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夜讀」四川人碗裡有這種菜,心裡有種莫名的興奮

點擊收聽

豌豆顛,是四川人的一種特殊美食,走過很多地方,也沒有遇上。這次到青海,卻感受了一些新鮮。

四川人吃豌豆顛,是豌豆苗的嫩芽,叫豌豆顛,應該是豌豆尖的意思。那綠油油的嫩芽,又脆又嫩,兩三寸長的苗尖兒,堆放在一起很引誘我的眼球。當我知道他們吃豌豆顛時,心裡有種莫名的興奮。

在湖南的鄉下,豌豆的吃法不多。豌豆苗長得挺茂盛,嫩綠的葉子常常是春天裡招蜂引蝶的目標,粉紅的豌豆花輕輕張開它的雙唇,像停下來的彩蝶。

吃的主要是豌豆,嫩的時候連豌豆夾一起吃,稍老點,只吃豌豆粒。其他的葉子和苗,都餵豬、牛,充當飼料。

甘肅省敦煌市七里鎮,也有一群吃豌豆顛的人。

這要從他們的沿系講起:20世紀50年代,青海在格爾木、花土溝開發油田,從全國各地調集人馬進行採挖。來青海油田的人數四川人最多,他們來到青海,生活在海拔2700米高的山嵐上,氣候乾燥,土地沙化,綠色植物稀少。四川人就把帶來的豌豆種在窯洞口,用於煮湯喝。

20世紀90年代,青海油田有了大的發展,為了安頓退休石油工人和改善在職工人的生存環境,在海拔只有1700米的七里鎮建了一個新石油城生活小區。

七里鎮一樣是沙漠遍眼,雖然建成了現代化石油城,綠色還是這裡豐常缺乏的顏色,秋冬季節,眼前只有黃色沙土。七里鎮的冬天,石油工人多吃泡菜,也很難買到新鮮的蔬菜,大部分蔬菜要從四川運來,青菜也就是豌豆顛和芹菜葉常見。

「小麦夜读」四川人碗里有这种菜,心里有种莫名的兴奋

豌豆顛的吃法很多,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吃法。

四川人流落到陝西,發明了豌豆顛煮麵。把豌豆顛在開水裡熬煮,直到豌豆顛被煮成綠糊糊,就把煮好的面下到豌豆顛糊糊裡,看上去是綠綠的面,充滿著食慾。

在四川本地,多是做湯吃,燒開水,把豌豆顛在裡面燙一下,湯又鮮又甜。青海油田,大家喜歡把豌豆顛清炒著吃,又滑又甜又脆嫩,被油染成綠亮色的豌豆顛豔麗欲滴,給食客不少誘惑。

我吃豌豆顛,是因為新鮮有味,想探究一下味道,品嚐一番滋味。

豌豆顛,只吃嫩芽尖兒。嫩芽尖兒用手指一掐,又嫩又脆,掐得輕輕脆響。豌豆顛要吃得嫩,才能吃到爽口、清脆、鮮嫩的味道,如果老嫩兼吃,吃的時候味道盡失,留下的是粗纖維和澀味。

掐好的嫩芽兒在冷水裡泡一段時間,再輕輕擦洗,撈出再衝一次水,瀝乾。炒豌豆顛要用青油,油需先燒開,爐火要旺,爆炒數分鐘,豌豆顛又甜又脆,口感柔嫩而味鮮。

「小麦夜读」四川人碗里有这种菜,心里有种莫名的兴奋

豌豆顛青炒,還要少放鹽,充分顯露它的清淡,鹽味過重,甜味頓失,脆感全無。品嚐要趁熱,剛出鍋的豌豆顛有清香和甜味飄揚,淡淡的清香很吸引食客,吃一芽一葉,感覺滑爽,嫩嫩的葉片溜著滑液,直接竄進胃裡。

豌豆顛不宜吃得過多,容易留下口腔澀覺,也不宜下餐再吃,葉老色失,口感全無。

吃豌豆顛,我想是味覺顛峰的品味,更是食客體會的全面考察。我算不了品味的食客,作為一個品食愛好者,把一些零星的感覺記下,給其他食客留個品味的基石。

原題《豌豆顛的顏色慾望》,摘自《食全酒美》

巴陵,本名方八另。男,1979年12月生於湖南新化,現居長沙。2003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 2009年至今在湖南省旅遊局編志辦從事《湖南省旅遊志》編撰工作,擔任《湖南省旅遊志》、《湖南省志·旅遊志》、《湖南省政區大典·旅遊部分》主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