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波挑翩翻,美在心性——李宗翰先生隸書品賞

「藝術品」波挑翩翻,美在心性——李宗翰先生隸書品賞

李宗翰名慶剛,字宗翰,號至善堂,又桃源耕夫。生於1960年,畢業於鄭州大學。自幼習書法,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師從著名書法家張海先生(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本世紀初創辦了“蘭亭書學院”,潛心於書法教學與研究。其楷書宗歐陽詢,行書宗趙孟頫、董其昌、尤擅長隸書。現為蘭亭書學院院長。


點橫撇捺總關情,波挑翩翻皆率性。書法家李宗翰先生追尋書法的感情內蘊,陶然忘機,渲染了生氣宛宛的隸書氣象;把控書法的高古意境,潛心向學,營造了俊逸超拔的隸書格調。宗翰先生在隸書一方靜謐的天地中,放逸恣肆地揮灑著自我心性的審美情趣。

宗翰先生出生於中國八大古都之一的安陽,中原古都的厚重文化,薰染了他的心靈,書香門第重教求文的優良家風,引領著他的人生取向。而得天獨厚豐富的家藏經典碑帖,耳濡目染,為他展開了一個新奇的大千世界;漢字結體如畫之美,打開了他眼中的新奇形象;漢字音調如歌之美,送給他從未有的旋律;漢字內蘊如詩之美,為他插上想象的翅膀。自初識字始,由對古碑帖的尋幽探奇,到與家兄習帖臨摹,宗翰先生徜徉在漢字的世界裡,一毫輕軟行走在宣紙上,審古賢之心,孕漢字之情。他拜歐陽詢嚴整規範、剛勁有力的楷書為師,以趙孟頫、董其昌古淡秀潤、氣韻清新的行體為宗,詠詩誦文,廣採博取,尋尋覓覓,勤學苦練。遙遠的《詩經》裡一章章風、雅、頌,啟悟了他的古韻;中華文明中儒、道、釋家的一脈脈識、智、禪,豐富了他的認知。由好奇而成趣,由寫字而入法,他被推薦入學於安陽市首屆中小學書法學習班。這個書法學習班不但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首創,更難得的是學習班舉辦者為張海先生。張海,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曾任中國書協主席。

「藝術品」波挑翩翻,美在心性——李宗翰先生隸書品賞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李宗翰(前排左四)師從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先生(二排右四)學習書法,該照片系照片系1974年元月安陽市中小學書法學習班師生合影。

“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小宗翰受先生之教,坐擁春風,雨露禾苗,在書法藝術的座標上,他找到了元點。古語有云,世間之人,一生必得一物,緣也。緣遇書家為師,是他習書之大幸;緣結隸書之好,是他書路之坦途。

隸書由篆書的“破圓為方”而成,一“破”定乾坤,漢字的方塊之形體自此而定,延續幾千年,世界所有文字中的唯一。宗翰先生深解其理,深感其情,深惜其貴,他把隸書藝術定位於自己書法追求的座標點,習研隸書,筆耕不輟,初心不變。正如隸書端莊渾穆、方正疏達的坦坦蕩蕩,宗翰先生如是一路走來。

讀宗翰先生的隸書作品,他對書法藝術境界的理解與表現,功底人所注目。中國現代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對境界作了最精準的詮釋,他說:“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根、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創作中對客觀景象的描述而轉化為主觀感受,才可出境界。書法是一種藝術,書法家所描寫的具象是線條的長短和曲直、軟硬和力道、濃淡和厚薄、緩急和暢澀等元素的律動,從而構成形態之美感、章法之美韻,營造出獨特的氛圍。故而書家之作品,傳給讀者的是由形而情的藝術體驗和感知,書家之書法境界便頓然而出。溯望宗翰先生的學書之歷可以看出,他童年時,除了家藏經典碑帖影響的外在因素,更重要的是自幼即“心追手摹”字帖,從而進入了他書藝的最初境界。清代文藝理論家劉熙載在他的《藝概》中說:“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宗翰先生上溯魏晉,下追明清,取各家之長,廣泛涉獵,熔鑄古今;曉窗燭案,習書揣摹,心在其書,志在其得,他邁進了書法境界的門檻。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古人經典中嚴整規範、剛勁有力的楷體,打磨著他端肅的修為,沉著恬靜、飄逸雋秀的行書,孕育了他灑脫而靈動之心氣,在書藝的境界中漸進。明代書畫家李流芳說:“臨摹古人,須食古而化,獨自成家。”宗翰先生在廣為涉獵研習中,熔鑄眾家,硯邊磨礪,不拘於古,破膽奪氣,極力創自己的個性。正如他自己所說:“不甘做古人奴,然也不甘為時人伴。”志在走自我之路,創自我之新。

「藝術品」波挑翩翻,美在心性——李宗翰先生隸書品賞

「藝術品」波挑翩翻,美在心性——李宗翰先生隸書品賞

「藝術品」波挑翩翻,美在心性——李宗翰先生隸書品賞

「藝術品」波挑翩翻,美在心性——李宗翰先生隸書品賞

書法一道,非朝夕之事。清代書學理論家、書法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苔三子問》中說:“書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質,然性情得於心而難名,形質當於目而有據。”任何成功書法之作,總閃爍著作者的性情的亮點。南宋著名江湖詩派詩人有詩曰:“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後行。”宗翰先生不論是筆勢輕重疾徐,還是墨色枯潤濃淡,盡現自家面目。

宗翰先生在書法藝術境界漸臻佳境中,隸書技法日益成熟。隸書的橫豎線條是主要筆畫,橫豎之穩方可巧妙安排點、撇、捺、曲、鉤等元素之位,相輔相成、相應相協而組成構架的動靜變化。

“線以載道。”書法之美在於線,線之美在於變,變在方折圓轉、曲直流動、粗細濃淡、橫豎斜行等之形態、千姿百態之形。而隸書線形之美集中在水平線的飛揚律動上,即書家以“波磔”謂之。讀宗翰先生隸書作品,深感他諳熟其道而“波磔”運用自我自如。宗翰先生書長橫時,筆落宣紙,從右往左的逆勢起筆,筆鋒上出,再下壓轉圓,頓捺為“蠶頭”,然後筆勢右移,以中鋒取勢,力含其中。曲波悠然起伏,“雁尾”出現,戛然而止。“蠶頭”和“雁尾”遙相呼應,柔姿媚態,多了幾分優雅。一線定風格,於是,整個結字都在橫線的主帥下,圓、方、藏、露等元素,巧歸其位,妙見其勢。故而,觀宗翰隸字,筆筆有靈動之氣,字字有韻律之感;品宗翰隸書,雍容中透出典雅,方正中卻顯峻峭,渾厚內不失秀逸。波挑翩翻盡為勢,點橫撇捺皆生情。

「藝術品」波挑翩翻,美在心性——李宗翰先生隸書品賞

「藝術品」波挑翩翻,美在心性——李宗翰先生隸書品賞

「藝術品」波挑翩翻,美在心性——李宗翰先生隸書品賞

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晁補之有書法之論:“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傳;而妙,必在胸中之所獨得。”宗翰先生隸書之妙筆,正是他性情的彰顯。棄世俗之繁雜,守內心之淡靜,內修隸書之法規技道,外擷山水之靈運,這是宗翰先生成功隸書的重要修為。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宗翰先生隸書之成還得益於他愛好遊山玩水。“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他搏擊黃河之浪,曠達深遠,臻於意興盎然之情懷;攀登高山之險,心得其妙,致於自然造化之傲物。宗翰先生在山水之間放浪形骸,天高地闊,把自己獲得的心性審美天趣,進而在大自然中對人生境界和生命哲學內涵的理解,揮灑到宣紙上。

「藝術品」波挑翩翻,美在心性——李宗翰先生隸書品賞

「藝術品」波挑翩翻,美在心性——李宗翰先生隸書品賞

書畫藝術的創作與表現,美在一個“情”字上。筆墨言志,筆畫寄情。宗翰先生臨摹傳統碑帖,是主動地去感受高古氣息,從而去捕捉線條背後蘊藏的書家人格魅力和感情氣息;而他師古不泥古,又是他追求時風審美情趣的心結;在結字的細節用筆之中,又將自己修煉的獨特個性,盡鑄其內。正因為他有此古情、時情、己情並俱,方對筆墨有了駕馭能力,把自己的隸書植於書法藝術個性之苑。清代文學家劉熙載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法創作唯其“如其人”者,方出個性;宗翰先生是位性情中人,唯其“性情中”方以情重。宗翰先生隸書之美,筆筆以情見美。

書法是“暢敘幽情”的藝術,這種“幽情”的載體則是用筆千變萬化的書法線條。讀宗翰先生的隸書頗具“筆中情”之美感。

「藝術品」波挑翩翻,美在心性——李宗翰先生隸書品賞

美感的高格表現是情趣,若只是用線條來經意空間,那麼字就不成書法了,更談不上藝術。而帶著感情去營造線條抑揚頓挫、輕重疾徐的變化,線條就有了美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不光是形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它豐富的意蘊,也就是感情的變化。

線在情中,情生趣味。情趣是書法審美的基本特徵,應該說情趣是書法的最高境界。人們常常對古代書法大師諸如顏體“渾厚”、柳體“勁拔”、歐體“爽利”、趙體“秀媚”等種種美譽褒揚,表明不僅是把書法中的豐富感情與生動活力移情於讀者,更是把書法中特有的趣味帶給讀者。蘇東坡曾經說:“詩不求正,字不求奇,天真爛漫是吾師。”讀宗翰的隸書之作,或厚實端莊,或秀俊俏麗,總有一種從容不迫的安詳自信,更有那種不拘一格的樸拙天真,而樸拙天真涵養獨特鮮活的情趣,才是作品的真諦。

藝術創作只能在形神兼備中出彩,其“神”是指神采。書法的神采即書法作品的各種形式因素達到了完美結合的整體精神面貌,而神采是書法作者抒發感情的重要支柱。南朝書法家王僧虔在他的《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縱觀宗翰先生的隸書作品,他把對書法的執著精神,以及對隸書的神情意趣,細節地溶滲進自己的筆墨之中,再鮮明地從字裡行間抒發表達出來。

隸書之美在古樸、莊重、古拙,宗翰先生那種恬淡、氣靜、曠達的秉性與之相合,故觀其隸書之作,卻有人書合一,書如其人之感;其用筆或渴墨而渾厚凝重,或簡率而云悠風輕,這正是他的隸書作品中所蘊含的境界、個性、情趣等元素而催發出的藝術創作活力。

「藝術品」波挑翩翻,美在心性——李宗翰先生隸書品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