為未來總是不確定的。

所謂唯物觀者,重要的理由是生命或人類誕生以前,地球和宇宙萬物已然存在,不然,構建生命的材料從何而來?

相反的觀點(唯心觀者),必須認定,生命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人類是宇宙之子。這樣才能說生命出現之前的無生命宇宙也是有意義的。

如果生命是偶然誕生的,源於分子原子的無規則熱運動,那麼,在無生命的宇宙中,探討宇宙和不存在的生命有什麼關係或意義就是沒有意義的了。

最後,讓我們回到月亮上吧。宇航員留下腳印之前,月球對人類有什麼意義呢?有無數浪漫的詩篇,也有無數的敬畏和神話傳說,有無數關於月光的心旌搖盪,也有大海的潮起潮落。更貼近現實的是,月球曾是伽利略望遠鏡觀察的目標,是牛頓演算萬有引力的一個題目,是阿波羅計劃的目的地。腳印留在月球表面以後,以前的關於月球的一切記憶,不僅沒有被忘卻,依然歷歷在目,甚至,玉兔,一個真正的玉兔,即使沒有嫦娥和吳剛陪伴,已經長眠於斯了。

這就是意義。


郭城3點14壹伍玖

宇宙如果沒有人類,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為什麼這樣說?主要有三點:

一是我們目前的人類,從地球所有人類作為一個群體來說,存在的意義應該在於這個群體總的感應信息為基準

,而不是群體的“非感應信息”,群體感應不到的、或者無法感應的,僅存在於群體或者個體思維中的信息,可以認為不存在。

所有的生命,都是以感應為核心功能生存發展的。感應不到的信息對於生命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從這一點上說,宇宙因為人的存在而有意義。

如下 圖所示的鳥群,群體性感應信息取決於所有個體的感應的綜合,這種群體性感應信息可能是通過基因信息的形式帶給所有個體的,如果個體或者少部分群體與主流群體感應有明顯偏差,就無法生存。人類思想認知是一種智慧信息,是基因這種智慧信息的升級版。

二是所有的存在,都是人的意識的結果。

當今比較知名的量子意識理論,有Orch OR模型,是與霍金一起創立現代時空理論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津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在20世紀90年代,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麻醉學和心理學系榮譽教授、意識研究中心負責人斯圖亞特·哈梅洛夫(Stuart Hameroff)共同提出了一種量子意識模型,是指客觀還原(Objective Reduction,OR)發生在神經細胞微管(microtubule)中並由此產生意識的一種量子意識模型,其核心思想是:意識是微管中量子引力效應的結果。

另外還有一個零點場(Zero-Point-Field)理論,認為意識主體不可分,且認為所有意識主體為同一意識主體,為同一個零點場,即不同人的“屏幕”本質上是同一塊“屏幕”,只是投射的內容或體驗的內容不同而已。這個理論現在也是主流意識理論。

我比較認同這個零點能理論,但我認為意識是進化的:現在人類的高級思維是極早期、極原始的RNA或者RNA中的複製酶中某種功能進化而來,極早期的這種功能也可以稱之為意識,所以應該按照進化來分類,量子意識進化可以分成三部曲:

直接感應到的意識我稱之為I類意識,也就是無條件反射意識;而貓狗經過訓練可以看到它們具有條件反射意識,我稱之為II類意識;像人不僅僅具有上述兩種意識,其實還具有了在此之上的意識固化基礎上的系統化和工具化,這種,我稱之為III類意識。這三種意識,都可以認為是某一個巨大“屏幕”的“子屏幕”,即如同零點場理論中說的所有意識主體為同一意識主體,為同一個零點場。

人類的意識包含了以上三種形態的全部,而III類意識是人類區別其他動植物的關鍵。人類智力的基礎是產生意識信息的量子比特存儲能力,以及建立在存儲能力之上的量子(比特)糾纏網絡,這個糾纏網絡具有腦全息特徵,這是腦全息理論起作用的深層次機制。III類意識是思維處理的能力,包括邏輯鏈條、記憶整合等。每個人的第III類意識都是這個巨大屏幕的“子屏幕”。宇宙的糾纏時空網絡和人的第III類意識,即意識量子糾纏網絡具有相似性,這個糾纏網絡具有無標度性,或許人類意識量子糾纏網絡就是宇宙時空網絡的部分和局部

三宇宙的最底層的存在:量子比特-弦-基本粒子,量子的運動與觀測有關,如果沒有人類的觀測,單獨談單一量子的運動也沒什麼意義。

有意義的是量子的綜合效應。這一點上,宇宙,因為人的存在而有意義。宇宙為什麼有規律,是因為綜合作用的結果;如果沒有綜合作用,有可能任何規律都沒有,如我們認為必須存在的因果律,以及我們人類的邏輯,智力的必要能力之一,都不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