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儲能源技術性違約掀蝴蝶效應,15金鴻債兌付風險加劇!

導讀

技術性違約還有一個代名詞,那就是“淡化違約”。

國儲能源技術性違約掀蝴蝶效應,15金鴻債兌付風險加劇!

1

國儲能源技術性違約掀起蝴蝶效應

金鴻控股這兩天並不平靜,5月17日,跌跌不休的公司債券和股票雙雙異動停牌。

國儲能源技術性違約掀蝴蝶效應,15金鴻債兌付風險加劇!

國儲能源技術性違約掀蝴蝶效應,15金鴻債兌付風險加劇!

自5月15日開始“15金鴻債”便連續兩日出現大跌,成交價由94.98一路下跌至78元。5月17日,金鴻控股收跌7.14%,報10.15元,這也是3個多月以來的單日最大跌幅。債券價格暴跌後股價亦未能倖免,今早開盤金鴻控股5分鐘內急跌5%,早盤一度跌近9%。截止午後收盤,金鴻控股收報在10.17元,下跌0.78,跌幅7.14%,成交金額8267萬,股價也創出了六年來新低。

國儲能源技術性違約掀蝴蝶效應,15金鴻債兌付風險加劇!

國儲能源技術性違約掀蝴蝶效應,15金鴻債兌付風險加劇!

到底是什麼風險事件立竿見影反映到二級市場?

據外媒報道,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股份公司(下稱"國儲能源")未能按時贖回於5月11日到期的一筆3.5億美元,票息5.25%的離岸美元債券,構成技術性違約。

工商信息顯示,國儲能源法定代表人是陳義和,股東有北京中油三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中遠航燃氣有限公司。金鴻控股實際控制人兼董事長陳義和為國儲能源董事長,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相關規定,國儲能源為公司關聯法人。這也引發了投資者恐慌,認為國儲能源與金鴻公司存在股權關係,從而導致二級市場債股雙殺的慘案。值得注意的是,金鴻控股的第一大股東及控股股東是新能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新能國際的大股東也是陳義和。

隨後金鴻控股發佈澄清公告稱,公司與國儲能源不存在任何股權關係,陳義和先生亦不持有國儲能源股份。

國儲能源技術性違約掀蝴蝶效應,15金鴻債兌付風險加劇!

2

“15金鴻債”風險浮現

資料顯示,“15金鴻債”於2015年8月發行,發行規模8億元,票面利率5%,發行期限為5年,附第三年末發行人調整票面利率選擇權和投資者回售選擇權,這也意味著今年8月27日“15金鴻債”將迎來回售。金鴻控股在8月份將面臨巨大債務到期壓力。

2017年年報顯示,截止報告期末總營收37.65億,利潤總額4.59億,淨利潤2.9億。不過其扣非後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連年下降,同比增長為負。也就是說金鴻控股營收增長相對乏力。而與之相對的是,金鴻控股的負債卻幾乎連年增長,2011年之前,金鴻負債只有不到1億元,7年以來負債飆升了167倍。資產負債率也在逐年增高,截止2017年末,金鴻控股資產負債率為65.48%。

國儲能源技術性違約掀蝴蝶效應,15金鴻債兌付風險加劇!

國儲能源技術性違約掀蝴蝶效應,15金鴻債兌付風險加劇!

值得一提的是,金鴻控股期末現金餘額只有6.09億元,2018年1季度只有1.95億。另外,金鴻控股還有一期8億中期票據“16中油金鴻MTN001”存續,將於明年1月到期。

截止目前,金鴻控股主體信用等級為AA級,評級展望為穩定,維持“15金鴻債”及“16中油金鴻MTN001”信用等級為AA級。聯合評級曾在最新評級報告中指出,需關注金鴻控股債務負擔較重,短期償債壓力較大;期間費用對利潤侵蝕明顯;在建和擬建長輸管線及城市管網較多,面臨較大資金支出壓力;跟蹤期內受宏觀經濟下行影響,售氣量減少,收入規模小幅下降。

如果15金鴻債價格繼續下行,對於這個每年淨利只有不到3億元的企業來說,將面臨很大的兌付壓力。金鴻控股債券兌付風險或已初步浮現。

3

揭開國儲能源神秘面紗

國儲能源方面有關高管指出此次技術性違約是因為基層員工誤讀了債券託管人有關要求贖回債券和支付票息的通知,導致了公司方面在5月14日匯出了債券的利息,而沒有匯出本金。國儲能源方面同時也表示,計劃不遲於5月25日支付本金。

技術性違約還有一個代名詞,那就是“淡化違約”。技術性違約的方式五花八門,比如去年剛剛發生的億利集團的中票“14億利集MTN002”,原因是大額系統關閉而未能劃款成功。也有因違反合同條款“被迫”技術性違約,還有大連機床直接“一口咬定式”技術性違約。雖然大多數企業很快就還上了違約的這筆錢,不過在常理面前,技術性違約說服力總顯得沒有那麼充足。債市相關流程中,託管機構對發行人一向有明確要求,在兌付日或付息日前1個或2個工作日將兌付資金劃撥至指定賬戶,並且會在更早的時候出具書面通知或是要求遞交材料。在這些規定下,發行人疏忽和忘記的空間不大,另外,技術性違約它也是違約,對於發行人的再融資產生的影響成本不可低估,真相或許只有一個:故意拖延。至於拖延的原因不好說,不過大都是資金鍊緊張。

國儲能源是何方神聖?國儲能源最早於2016年10月在發改委網站登記境外發行債券。據悉,國儲能源經海外子公司在港發行總值2億美元的3年期無評級債務,票面年息率為5.25%;此後有傳聞分別發行4億美元債及3年期美元債,後者票面年息率達6.25%。目前該兩筆美元債券在二級市場流通,一筆為“維好”信用結構,另一筆為“擔保”信用結構。

國儲能源的主營業務為能源(石油、天然氣等)開發和貿易。截至2016年6月底,國儲能源總資產為293億人民幣。國儲能源股權方面很縱深,表面上,中遠航燃氣有限公司持股97.04%,上海中油三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持股2.96%。而中遠航燃氣有限公司是中國華聯國際貿易公司全資子公司,中國華聯國際貿易公司又是中國經濟聯絡中心全資子公司,也就是說,國儲能源實際人為中國經濟聯絡中心。中國經濟聯絡中心成立於1993年,隸屬於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

國儲能源技術性違約掀蝴蝶效應,15金鴻債兌付風險加劇!

國儲能源一直以來都很神秘,直到2017年11月因一樁收購案才出現在大眾視野。國儲能源子財團曾於2107年11月以創香港寫字樓交易最高紀錄的402億港元接手李嘉誠旗下的香港中環中心。而這家名為“中國港澳臺僑和平發展亞洲地產有限公司”為一間根據英屬處女群島(BVI)法律註冊成立的公司,是一家為收購目標公司而特別設立的特殊目的公司。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專門成立的收購平臺。

據悉該財團內除國儲能源擁有55%的股權外,還囊括了一些香港投資者,如有“磁帶大王”之稱的陳秉志、“小巴大王”馬亞木、“物流張”張順宜及蔡志忠等,這些投資者佔股約45%。而在過去三年內,國儲能源透過子公司在港發行數宗短期債。

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國內融資空間變小後,企業境外發債已呈現大爆發趨勢!

據小債統計,截至目前今年共有17只債券發生違約,合計違約規模達145.7億元,上市公司違約風險也進一步加劇。近年來信用債風險激增,境內再融資渠道收緊,很多企業選擇境外發債。彭博數據顯示,2017年中資企業境外發債總額3095.75億美元,其中金融機構發債總額1911.96億美元,佔比61.76%。2017年中資企業外債發行總額較2016年的1538.82億美元增長101.18%,而2016年的增幅不過25.12%。今年外債發行繼續延續高增長態勢。2018年初至今,中資企業境外發債總額1716.9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965.34億美元增長77.86%。

值得注意的是,這或許並不是一個好現象,很多企業和金融機構加槓桿發外債來做自營投資、參與投機活動。不僅加大了外債風險,也與中國經濟脫虛向實的發展趨勢不符。不過今日發改委約談了8家違規發行外債的有關企業和中介機構,釋放出強監管的信號。

國儲能源技術性違約掀蝴蝶效應,15金鴻債兌付風險加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