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子不教,父之過”農村老太倆兒子,晚年卻如此淒涼,誰之過

可能有人看過一部民間小調《兒子多了餓死爹》,說的意思就是孩子多了,老人到了晚年也未必過的舒服,但是今天說到的事情,也不存在這種情況,但是老人的晚年生活過的依然淒涼,沒錯,就是兒子太不爭氣,日子過的是一塌糊塗,更談不上對老人的孝敬。

俗話“子不教,父之過”農村老太倆兒子,晚年卻如此淒涼,誰之過

老太太就是我們這個村子的,今年也七十有餘,老伴在前些年已經去世,兩個兒子也都四十多歲了,大兒子離了婚,帶著一男孩已經十幾歲了,二兒子到現在還是光棍一個。雖然現在的家庭不算圓滿,但是兩個正值當年的壯勞力,養活一位老太太肯定是綽綽有餘啊,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

先說大兒子,他生性老實,老實的甚至有點窩囊,當年老婆就是因為一點小事,和弟弟吵架被打而離的婚,那時孩子還不到十歲,要是隻是單純的老實還不算什麼,關鍵的是人還懶惰,整日裡瞎轉悠,在工廠上班,不定因為點什麼小事就會請假休息幾天,久而久之現在已經沒有什麼正經工作了,也就是靠乾點小零活,維持著一日三餐。小孩子也漸漸大了,家裡還是幾十年的老房子,一點都沒看出著急的樣子。

俗話“子不教,父之過”農村老太倆兒子,晚年卻如此淒涼,誰之過

二兒子脾氣和老大恰恰相反,給人感覺就是偷奸耍滑的那一種,無論對外人還是自己的親人,說句不好聽的,連自己的親哥哥都算計,要說勤快,確實比老大勤快,但是卻是那種掙一個就想花倆的主兒,這天有了錢就吃好的喝好的,可是從來都是自己在自己那院,老太太從來沒見過,更別說那做大哥的了,連吃喝都不會想著自家人的人,更談不上顧家了。

這樣的兩個兒子自己過的怎麼樣就不說了,可是苦了這老人家,老人是和大兒子住,每天最多的就是坐在大門外,恍恍度日,村裡可憐老人家,還給了低保,雖然這樣,老人還是不捨得花,很多時候還會留給小孫子做零花錢。鄰居們有時也會給她一些舊衣服或是吃的,但也只是杯水車薪。

俗話“子不教,父之過”農村老太倆兒子,晚年卻如此淒涼,誰之過

一定會有人說,這是小時候沒有教育好的緣故,話雖如此,但是為人子女,最基本的孝敬也應該做到吧,別說讓老人能享天倫之樂了,竟然還讓老人吃著低保,都不知道羞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