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第三方平台,航空公司开始谋求“流量变现”

去哪儿、携程网、飞猪……以后,在这些第三方票务平台上,能买到的机票将越来越少。4月以来,南航、国航、海航、东航等航司纷纷发布清理第三方网络平台的公告。民航相关专家表示,除潜在的个人隐私安全等问题,对终端的把控也是航空公司清理第三方平台的核心原因。(新闻回顾:多家航空公司清理第三方平台值机、选座业务,背后其实是一场“暗战”!)

清理第三方平台,航空公司开始谋求“流量变现”

图据网络

无从追责

泄露隐私、退改签难……

“存在潜在的航空安全、旅客隐私泄露及服务保障等风险。”这是多个航空公司清理第三方网络平台的官方原因。而对于乘客而言,第三方平台给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确实也存在诸多乱象。

据媒体报道,一位庞姓律师在订票网站预订机票后,却收到“航班取消”的短信,经其核实后发现是假信息。庞先生认为,是订票网站和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泄露了其个人信息,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遂起诉索赔精神损失费1000元。该案在北京海淀法院开庭后,订票网站、东航法务人员及机票分销系统服务提供商均表示,没有泄露乘客个人信息。

那到底是谁泄露了乘客的隐私?各方纷纷喊冤。与此同时,由于信息不透明,退改签等高额手续费也让乘客不知该向谁申诉。

致电航空公司后,他得到的回答是:如果是从官网购票,则按照具体规则即可退票。在去哪儿平台进行操作时,客服人员却表示,4000多元的机票不能退,只能退680元税费。

“按照航空公司规定执行”的退改签规则,到了第三方平台,为什么不能按照其执行?对此,去哪儿客服表示:“这个票是从代理出的,由代理商处理,代理商说不退就不退。”该员工提出与代理商直接沟通,却被去哪儿网客服拒绝。

“这其中的具体操作其实说不清,泄露隐私、收取手续费,以及很多其他问题,也许是平台的问题,也许是代理商,也许都有问题。正是流程不透明,信息不对称,才让消费者无从追责。”一位业内人士称。

清理第三方平台,航空公司开始谋求“流量变现”

图据网络

竞争激烈

靠机票销售已不能盈利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购买机票的第三方平台和提供飞行服务的航空公司之间,代理商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代理商在航空公司批量购买机票后,便得到机票的定价权,利用差价盈利。又入驻线上平台、线下旅行社等端口,为其提供一定分成。

但随着当前国内机票代理压力增大,价格竞争激烈,据了解,部分代理的机票销售并不能盈利,转而靠对赌退改签、倒卖里程等方式来实现盈利。即:以低于航空公司的入手价低价卖出,通过“对赌退票概率”,寄期望于消费者退改签的手续费盈利。

上述业内人士分析:

其一,低价销售可以吸引购买者;

其二,机票折扣率越高,退票费用也越高,通过退改签手续费覆盖此前机票成本亏损,并获取额外利润。

“近年来,国内航空公司新增的国际航线及国内航线越来越多,行业内机票价格竞争不断升级,同时受高铁冲击,航空公司面临着不小压力,机票作为主营业务带来的利润不断下降。”民航资源网资深分析师韩涛表示。

与此同时,原来依靠机票销售获利的机票代理商也受到影响。

清理第三方平台,航空公司开始谋求“流量变现”

图据网络

谋求转型

挖掘机票背后更多商机

面对机票利润下降,航空公司及代理商不得不开始谋求转型,第三方平台也开始拓展销售保险、前排选座、机场优先通道、酒店、邮轮、保险等增值产品,这些附加服务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航空公司也逐渐意识到非航业务及额外场景消费带来的效益,一场航空公司与第三方平台的博弈或由此开始。

近年来,不乏空姐万米高空卖面膜、航空公司飞机上推销房产、汽车等消息,以及航空公司执飞过程中播放视频时植入广告,椅套上的宣传不断增多,航空公司利用自身流量,开展了越来越多的机场及机上服务。

5月21日,中国民航局发布的《2017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下称《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民航业完成旅客运输量超5.5亿人次,同比增长13.0%。其中,中航集团完成旅客运输量1.26亿人次,东航集团完成旅客运输量1.11亿人次,南航集团完成旅客运输量1.26亿人次,海航集团完成旅客运输量0.98亿人次,在客旅运输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航空公司本身就已成为一个自带高流量的平台。

民航资源网资深分析师韩涛表示:“面临主营业务利润下降,航空公司将机票及其他服务进行了拆分,比如原本1000元包含机票、托运及餐食等相关服务,现在航空公司对非必要的服务做减法,将机票价格降低以吸引消费者,只提供点对点的运输服务,另外给消费者提供额外选择。”

“多家航空公司集中清理第三方平台,并不意味着关掉所有平台。销售渠道多元化对行业也是有益的,未来航空公司的直销比例达到一定目标后,双方之间会达成一定平衡。”韩涛表示,“而其中大部分被清理的,或是一些中小型中间代理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