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長沙保衛戰是怎麼打贏的?

藍雪一

長沙保衛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一場持續很久,經歷了4場大戰鬥才最終沉澱下來的戰役,總體來說,它仍然是國軍老一套的被動防守、焦土抗戰、空間換時間策略。

4次長沙保衛戰,一共持續了6年,從1939年9月硬生生打到1944年8月才結束,可以說是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上中國軍人最出色、最堅硬的發揮了,但也留下許多不那麼和諧的東西。

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南昌會戰結束後,戰略態勢上國民政府處於完全的下風,當時中部地區已經淪陷,大量機構撤往西部地區,湖南長沙自然而然成為了西南大後方的屏障要衝,北太行、中宜昌、南長沙成為中國抗擊日本的關卡。

長沙這時候雖然有第九戰區入駐,但國民政府對守衛住長沙的信心不大,除了正常鞏固湖南西北向的防禦外,還根據蔣委員長“焦土抗戰”的會議精神,制定了“火燒長沙”的二百五計劃。

結果日軍還未到,堆滿了燃燒物的長沙城竟因為至今仍莫名其妙的“走水”,讓自己人給燒了。這場大火被稱為“文夕大火”,幾乎將長沙燒為白地,是長沙會戰中最慘烈的一次損失。

為此國民政府槍決了湖南省委員、陸軍少將、長沙警備司令酆悌。這個替罪羊還是黃埔軍校出身,是陳賡、左權的同學。

跟著一起槍斃的還有同樣出身於黃埔的中央財政部稅警總團第五團少將團長、湖南省會警察局長文重孚,以及湖南省保安司令部警備第二團團長徐昆。

可見當時神經之緊張,情況之激烈。幸好薛嶽代理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這個以堅韌剛強為名的軍人大體控制住了局勢,沒有在日軍的高壓和文夕大火的損失前發生崩盤。

第一次長沙會戰“湘北戰役”

1939年9月14日,崗村寧次發動了“湘贛會戰”,集中第6、第33、第101、第106師團及3個旅團,10萬大軍,以奔襲突擊的方式進攻第九戰區。

薛嶽應戰,調集了16個軍30個步兵師,約40萬國軍抵抗日軍。這時國軍打法仍然是此前用濫的,相當單調的層層防線阻滯戰法,企圖攔截住日軍的進擊。因為戰爭主要以湖南北部為中心,從湖北南部開始,到湖南北部決戰,又於江西北部結束,所以中國方面稱之為“湘北戰役”。

日軍挾大勝之風而來,卻撞了個頭破血流,他們顯然沒有預料到這樣的情況,竟然遭遇瞭如此之多的中國軍人頑強的抗擊。日軍虎頭蛇尾的結束戰鬥匆匆撤走,總計損失了2萬多人。為此,日軍聲稱:“雙方交火密度超過了與蘇聯的諾門坎戰鬥”,可見中國軍人抵抗之頑強。如果沒有文夕大火的慘重損失,這一仗應該是中國軍隊大勝。

這一仗雖然前部國軍表現的人心惶惶,大有抱頭鼠竄之勢,但中後期卻異常頑強,打得堪稱蕩氣迴腸。從大局上來看,無論是對世界的影響,還是對中國局勢的作用,都堪稱為一場扭轉乾坤的“大捷”。比起政治作用更高的平型關戰鬥,孰輕孰重不必人說。

第二次長沙會戰

此時已是1941年,波蘭已經被吞噬,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處於最洶湧的時刻。日軍因為對第九戰區的進攻受挫,又抽調了兵力進行東南亞的攻略,不得已改變了作戰策略。他們解散了原華中派遣軍,成立了中國派遣軍司令部,並制定了“擊潰第九戰區中國軍、進佔部分湘北地區”的戰略計劃。

1941年,還是9月,日軍11軍司令阿南惟幾進佔岳陽,集結第3、4、6、40師團及4個旅團、戰車13聯隊、重炮14、15聯隊及20艘軍艦、200汽艇、100架飛機,共12萬人對長沙發動了對點縱深強攻突破的戰略。

國軍此時仍然佈置的是老一套的戰術,通過層層防禦,依託湖南的河流水網,對日軍的進擊進行阻擋,最後從側翼後方圍攻。

但薛嶽此時出了個么蛾子——發給集團軍的戰區最高密電被日軍特工竊聽並破譯,整個戰略計劃曝光在日本面前。

開了地圖的日軍立馬更改部署,將原定進攻的部隊轉為迂迴,反包抄了國軍37、26、10軍。37軍在鏖戰日軍多個精銳師團圍攻後不敵突圍。第10軍在方先覺帶領下繼續抵抗日軍,遭遇了慘重損失。

整場亂戰,國軍4個軍,幾乎讓日軍幾個師團打得丟盔棄甲。傳說中“做生意最牛逼,打仗不行”的大阪第四師團打得第4軍潰不成軍,殺穿37軍陳沛部的2個師,一天以後又緊接著幹掉了第10軍的第三師周慶祥部;再接著一天又與其它幾個師團合作,打爛了大名鼎鼎的“74軍”,當時王耀武躲在草叢裡才得以逃脫。

第四師團隨後立即渡過瀏陽河,突入長沙城內,次日佔領了長沙,第3師團也進逼株洲。

但幸虧這次國民政府調動的不止第九戰區,在轉移攻勢以後,增援部隊迅速的填入戰場,以人命換取了對日軍的包圍,並對孤立無援的日軍展開了反突擊。同時宜昌方向,第六戰區也展開了對宜昌的進攻,差點攻克宜昌。陳誠在回憶中記載殺敵4萬,但戰史一般認為是7000。

阿南惟幾有點懵逼,在薛嶽派出部隊決戰式的反擊下,發生了與崗村寧次一樣的錯覺,命令部隊“大撤退”,但日軍此時並未太大驚慌,徐徐而退,最後基本退回了交戰前雙方控制線。此戰日軍損失了4.8萬餘人。戰爭在10月11日全部結束。

第二次長沙會戰,雙方都互相聲稱達到了戰略目的,自己是“勝者”。但是對岌岌可危的國民政府而言,哪怕損兵折將,這場戰爭無論如何都算是險險的勝了。

總結日軍戰術,沒有其它什麼很特別的東西,繼承了“乃木希典軍神”的豬突勇氣,再加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戰術,好歹給阿南惟幾找回了點面子。

第三次長沙會戰

這場戰爭仍然是1941年內發生的,在日軍9月份-10月份的攻勢結束後,伴隨雙方在宜昌戰役的巨大損失,僅僅維持到12月份,日軍便加緊發動了又一次的冬季攻勢,稱為第三次長沙會戰。

說起來,這次戰役的背景與世界整體狀態息息相關,日軍在12月7日偷襲珍珠港,炸翻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同日,日本佔領香港,驅逐了英國人。日本方面分析認為,中國軍會受英國方面的壓力,派兵阻撓進佔香港,於是為了“牽制中國軍南向”,發動了這場不倫不類的戰鬥。

老實說日軍這場戰鬥是比較懵圈的,它沒有什麼太大的戰略野心,幾經收縮的第11軍也沒有什麼戰心。日本的資源此時已經出現了一些不穩定情況。他們急於開拓“新南向”戰略,吞吃南太平洋地區老牌帝國主義列強留下的真空,並加緊準備抵禦美國的進攻,所以整體上日本表現的很謹慎,比較保守。

然而蔣委員長這次是緊盯了這場戰役,親臨前線督戰。政治上中國如果贏得了這一仗,在世界上將取得更多的政治資本。

薛嶽第九戰區集結了17萬大軍,積極吸取了前兩次戰役的經驗,並深刻研究了臺兒莊等勝仗的特徵,最後,“天爐戰法”完成版出臺,在以前層層防禦的結構上,增加網狀結構,強調部分部隊的機動性,從側翼、後方立體打擊日軍,並設置了更頑強的“爐膛”預置陣地。

阿南惟幾的進攻策略依然未變,他甚至認為薛嶽“兵力減少”,結果被完全版的“天爐戰法”層層消耗,層層勾引,一路打到長沙,直接掉進薛嶽構築的“爐膛”裡。

雙方展開殘酷的巷戰,薛嶽命令“死守長沙,擅退者殺無赦、重傷殘兵亦不準後退”,將日軍逐漸壓到了嶽麓山內,並切斷了補給,在日軍退兵線上設置了重重阻擊陣地和十面埋伏。

阿南惟幾此戰本就準備不足,戰略目標也不明晰,慌亂之下再次命令全面撤退,結果前有阻隔後有追兵,逃得相當窩囊,一戰損失了將近6萬人員,而中國軍僅傷亡28000人,堪稱輝煌大捷。

薛嶽也因為連續三次長沙會戰,殲滅十萬日軍,成為殲滅日寇最多的中國將軍。要知道當年同期包括美軍在內都處於被日軍“橫掃”的態勢。長沙這連續三戰,為中國人賺足了腰桿。連日軍都給薛嶽送去了“長沙之虎”的名號。

同期日軍還出現了一個“馬來之虎”山下奉文,他一頓突擊,把麥克阿瑟和他爹趕下海了。

這次戰爭為蔣委員長帶來了中國戰區盟軍統帥部總司令的職務,併為中國在華盛頓的聯合宣言上爭取了與“美、英、蘇”共列四大強國的席位。對後世來說,這就是“五大流氓”的起源。也是薛嶽將軍和國軍將士在長沙的流血犧牲換來的,不應該被國人忘記。

第四次長沙會戰

有了前三次的勝利,唯獨這一次徹頭徹尾的輸了,還丟掉了長沙城。

這場戰役被稱為“長衡會戰”,又被分為兩個階段:

1.第四次長沙會戰

2.衡陽保衛戰

第九戰區最高指揮官仍然是薛嶽,下面又有王耀武、楊森等戰將。

我們的阿南惟幾同學此時已經官升大將,前途一片光明,被調到幾內亞去對抗美澳聯軍了。

但日軍派出的繼任者可比阿南惟幾還要屌,是畑俊六元帥。

元帥就是元帥,他不同於阿南惟幾那種考軍校都考了4次的傻缺,在制定對華戰爭上,他是實實在在的設計了“大戰略”。長沙之戰,只不過是畑俊六計劃中的一個環節而已。

在他的大戰略中,主導思想是由北向南殺穿中國,繼而全面進擊,一鼓作氣擊潰中國軍的有生力量。首先從華北方面打通平漢線,殲滅湯恩伯。繼而華中11軍從武漢攻擊衡陽,幹掉第九戰區。同期華南日軍從廣州出發北上,打通粵漢鐵路,會師中部11軍。最後再集中重兵通過粵漢線集結,佔領廣西,並一直殺穿到越南。

為了這場“大戰略”,畑俊六花費了很多心思,作出了許多換防的假象,大搞情報戰,一時間地下戰線血雨腥風。在具體佈局上,他也指示:“可以犧牲一些佔領區的警備力量,這是值得的。”

總結下來,其實就是“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

豫中會戰不出所料,崗村寧次親自上場,大敗湯恩伯30萬大軍,國軍醜態百出。

隨後畑俊六調來關東軍,並親自坐鎮武漢指揮,發動了“長衡會戰”,分三路大軍,以迂迴之態合擊長沙。至6月16日,已經包圍長沙,對國軍嶽麓山陣地發動猛攻。


但國軍主力部隊此時又鬧出了指揮不力的問題,混亂之下沒有及時撤往嶽麓山增援,反倒隔著河眼巴巴的看著。很快日軍突破嶽麓山陣地,殺入長沙城。守軍見日軍勢大,突圍而走。

然後,被稱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的衡陽保衛戰開始了。方先覺的第十軍“泰山軍”,依託衡陽城,突然間神勇不凡,面對日軍幾個師團精銳的猛攻,血戰48天,牢牢的把日軍卡在了衡陽城下。8月7日夜,方先覺派參謀長孫鳴全與日軍談判,第10軍停止抵抗,方先覺後被日軍扣留,威逼組建偽軍部隊,但方假意配合,後在多方營救下逃回重慶。

衡陽保衛戰從1944年6月22日,打到8月8日,此戰中方1.76萬對日軍11萬,擊斃日軍佐久間為人中將、志摩源吉少將二人,中國傷亡1萬,日軍傷亡6萬。成為中國抗戰史上殺敵比例最大的,也是最慘烈的戰鬥。日軍在此戰使用了毒氣,根據美國方面的化驗,為芥子氣和路易士氣的混合體,成為日軍使用化學武器的罪證。

最終日軍佔領衡陽、長沙,打通了鐵路線,國軍大敗。連委員長都聲稱:“從事革命以來,從來沒有受過現在這樣的恥辱”、“1944年對中國來說是在長期戰爭中最壞的一年”;然而日本方面也聲稱“這是苦難的戰役”。

總的來說,第四次長沙會戰純屬國軍配合不周,且各自為戰,號令不齊,保存實力、甚至有坐山觀虎鬥者,幾乎犯下了國軍全部的老毛病,雖然第九戰區個別部隊英勇血戰,但瑜不掩瑕。

就整體態勢而言,畑俊六的計劃只是被遲滯,並沒有被徹底破壞。但他已經失去了更高層次的大勢。

美軍在諾曼底登陸,開始了太平洋上更大規模的奪島反擊,日軍自顧不暇,不斷抽取精銳兵力填入太平洋戰場,再加上八路軍新四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敵後反攻活動,畑俊六的計劃完全沒法實行了。

四次長沙會戰,一次僥倖,一次險勝,一次大勝,一次慘敗,好歹算是三勝一負,成也“天爐戰法”,敗也“天爐戰法”,可見戰爭中最重要的,始終是人。

在此,復念一遍,抗戰中,為了民族犧牲流血的英魂們永垂不朽。


王司徒老百科

長沙保衛戰並沒打贏,以慘敗告終。第四次長沙保衛戰,長沙一天都沒守住,城內包括二個美式重炮團在內的重裝備全部落入敵手。薛嶽事先跑了,按他命令守城的第四軍軍長張德能與炮兵司令、及第九戰區參謀長趙子立自行到重慶軍法處報到,張德能被槍斃,趙子立和炮兵司令無罪釋放。趙子立後來與薛嶽決裂,當了國軍中將軍長。

薛嶽放棄防區,臨陣逃跑,比韓復榘丟掉山東更嚴重,原該槍斃。然前三次長沙保衛戰吹牛太過,蔣委員長明知是假,為了鼓舞士氣,爭取外援,也說“確有此事”,幫他宣傳,給他發勳章。若將他槍斃,豈非自己打臉?這也是薛嶽敢於無中生有,謊報戰功,將大敗吹成大勝的原因。

日軍攻陷武漢後,宣佈國民政府為地方政府,不以重慶為談判對手。對國民黨以政治誘降為主,以不到六分之一的兵力在正面戰場與國軍相持,以六分之五以上的日軍、以及幾乎全部偽軍進攻敵後抗日軍隊。蔣介石則保存實力,日軍來攻即撤。直到日本投降前幾個月,面對日軍以明顯劣勢兵力、裝備發動的“零號作戰”,國軍仍一觸即潰,失地20萬平方公里,丟失全部36個機場……第四次長沙保衛戰,即是其中的長衡戰役。

說到長沙保衛戰,不能不說1938年11月的“長沙大火”。當時蔣介石密令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燬。結果日軍沒來,大火燒了五天五夜,燒死3萬多人,燒燬房屋5.6萬餘棟。這說明蔣介石一開始就決定不守長沙。事後長沙警備司令豑悌等三人被槍斃。當時的第九戰區司令陳誠乘機向蔣介石告狀,說文白(張治中)這樣搞,讓我很難辦。在黃埔時,張治中是上校,陳誠只是上尉,二人不和,這次陳誠藉機擠走張治中。陳誠的第九戰區有張發奎集團軍,40個師,薛嶽集團軍,25個師。隨後陳誠調任軍政部長,張發奎任第四戰區司令,薛嶽任第九戰區代司令。這是陳誠培植自己勢力,也是後面幾次長沙保衛戰的緣起。

薛嶽在湖南,殺害了愛國人士約四千人,其中有彭德懷的二個弟弟。一弟在延安抗大畢業,彭德懷動員他回家鄉建立抗日武裝。當時國共合作,殺害共產黨人是破壞統一戰線,但薛嶽以反共起家,作為粵系將領,想取得老蔣信任,當時反共是捷徑。

第一次長沙保衛戰: 其時陳誠與白副總長(白崇禧)到長沙,薛嶽拿出守與不守兩份計劃,陳誠“奉批不守”,即按蔣委員長和軍委決策批示不守。薛堅持要守(為建立個人勢力,需要地盤)。《陳誠日記》載,一夜他與薛嶽通電話15次,未果,只得面談。正說到部隊士氣,前線報告日軍已撤退。這次日軍出動一個師團又二個支隊,於路接到大本營撤退命令,即時奉命撤回駐地,其時離長沙尚遠。大本營計劃是收縮戰線,逐步從中國撤兵(撤到45萬人),增援太平洋戰場。事後日軍11軍司令岡村寧次給華北派遣軍司令西尾壽造寫信,對撤兵表示不滿,說給了重慶軍宣傳的口實。(於是才有二戰長沙)

三戰長沙: 日軍106師團組建不到半年,未經訓練,大隊長以下軍官全是沒有實戰經驗的的預備役軍官,被11軍司令官安排打醬油。11軍一個參謀制訂計劃出錯,松浦師團長又違反命令,擅自改道追擊偶遇的國軍,在萬家嶺山區迷路。薛嶽集中十來個軍圍攻,日軍空降240名下級軍官指揮日軍固守。十來萬國軍久攻不下,喪失了戰鬥力。眼見日軍援軍將至,74軍俞濟時、王耀武等將領只得決定連夜撤退。是役國軍並未成建制消滅日軍一個聯隊。106師團經整補很快恢復戰鬥力,隨後欲尋殲74軍報復。而國軍除74軍等少數部隊得到補充,大多數部隊難以恢復戰力。此戰

國軍傷亡是日軍多倍。薛嶽宣佈殲敵5.7萬人,那是不可能的,日軍一共才7萬人。說俘敵136人,是可能的。

以正常軍事標準衡量,長沙之戰最終是第九戰區喪師失地,重武器丟光,完敗。手握幾十萬重兵的戰區司令(三戰長沙後,薛嶽正式被任命為司令),而且是自己要守長沙的,結果長沙一天都沒守住,這在世界戰爭史上都是罕見的。薛嶽由其說是職業軍人,不如說是個是個老資格的政客,全無生死不苟,大義凜然的軍人氣節。除了反共,就會吹牛。所謂“天爐戰法”,即趙子立建議的“後退決戰”,很簡單,被薛嶽吹得天花亂墜,卻沒釆用。薛嶽對敵情的判斷多是錯的,作戰佈置錯上加錯,潰敗是必然的。如四戰長沙,薛嶽認定日軍不會來,按他的佈置,日軍若來,長沙沒法守。不僅如此,此前他就不聽趙子立的建議,趙子立幾次辭職他又不準。這次把趙子立留在城內。一個軍本來就守不住長沙,趙又發現,長沙城外最重要的嶽麓山居然幾乎無兵防守。他立即命令張德能派主力部隊重點防守,張德能說,不是我不服從您的命令,是薛長官不許。既然無指揮權,趙就給薛發報要求離開,薛不許。趙子立只好對張德能說,我無權指揮你,但要給你一個建議,把防守重點放在嶽麓山,可以多守點時間,在軍事法庭上這能保住你的命。但張德能只敢依薛嶽命令行事,結果是嶽麓山輕易被日軍佔領,國軍全線潰敗。北伐鐵軍第四軍毫無用武之地。

最後多說一句,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讓反共堅決的薛嶽守海南島。擁有海陸空軍全面優勢的薛嶽,一得知解放軍登陸,立即任命一個少將守島,自己立馬開溜。


樂見花

很多網友的評論都很到位。戰役細節戰術手段都很準確。可以說我們的軍迷對軍史非常瞭解。今天我的回答有些文不對題,但還是說說我的觀點,拋磚引玉。

長沙保衛戰準確的定義應該是長沙會戰。抗日戰爭是一場敵強我弱的戰爭,無論是軍事,經濟都處於下風。抗日戰爭初期,日本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而國民政府也有速勝的想法。所以初期的戰爭,雙方面都犯了戰略上的錯誤,日本人高看了自己的軍事實力,而忽略了中國的戰略縱深和中國政府和民眾的抗日決心。而國民政府也高估自己的軍隊數量和軍事實力。所以雙方都不約而同的組織了若干次和若干規模的會戰。最終,都以國民政府的失敗而告終。但不能否認,幾次會戰的局部戰役,中國軍隊打的也都不錯,但實力的差距整個會戰還是失敗。持久戰成了國民政府的主要戰略思想,即使有些專家甚至史學界也有不同觀點,認為蔣介石政府不是持久戰,但戰爭的事實就是把這場戰爭拖入了持久。這是日本人極不願意看到的,他們總是盡最大努力尋找中國軍隊主力進行決戰。企圖一舉消滅中國軍隊。結束戰爭。於是有了長沙會戰,長沙會戰經歷六年,是抗日戰爭所有會戰時間最久的會戰。經歷4次大的戰役,內容和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這裡不需多說了。但長沙會戰經歷了戰略防禦和戰略相持兩個階段。長沙會戰以後,日本再也組織不起來大規模的會戰,軍力消退兵員短缺。迫使日本人陷入了和中國軍隊打持久的相持階段。所以,我個人觀點,長沙會戰雖然最後以長沙失守告終,但從整個抗日戰爭來看他的意義重大。極大消耗了日本人的軍力和鬥志。把戰爭拖入相持和持久。長沙會戰的幾次戰役都有許多經典戰例,其戰術手段也跟精彩,比如,第三次的天爐戰術,就精妙的運用了誘敵深入,包圍和反包圍的戰術,以弱勝強。縱觀整個抗日戰爭,所有的會戰大多都已失敗告終,主要是實力的原因。當然不可否認也有指揮方面的原因,敵強我弱是基本事實。但幾次大的會戰包括長沙會戰都極大消耗了日本人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單從軍事戰略上來講,你沒有實力拒敵門外,你沒有速勝的能力只能在眾多的會戰中消耗敵人,在會戰的失敗中換得戰略相持,為以後戰略反攻創造條件。

一次戰爭,不能獨立的看一次戰役和孤立的看一次會戰。每一次戰役和會戰都有其戰略企圖,總之長沙會戰的六年和其它會戰的戰略企圖基本上達到了消耗對手把戰爭拖入了敵人最不希望的持久的相持戰中。

可能網友一定吐槽我,失敗了還有啥意義。抗日戰爭的起因就是我們的弱小,敵強我弱。沒辦法只能是在每次的失敗的戰役中換取時間空間以達到我們的戰略目的。


手機用戶73890477190

抗戰初期階段,在日軍勢不可擋的攻勢下,當時有很多將領都覺得應該棄守長沙,轉而向長江上游地區設防,依靠崇山峻嶺,和日寇展開作戰。這一方案的提出者是當時身居國民黨中央的白崇禧,並且他提出了諸多對日軍事方針,如“積小勝為大勝”,“焦土抗戰”等等理論,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而在武漢失陷後,日軍隨即向長沙猛撲過來。



但在數次高級將領的軍事會議上,有一個人他力排眾議,並且和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唱起了反調,認為長沙非守不可,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薛老虎”薛嶽。而在這種情況下,薛嶽出任第九戰區司令,接任了因文夕大火被免職的張治中的職務,在薛伯陵上任後,他隨即修築“伯陵防線”,並且在戰鬥中自創天爐戰法,之後和日寇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共展開了三次大規模的會戰。



而當時中國守軍於第九戰區共有大概十一個軍三十個師,而日軍的主力則是阿南惟幾率領的第十一集團軍。而在前三次長沙會戰之中,國軍將士表現出色,尤其以抗日泰山軍第十軍李玉堂部最為出色。而薛嶽的天爐戰法也在長沙會戰中發揮的極其完美,國軍依靠南方多溼地湖泊的因素,使得日軍的多次作戰喪失了機械化的優勢,尤其一些裝甲師團停滯不前,這就給予了國軍極大的機會,而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結束後,薛嶽因為戰功赫赫,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



而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之中,國軍卻出現了重大失利,這便是國軍方面所稱的“豫湘桂大潰退”。在抗日戰爭進入末期,日軍為了垂死掙扎,發動了一號作戰命令,而當時由於眾多地方實力派和蔣介石的矛盾,導致了這次戰爭的失利,使得長沙頃刻之間陷於日寇的鐵騎之下,甚至國軍大面積的潰退,而這一失利,政治因素確實大於軍事因素,可以說是國軍高級將領的腐敗所導致的弊端換來了這次慘痛的教訓。

儘管如此,薛嶽依然是抗日戰爭中有著巨大功勞的將軍,四次長沙會戰,他率領國軍打贏了前三場,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最為困難的階段,他挺身而出,臨危受命,堪稱軍人的模範。


書中歷史

嚴格說來,長沙保衛戰不能算是中方打贏了,雖然說,日軍被殲滅十多萬,但中國軍隊的傷亡人數不比日軍少,而且,長沙最終被日軍所佔領,只能說,長沙保衛戰,消耗了日軍的力量,使得日軍再無大力氣進攻中國。向中華民族的抗日英烈們致敬,抗日英烈永垂不朽。



用戶創維

長沙會戰中,薛嶽在與日軍交手中勝多敗少,前三次會戰中共殲滅日軍11.7萬餘人,取得抗日戰爭以來最大的局部戰爭的勝利,大滅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為什麼 前面打了那麼多大會戰都沒打贏,為什麼到了長沙就能贏?人們沒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長沙及湖南當地人民群眾的竭盡全力協助抗日,踴躍參戰,軍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團結抗敵,甚至戰區縣長和民眾隨軍行動,這在外省是不多見的。蔣介石在總結長沙會戰勝利原因時,指出:“……無論男女老少,一致隨軍進退,並且皆聽從軍令,一如士兵。對於破壞交通,運輸軍實,偵察敵情等工作,莫不奮勇從事”;“又有若干民眾,引導軍隊,自效前驅,衝入敵陣,拼命殺敵”。這說明長沙會戰不僅僅是軍隊在打仗,還有千千萬萬的民眾在參與,他們參加築工事,修機場、運送彈藥糧食、救護傷員、偵察敵情、傳遞情報、宣傳動員、捐款捐物,……甚至不少人給軍隊帶路,白告奮勇衝入敵陣,拼命殺敵,顯示湖南人勇悍血性的一面!為了延滯日軍機械化部隊(坦克、重炮等)的機動性,湖南民眾將大路小路全部挖斷(並挖成大坑,使坦克陷進去出不來),將橋樑拆毀,並將農田灌滿水,使日軍坦克、裝甲車、重炮陷入泥中難以動彈,迫使日軍在靠近小山的旁邊臨時開路,遲緩了日軍的進攻速度,大大地限制日軍機械化部隊的火力優勢,使日軍打到長沙城下以後,由於缺乏重炮、坦克等(因道路被毀靠近不了長沙)重武器攻不下長沙,這是湖南民眾為使抗日軍隊獲得勝利而創造的一個與眾不同的關鍵條件!當然長沙會戰的勝利,與薛嶽與眾將士睿智謀劃、不怕流血犧牲、奮勇殺敵是密不可分的。


飛龍169021628

前兩次長沙保衛戰,日軍的企圖都是以打擊中國第九戰區有生力量為主,打完就走,並不想擴大佔領區。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僅出動第六師團和兩個旅團級支隊,其中第六師團和一個支隊正面進攻汩羅江防線,另外一個支隊由岳陽船運至汩羅江口登陸,以切斷汩羅江北的中國第十五集團軍(關麟徵)退路,迫使中國軍隊後撤。不過日軍靠近長沙後,發現中國軍隊在外圍集結強大兵力,自己有被圍的危險,於是迅速撤退。日軍損失不大,但也未能完成打擊第九戰區的目的。



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吸取上次兵力太少的教訓,出動第十一軍主力(四個師團又四個旅團級支隊),第九戰區使用誘敵深入、反擊殲敵的戰法,使用兵力為三十個師。結果中國軍隊在日軍快速攻勢面前損失慘重,參戰各師普遍損失在百分之三十至五十,日軍攻入長沙後迅速撤退,基本實現戰役目的。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是為了牽制中國軍隊,配合香港作戰,出動第十一軍的三個師團又一個混成旅團。第九戰區依然採取誘敵深入戰法,不過細節更為充分,要求在日軍進攻方向上破路、堅壁清野。



日軍由於第二次長沙會戰的勝利而過於輕敵,按照原計劃進抵汩羅江後,擅自改變計劃向長沙進攻,結果陷入中國軍隊的羅網之中,後方交通被切斷,攜帶的彈藥又快用完,每個士兵僅有子彈10-15發,每個分隊(班)只有1-2枚手雷,在被迫撤退時被三十萬中國軍隊打得體無完膚,損失慘重。可惜的是這樣有利態勢下,仍未將日軍全殲(甚至未能完整殲滅聯隊級單位),還是讓日軍主力逃走了。

第十一軍司令官阿南惟幾,第二次長沙會戰獲勝,第三次長沙會戰慘敗,和薛嶽算是打了個平手

戰後中國戰報稱殲滅日軍5.6萬人,實不可信,因為日軍總兵力只有7萬,何況繳獲只有一千多件武器。日軍稱只傷亡六千人,也有自欺欺人之嫌,估計日軍傷亡應在萬人以上。

日軍連戰死者都無力按慣例焚燒帶走骨灰,可見其敗狀

第九戰區司令官薛嶽因為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獲得了過度的讚譽,讓人忘記了他在第二次會戰中的失敗,結果他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故態復萌,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和阿南惟幾差不多,都是有一定指揮能力但容易驕傲的人


海軍史研究會員

長沙保衛戰不能以輸贏做結論!但是長沙保衛戰讓薛嶽一戰成名是事實。

薛嶽曾獲得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的自由勳章和國軍授予的青天白日勳章。

薛嶽在長沙會戰中自創天爐戰法,該戰法殲滅日軍十萬之眾,有效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時有抗日“戰神”之稱,被認為是“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長沙保衛戰的實際作用還有打擊日本人的囂張氣焰,鼓舞全中國的抗日戰爭的士氣。

可惜的是國民黨裡的抗日將領太少,東北三省幾乎是白送給日本侵略者的。

可惜的是薛嶽是頑固的國民黨將領,沒有支持共產黨。


阿彌陀佛聊天

薛嶽將軍率領第九戰區官兵,不畏強敵。利用自己的天時地利人和,充分的利用了長沙地區的地形為日軍擺下了一個大“口袋陣”。薛嶽稱之為“天爐戰法”。戰況基本已經家喻戶曉。薛將軍統計國軍殲敵10餘萬人。如果根據日本人提供的數據,這一戰役幾乎消滅了“主戰場”殲滅鬼子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如果加上另一個消滅鬼子最多(應該不低於薛嶽)的孫立人將軍的成績。鬼子基本上完犢子失去戰鬥力了!


HUIxinliu

長沙會戰前倆次戰略方針是,後退決戰,爭取外翼,第三次在這個基礎上創造,天爐戰法,所謂天爐戰法就是,層層阻擊,側擊來大量殺傷和消耗日軍的進攻鋒芒,把疲憊不堪的日軍拖到決戰區,然後再調動主力部隊進行圍殲,但是再經典的戰法也不能重複使用,第四次會戰由於沒有創新,被日軍倆翼奇襲戰術所破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