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消失中的民俗現象

安康消失中的民俗現象

擊壤遊戲

相傳堯時有老人一邊擊壤一邊唱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據《太平御覽・魏邯鄲淳藝經》記載,擊壤作為一種古遊戲是這樣的:“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尺四,闊三寸,其形如履。將戲,先側一壤於地,遙於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為上。”據宋人王應鱗《固學紀聞·擊壤》記載,在宋代時這種擊壤遊戲演變為“拋堶”到明代,又演變為“打瓦”(明楊慎《升庵集·拋堶》)。而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今安康地區少年中一直流行著一種類似“擊壤”玩法的遊戲,安康方言中稱之為為“著錢兒”,“線兒”為制方形中孔,徑一寸到兩寸,玩法與文獻記載的“擊壤”基本一致:

兩人以上,人手一“錢兒”,以比手心手背方式決定第一個拋“錢”受“著”擊之人。在20步左右的範圍內,依次以己之“錢兒”著擊前幾位所拋之“錢兒”,以擊中、擊中與否的距離決定彩頭多寡,有術語“著錢兒有sun兒沒巴尺”(“巴尺即一拃,安康方言中以人體部位為單位的長度單位;“一sun兒”為除大拇指外的四手指併攏的寬度;“一排”為兩臂平伸連同體寬的寬度單位)界定。第二輪開始,首位“著”擊“錢兒”者為上輪最後一位,餘者依上輪倒序“著”擊。如此循環,週而復始。

安康消失中的民俗現象

“著錢兒”這類遊戲,往往隨著時代變遷和所用玩“具”不同,產生變異。據一些老入回憶,在清初民國年間,安康地區“著錢兒”所用之“具”為真正的錢一一銅板兒、銅殼子、麻錢兒、厭勝錢之類。本世紀五六十年代所用鐵製圓孔方板,實際上多取材於建築工地上大型機械上的螺栓所用之墊板。到70年代中後期至今,這類遊戲所用之具已演變為隨身所穿的涼鞋、拖鞋之類,名稱也已成為“打涼鞋”,或者是依遊戲中對輸者的處罰方式而直稱為“玩下跪”。“打涼鞋”的玩法如下:

盛夏季節,五六個幼童尋一靠牆的蔭涼所在,以涼鞋或拖鞋為具,每人將一隻鞋立於牆角,另一隻握於手中,於距鞋20步左右的正面位置投擊所立之鞋。或分兩個陣營或各自混戰投擊,被擊中所立之鞋者,用手中鞋墊於膝下跪於牆邊。若不慎擊中自己的鞋,仍要下跪。只有當同一陣營的朋友或好心相救者再次擊中下跪者的鞋時,跪者方能起來恢復投擊立鞋的權利。

安康消失中的民俗現象

從以上所述,我們可以從“著錢兒”這個方言詞彙及它的變種遊戲“打涼鞋”,勾鞋出上古擊壤遊戲所用的器具及名稱演

變過程如下:

木製壤一一堶(磚)——瓦一一鐵製方錢一一涼鞋拖雑

相應的名稱也隨器具不同而演變如下:

擊壤一一拋堉一一打瓦一一著錢兒一打涼鞋

其實,最早的擊壤所用器具也許真的是土壤的壤,即用土巴疙瘩相投擊,真正是民間底層的遊戲,雅人們被其吸引後才以木造“壤”為擊具也未可知。

安康消失中的民俗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