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範築先,為官臨沂自清廉(續篇)

民族英雄範築先,為官臨沂自清廉(續篇)

範築先縣長

四、心繫民生 順民所願

臨沂縣長期以來,糧戶失真,地畝失實,科財失平。民眾負擔倚輕倚重,既有民間豪奪爭訟之端,又有書吏侵蝕中飽之弊。為此,範縣長於1933年舉辦土地陳報及黑地繳價升科,設立專門的機構,派員到各區鄉督辦。基本達到了國家稅收充裕,民眾負擔合理的預期目的,得到了人民群眾的稱頌和擁護。

過去的田賦徵收須民眾親送縣城,大多需要跋涉百里,往返數日,每年兩次,食宿費用,開支甚大。若逾期拖交,衙役登門催討,吃喝招待,鞋襪費用,所耗更多。範縣長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隨即拍板決定:在全縣內按路程之遠近,分設徵收櫃。待收繳季節,縣府徵收人員劃片分頭前往分櫃徵收。徵前,由徵收處填寫好田賦徵收通知單,先行分發到戶,農戶可持通知單並財物,就近前往分櫃交納,並換回錢串。此舉既方便了農民,也保障了田賦的收繳,更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深受廣大農村百姓的擁護和支持。

原臨沂城南大街是繁華鬧市,其間商鋪林立,車水馬龍,人頭攢動,絡繹不絕。有商販佔地擺攤,有客戶任意侵道,更有店傢俬搭亂建,導致整個城南大街,擁擠不堪,通行困難,塵土飛揚,汙水流淌。範縣長目睹於此,即決心改造,他親臨現場,帶人拆除,後又撥款將南大街鋪成石板路,還用罰款修建了八小集石條路。從此市容改觀,交通改善,市場井然,民眾方便。

民族英雄範築先,為官臨沂自清廉(續篇)

百年前的臨沂南大街

臨沂古城東臨沂河,西瀕涑、祊二河,橋樑建設至關緊要。範縣長1935年先修茸城北迎仙橋,1936年又重建城西廣濟橋,並在任內兩次改建城東沂河橋。至使臨沂城四方通衢,物流順暢,商賈客戶,拍手讚賞。

1934年,國民黨臨沂城駐軍二十二師六十六旅旅長李佔彪,得知城東關的琅邪冢,是一座古王墓時,便突然戒嚴,派工兵挖墓,結果冢內空空如也,一無所獲。範縣長聞知先是憤憤不平,後又因地制宜,為民造福,遂在墓上建亭,四周廣植松柏桃杏,闢為臨沂城第一座公園,定名為"琅琊公園"。

民族英雄範築先,為官臨沂自清廉(續篇)

1938年的琅琊冢

1934年3月,範縣長再三懇求上級派軍隊到臨沂剿匪。為了空運部隊,範築先決定修建飛機場。在如今的解放路與銀雀山路之間,東起通達路,西至開源路,以商城路原地為中心,徵地3900畝,修建臨沂第一座飛機場。這也是上世紀30年代,山東省內第一家民用機場。

範築先還擔任主修併兼總纂,續修了《臨沂縣誌》,共17卷,卷首就有範築先當年寫下的序:"臨沂古稱琅琊,歷代州郡都邑所在,地域遼闊,山河錯綜,鍾靈毓秀,代產偉人,餘心向往者久矣。"可見上任前,地域遼闊的臨沂已經成為範公嚮往的聖地了,所以"下車後,即閱覽舊志,以資參考"。

範築先十分重視國民教育,他認為只有把青年一代培養好,喚起民眾的覺悟,國家才有希望。上任伊始,範縣長即身著便裝,帶著一名隨從到李家石河完全小學視察。當看到小學的發展規模、辦學條件、辦學方向後,他非常高興,欣然為小學題寫了"以德育人,報效國家"八個大字。

民族英雄範築先,為官臨沂自清廉(續篇)

沂州府關帝廟

臨沂城內,原設一處專事收容喪失生活能力的盲人慈善機構,名曰"棲留所",收容雙目失明者五六十人。歷任政府官員對此漠不關心,任其自生自滅。範縣長卻頻頻光顧所內視察,耐心傾聽盲人反映,真誠徵求他們意見,再三表示道歉與安慰。並決意要將"棲留所"改建成"老明堂",只因修建費用不足,範縣長便欲"賣字"籌銀。

後來臨沂城內有一商家的父親病故,兒子要為父親靈前題寫銘旌(豎在靈柩前標誌死者官職和姓名的旗幡),因商家無功名,故舉人秀才皆拒題寫。消息傳到範縣長處,馬上派人通知商家,他要親筆書寫,但須收200塊大洋的潤筆費。商家聞知即刻攜銀來到縣府,範公當場揮毫潑墨,題寫並送其"孝行可嘉"四個大字。商家獲得了莫大的榮耀,範公修建"老明堂"的資金也得到了解決。

從此,範公"賣字"的故事在臨沂經久流傳。範築先離開臨沂時,全體盲人齊聚老橋橋頭,放聲大哭,叫喊著不讓清官離開,範築先也感動得熱淚縱橫。

這正是:

改革稅制勇擔當,修葺公園建機場。

架橋補路重教育,賣字義捐老明堂。

五、廉潔奉公 恪盡職守

民族英雄範築先,為官臨沂自清廉(續篇)

臨沂古城內的牌坊

範築先身為縣長,處處以身作則,時時廉潔奉公,凡要求下屬做到的事,他必率先垂範。每日朝會,搶先早到,與屬員一起在操場跑步、打拳。他不顧年事已高,經常下鄉查政、督學,微服私訪。為給區、鄉省下幾升草料,竟棄馬學騎自行車。平時衣著儉樸,無有嗜好,布鞋便襪,粗茶淡飯,以"不煙、不酒、不茶"著稱,人稱"三不縣長"。所到之處,從不接受招待,僅一飯一菜一湯而已,且只食米粥菜蔬,並喜歡到小學與教師同吃同住。

上峰來人,範縣長不卑不亢,待之清水,不置菸酒,請以便飯,不作陪客,或讓勤務到街頭買兩碗餛飩,或親自帶來者到飯鋪叫盤包子。縱是高官顯貴蒞臨,範縣長亦復如斯;即便來者不快,範縣長仍我行我素。

某日,範縣長至私立文峰小學巡視。此校乃一趙姓地主所辦。趙為討好縣長,置辦美酒佳餚,殷勤熱情接待。範縣長當即嚴詞斥責,趙一再解釋,此宴乃個人所設,非用公款。範縣長勉強就餐,食畢交5塊大洋以作飯資……

範縣長在臨沂任職兩年有餘,尤以不任人唯親為百姓稱道。從來至走,未安插一名親信,所屬部員無一是親朋鄉黨,即便是身邊隨員也是從政警中遴選。每遇親友來求其謀職辦事,先是安排食宿,發給回程路費,再曉之以理,婉言謝絕。這在當時的官場上,實屬罕見,堪為楷模。

範縣長關注民生,恪盡職守,多方賙濟貧苦百姓,嚴厲打擊貪腐官吏,大刀闊斧革除舊弊,深得民眾的愛戴和尊敬。他教育吏員要秉公執法,告誡民眾要以和為貴,允許百姓觀看縣長斷案。

民族英雄範築先,為官臨沂自清廉(續篇)

東關帝廟大殿

1936春某天,範縣長早操練畢回府,突被一杜姓老婦和其小兒子吳蘭亭攔路喊冤。經詢問方知,原是老婦的大兒子吳蘭山因吸食大煙將家產賣光,卻買通法官,製造冤案,不僅要搶佔母親和弟弟的財產,還要將其母親、弟弟判刑5年。老婦的孫子吳俊士就在範縣長身邊錄事,卻難以了斷家事。

範縣長先將吳俊士招來,詢其詳情,並囑其不得插手此案。爾後閱卷調查,公開審理。吳蘭山當場認罪伏法,範縣長這時卻轉臉輕問吳杜氏:"你要兒子,是要死的?還是要活的?"吳杜氏急切回稟:"只要俺兒改惡從善,也就算了。"範縣長當場訓誡吳蘭山,正告他若再欺侮家人,定當嚴懲不貸。

此案一判,民間孝行尉然成風,百姓皆贊範公是清官、好官。

這正是:

縣長不沾茶酒煙,唯才是舉用良賢。

一片丹心為民眾,情法兼顧斷家案。

六、揮淚惜別 情灑臨沂

民族英雄範築先,為官臨沂自清廉(續篇)

沂州府車站(從城牆看)

1936年7月12日, 範築先奉命調離臨沂縣,城內聞信而來的上萬民眾夾道相送,四鄉農民,也風聞而至,帶著他們剛剛摘下的新鮮果菜,以表心意。沿街擺滿了桌子,上面鋪著紅紙,書寫著民眾深情送別的話語,桌面上大多置有明鏡一面,清水一盆,豆腐一塊,白酒兩杯,青蔥幾根,用以象徵範縣長"清似水、明如鏡"和"一清二白"的官品。桌上還擺有送行主人的名片一張,以示餞別留念。

範縣長在眾人的簇擁下一路行來,逐桌拜謝,他虔誠恭敬,立於桌前,端起右面的一杯酒,奠灑於地,表示謝意。此舉復此舉,一桌接一桌,頓時酒香滿街,燻人欲醉。隨員取出範縣長的一張名片放在桌上,再把主人擺在桌子上的名片取回來,放在手中的拜盒。範縣長逐桌受禮,恭敬回拜,一絲不苟,臨之以莊。

範縣長讓車輛先行,自己一路緩走,由縣府起程,過考棚街,向北到茶棚街,再經北大街轉至老專署向南,路經南大街,直至沂河西橋頭汽車站,不斷向沿街民眾拱手致謝。送行的人們泣不成聲,範縣長也老淚縱橫,登車之前,範公再三向父老鄉親們躬身相拜,深表謝意,場面十分壯觀感人。整場送別活動歷經8個小時,範縣長一行才在震耳的鞭炮聲中走出長街,奔赴新的征程。

這正是:

做官為民謀福址,鐵肩錚錚擔道義。

兩袖清風朝天去,留下美名譽臨沂。

民族英雄範築先,為官臨沂自清廉(續篇)

百年前的沂河畔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