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出財務報表是否做了假賬?

霓裳◆落花瓣◇

財務報表的造假方式非常多,大部分財務報表造假是為了虛增利潤,也有少數財務報表造假是為了隱藏利潤。虛增利潤容易理解,但為什麼還要隱藏利潤呢?當然是為了少納稅和提高明年利潤增長基數。


通常財務報表容易出現假賬的財務指標有以下幾個:



1】商譽。商譽是公司對外收購活動中產生的附加價值。例如某公司以2億元的報價收購了另一個公司價值1億元的淨資產。那麼記在財務報表上,溢價的1億元就是商譽。曾經有上市公司把賬面資產700萬元的子公司以1.58億元的價格賣給大股東。


難道大股東錢多人傻?哈哈,並非如此,沒多久,上市公司就以定向增發的手段再次從大股東手上高價買回這個子公司。上市公司什麼都不用幹,輕輕鬆鬆一個來回倒手,就賺了賬面利潤1.51億元。



2】應收賬款。應收賬款是公司賣產品或者服務給客戶,然後被客戶所欠的錢。曾經有上市公司偽造大量營業收入和應收賬款,虛增營業利潤。例如和大量空殼公司做假生意,偽造各種經營數據,虛構收入和利潤。


這種類型的公司普遍存在一個特徵,生意越做越大,現金越來越少,今年營業收入100億元,淨利潤10億元,但是應收賬款卻增加了20億元。一句話,只有數字沒有真金白銀的生意有造假的嫌疑。


3】其他應收款項。其他應收款項是指公司提前支付借給關係人的錢,是把現金借給別人使用,不產生任何盈利回報。如果其他應收款項莫名其妙大幅增加或者是一直佔比非常高,這種情況有可能是上市公司的現金被大股東違規佔用。


4】存貨。公司的產品毛利率一直高高在上,而且在營業收入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存貨大幅增加。有兩個造假可能,一是存貨的減值缺乏公正評估。例如存貨是去年生產的1億元手機,目前市場該種手機的價格已經下跌超過一半,但存貨減值只是減去20%,計算下來,存貨價值被虛增3000萬元。


二是這些產品並非銷售需要,只是為了降低成本大量生產的積壓貨。例如某產品的100萬件產品的每件成本價是20元,但如果生產300萬件產品的話,成本可以降低到每件7元,在市場只需要100萬件產品的情況下,生產了300萬件產品。這種情況在財務報表上顯示為公司產品毛利率大幅提升,但是存貨增長率嚴重異常。結果就是本年度的淨利潤表現良好,但後面幾年將為這些存貨尋找出路。所以這些存貨的真正價值很低,和目前報表上的價值相差很大。


5】在建工程。某些公司的在建工程遲遲不願意完工,也是存在造假嫌疑。例如一個預算1億元,預期三年建成完工的工程,卻在5年後都沒有完工,而且工程預算已經增加在2億元以上。


有可能是這樣一個真相:工程已經大部分完工,而且基本投入使用,只是故意欠缺一些小地方沒有完成。原因在於在建工程不需要進行固定資產折舊,而已完工的工程需要逐年進行價值折舊,折舊將降低公司的淨利潤和淨資產。


甚至還可以把公司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費用全部記錄在在建工程這一項。


白馬華菲特

財務報表的內容是一個有機整體,即不同報表、交易事項或者相關科目之間往往是具有關聯性的,財務報表造假時會出現以下跡象:

與收入有關的跡象:檢查公司的收入確認政策是否易於提前確認收入;以物換物交易時相關收入金額的估計是否準確;涉及銷售退回的收入確認時是否能夠做出較為合理的銷售退回金;公司額估計;公司收入增長是否與經濟增長、行業增長有關抑或競爭對手收入增長態勢相吻合;公司近幾年收入變化與應收賬款變化關係是否合理;公司資產週轉率連續幾年下降或低於競爭對手資產週轉率水平可能表明公司運用資產創造收入的能力存在問題。

與存貨相關的跡象:存貨的增長水平與行業競爭對手的存貨增長水平是否吻合;較低的存貨週轉率往往說明公司存在存貨過時或滯銷的情況;

與資本化/費用化選擇相關的跡象:關注公司的資本化政策與費用化政策,尤其關注其政策和行業普遍使用辦法的區別。

與現金流相關的跡象:計算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與淨利潤的比率(如果該比率持續下降且小於1,則應重點關注公司責權發生制政策的合理性)。

其他跡象:會計估計,比如這就中殘值和預計使用年限估計的合理性;關聯交易,關聯交易往往需要重點關注;特殊事項,非經常交易事項中的處理是否合理。


華爾街見聞

判斷財務報表是否造假賬,需要兩個基本功:

1、熟悉會計記賬的規則

2、懂得行業基本規則,如市場價格、供應商與客戶的結算規則。

看到這裡,聰明的人一定知道了答案:

判斷是否是假賬,是基於會計規則與行業常識的對比,得出判斷的。

不存在會計I的閉門造車,說誰誰誰做了假賬;也不存在不懂會計的行業人士說,這就是假賬。

同時,大家也必須明白,有些造假,是單純從草屋報表上看不出來的,我在最後會告訴大家,是那些情況的,

好了,財神刀以曾經的會計從業者、審計業務對接者、賬務整理者(俗稱理賬)等,三大經歷兼備的從業經驗,給大家細說下,怎麼看出《財務報表》是否作假。

一、融資報表造假

具體包括但不限於:IPO造假、新三板掛牌造假、吸引天使風投私募造假、銀行貸款造假等,不管是債權融資還是股權融資方面的財務報表。

動機:擴大銷售、虛增利潤、增長迅猛等,從而提高投資者的信心。

手法:

1、收入作假

某一階段,收入暴增,雖有百般合理解釋,數字的結果就是增長比例在30%、50%、100%以上,這些都屬於第一信號,開始造假了,為了融資。

假銷售收入好編,但銷售回款卻不好辦!

於是,會出現關聯方交易,某個客戶的銷售額暴增,或者幾個客戶的銷售額暴增,但其他客戶的比例卻不同,甚至是降低。

2、提前確認銷售收入

為了提高銷售收入,將定金、訂金、預付款等統統計入銷售收入,第一,根據會計科目,則預收賬款必然出現前後期的巨大變動。預收賬款答覆降低、應收賬款答覆上漲就是典型的提前確認銷售收入。第二,提前確認的收入,而貨物還沒有交割,必然應收賬款與存貨的變動會有一個時間差,不精通會計,你還真不好判斷出來。第三、收入提前確認,而材料沒有及時採購,則一定會出現暫估原材料,於是應付賬款---暫估就大幅增加,跟收入增加的比例約等於MOP表中,材料的成本。

因此,就絕對有把握確定是提前確認了銷售收入。

3、利潤造假

如果是採購全部入賬的,為了提高毛利,採購的多而領用的少。這樣,就會出現原材料庫存,逐步增加。這樣的假賬,屬於不好意思造的太假的帳,一眼就可以看出來。

人工費造假,把沒買社保的員工工資,賬外開支,成本比例不太合理,同時,固定資產也沒有大的增加與更新,就可以答覆提升產能即完工產品。

4、粉飾報表的造假

為了增加固定資產,虛構在建工程,不進行實地查看,真看不出來,只能通過合理性去判斷;

虛構工程成本,這個通過市場行情來判斷異常。

更虛的,就是無形資產了,去購買不適用的無形資產,通過誇大交易成本,來增加無形資產;

高級的玩併購,增加商譽,非同一控制下,在達到合併報表的份額以後,再進一步收購股份,增加資本公積,讓報表看起來,靚麗。

為了增加利潤,就通過變賣資產,關聯交易來虛增投資利潤,相反方向操作就對了。

只要你對賣出資產的真實價值,有一個判斷,就可以看出來造假。

二、逃稅報表造假

為了逃避稅收,很多企業絞盡腦汁、明目張膽、小心謹慎等等手段來逃稅,總結起來,無非兩大途徑:

2.1、減少收入

實現 收入,不入賬,僅通過財務報表來判斷,手段有限,只能通過土地使用權、租賃場地、用電量、廠房面積等科目與銷售規模去比對,來大致判斷你不合理,有可能少記收入。

2.2、拖後繳稅

實際已經發生,但卻不確認收入,通過發出商品來核算。

同時,通過收到客戶來款,開票去確認收入。

2.3、加大成本

首先是人工成本,為了少交所得稅,就增加人工工資,為了避免社保、個人所得稅,臨時工、勞務工增加,並用現金髮放,而社保申報大量是3500元的,高於的只有很少的人來操作。

其次是材料成本,虛購材料,買票進來,這個通過財務報表是很難發現,但是會計核算,必定缺少送貨和物流的原始憑證。

造假成本低的,就是免稅行業、低稅率行業,如農業、種植業、養殖業等等,因為農業初級產品免稅,進項成本造假很低、而農業等國家扶持的行業,所得稅也很低,於是就很多農林牧副漁行業的造假,很難僅僅通過財務報表發現,像獐子島扇貝這個,這麼粗暴的就屬於講不圓這個帳了,就來勝利大逃亡。

造假容易的,如很多餐飲行業,收現金很多,想怎麼造就怎麼造,但是上市以後,老造假,沒利潤也不行啊,於是收入下降,利潤減少,甚至虧損,反正錢已經全走了,虧的話,大家一起虧。

所以,這些年,低成本造假行業、容易造假行業,上市企業少了就是這個背景,出來混早晚要還的,股市上哪些上市公司後慘不忍睹的公司,有些就是玩完了還賬的。

怎麼樣,還有哪些方法可以發現,大家來說說吧。


財神刀

財務報表是否做了假賬其實是很難直接看出來的,做假賬的會計那肯定是做真賬輕車熟路的人,他知道如何避免被審計部門或者是稅務部門看出存在不餓裡的地方,會盡可能貼近合規程序入賬的,做多就是在法律邊緣遊走,不會直接光明正大的做出你一看就是假賬的賬務的。

不過,懂財務的人可以通過財務報表讓數據說話從而發現不合理的地方,財務管理中有好多比率分析,就可以發現問題。



例如:

1. 期末的貨幣資金餘額很大,但負債和現金數據都很大,與企業的業務規模不匹配;

2.公司經濟業務發生頻繁且今晚較大,但存貨週轉率和應收賬款的週轉率卻一直在下降;

3.利潤表中的營業利潤和現金流量表中的經營現金流量嚴重不匹配;

4. 經營現金流量淨額為大額的正數,但是投資現金流量持續大額為負數;

5.收入規模增長很快但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確在減少;

6.毛利率和淨利潤率連續多年較同行業畸高,週轉率卻很低;

7. 資產金額很大,負債出奇的低;

8. 其他應收款金額極大,沒有合理解釋。

財務是需要我們不斷去學習,在不斷的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學科。我一直都不提倡做假賬,風險太大,讓我們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財務不好嗎!

我是財務小侯,與您共勉。


侯殿娟

從實務出發,單單從財務報表並不能看出是否做了假賬,有經驗的審計師只能看出報表中有些部分值得懷疑,但並不能肯定的說是做了假賬。那對於並沒有財務經驗的人來說、根本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從我本身的經歷而言,企業財務報表要做假,肯定不是一個年度做假,都是前年度和後年度的部分科目做調整、平均報表列報的數額,從而讓企業歷年財務報表看上去都很和諧。

一般企業做假賬會從幾方面入手:

1、關聯交易

所謂的關聯交易簡單理解就是跟企業負責人及股東有親屬關係的其他人所持有股份或者經營的企業,企業根據自身年度預測報表,可能覺得今年企業運營不好或者做的太好,利潤相比去年差別較大,借關聯企業進行交易,虛增利潤或者減少利潤。

具體操作,如A企業與B企業為關聯企業,那麼A為了增加本年度利潤,與B企業達成一致故意將產品價格調高賣給B企業,進而增加A企業年度利潤。這就是關聯交易,不過我國對關聯交易有限制,具體可查詢相關資料,我就不闡述了。

2、從企業內部進行調整

具體是從企業固定資產折舊及存貨跌價準備進行調整,以達到報表列報金額的變化。

如某企業固定資產原本可使用年限是5年,後來企業發佈消息稱:該固定資產經過技改,使用年限從5年變成10年,那麼折舊額就會減少,企業報表列報金額會增多。從而改變企業財務報表整體狀況。

兩點簡單分析,謝謝


Larry丶Invest

瀉藥,企業做假賬其實很累,做假的成本也很高,但是很多企業都是類此不疲的去幹。今天我們就隨便說下。

企業做假賬的方式很多,比如有虛構收入、提前確認收入、推遲確認收入等

舉個例子,比如曾經的萬福生科,現在叫佳沃股份,以12年為例,萬福生科所用的會計手段之一就是虛增收入,當年萬福生科的實際收入只有8231萬元,與虛報的收入2.7億元虛增了1.88億元,但是你要虛增收入的話不可能在財務報表上改改數字就行,那麼你要虛增收入就得虛增客戶,有客戶還不行,你還得虛構銷售合同,這樣一來虛增收入才能“做實”。除了萬福生科之外,還有比如像銀廣夏(偽造合同、收款流水以及虛增收入),金亞科技(虛增收入、利潤、貨幣資金)、華銳風電(提前確認收入)

因為利潤等於收入減去成本,所以要想使得利潤增加,除了虛增收入之外,還可以少結轉成本等進行,比如像三峽新材就是通過少結轉成本,來虛增利潤的,還有像南紡股份是通過少結轉成本、少提壞賬準備等來進一步虛增利潤。

一般來說,常見的會計做假賬的方法很多,著名財會專家馬靖昊老師把常見的做假賬的手段進行了一個梳理。

點關注,不迷路


趣聊財經

“財務報表是用來證偽的,不是用來證實的。”關於財務報表,雪球的唐朝是這樣說的。

財務報表是公司給投資人的一份業績報告,當然是越好看越好,所以財務報表的數字與真實的企業現狀之間總是有那麼些差距,這個差距,可能是樓主在題目裡說的做了假賬,也可能是報表編制者,合理地利用了財務估計的藝術。

相比而言,第二種情形更難以識別。

比如,我們知道,資產負債表上有一個項目:商譽,正常情況下,它用來反應企業的溢價收購。但是,實際看報表就知道,企業並不喜歡這個項目數額巨大,因為這可能意味著收購是無利可圖的,不是明智之舉。不放商譽的話,就要變成其它的資產,這是不是也是變相的虛增資產,而且肯定是符合會計準則。

再比如減值,對於那些無法在市場上找到可參考定價的資產,減值測試是浮動範圍很大的一項事務,同樣應收賬款計提壞賬在會計政策允許範圍內,也有很大操作空間。

假賬則是完全的虛構業務。即便是現場審計,對原始單據抽樣,也不能保證可以發現所有的問題,單純地看財務報表,那就更難了,但還是可以從幾個典型的維度發現蛛絲馬跡。

圖片來源dreamstime.com

1、從報表數據披露的目的反推可能造假的動因。比如ST*的上市公司,有扭虧為盈的需要,那就優先重點關注收入造假。為了申請貸款提交給銀行的報表,就是改善償債能力指標的需求,可以重點看資產狀況。典型的做法是虛開發票,就可以看主要客戶發生額,再結合該客戶的企業狀況分析。比如A客戶所在行業明明是淡季,卻採購量增加,A客戶以前都是開增票,突然變成開普票。有異常就有貓膩。

2、結合同行業其它公司數據看。通常可能會認為業績越好IPO審核越容易,其實並不然,IPO審核時,會關注企業的業績指標,但明顯高於同行業的排隊企業,除非有足夠的證據,否則很容易被認為是業績造假。所以,這種對比方式在看其他財務數據時,同樣可以參考,除非有足夠證據,否則太過於耀眼的數據也可能是有水分的,典型的如毛利率、週轉率。

3、先看那些不容易造假的數據。比如水電費、工資、稅金,這些數據有容易找到參照的依據,不容易虛構,通過這些數據分析出企業的基本狀況,再看其它數據是否有異常。

4、最後看報表間的勾稽關係。現金流與應收之間的關係,利潤與現金之間的關係,存貨與利潤之間的關係。

但是,以上其實可以都是廢話,不真正去看,不看很多數據,一切大概都是紙上談兵。


康愉子

寫得這麼好,居然說審核通不過哦——看來頭條的審核者不是財會專業甚至不怎麼懂財會的了。

本人曾在某審計署特派辦編制的事務所審計一部任代理部門經理,該部主攻專項審計。常年主要工作就是查假帳及進行二次審計(當第一次審計無果或失敗需要二次審計),工作僅僅兩年,烏髮已霜。雖然主審過不少大案,也曾令過老闆跳樓過身,但看到回答此問題的竟然有這麼多專家,實在感到震驚。但我依舊覺得,僅從報表,是看不出是否做了假帳的。

狹義上,假帳不等同於錯帳。假帳是主觀故意造假,而錯帳只是水平問題或無意弄錯。是否做了假帳,需要進行審計,並取得審計證據方可確認,而且該審計證據還需要被審計當事人簽名(認同或加具意見)!這與一般常規審計有很大不同。因此,僅從財務報表中,是不可能看出是否做了假帳的,對報表覺得不解或存疑,最多算是猜測,並不能確定一定就是假帳。

舉個例子,我原事務所的內部會計,是電大畢業的大專生,依靠事務所的創始人是他外公,進入事務所做會計。有次他發現報表不平,突發奇想,把不平的差額放入資本公積扎平報表,而當時的所長,是位國家機關的處長,根本就不懂會計,報表就這樣發了出去。這算是假帳嗎?

再有個單位,老闆發達了,想公司上市,給我看了他公司5年的報表,報表上收入與稅額均是清一色的0元,報表數據甚至是完整的抄錄教科書上的例題。這是真帳了嗎?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當你把真實的東西當作虛幻的東西來看的時候,那虛假的東西它比真實的東西顯得更真實。當你把不存在的東西說成是存在的東西時,那捏造的事實甚至比存在的事實更顯得真實。現時會計造假的水平越來越高,做的假帳甚至比真帳還真,要是能從報表中能看出這是假帳,估計真帳都成了假了。


中大學子1

非上市公司報表造假:

為實現偷稅漏稅的目的,多列支成本、少計收入。

上市公司報表造假:

為實現發行上市目的,在報送中國證監會的IPO申請文件中相關財務數據和財務指標中造假:如:應收賬款金額巨大,通過虛構收回應收賬款在季末、年末等會計期末衝減應收賬款,並在下一會計期初衝回;提前確認收入虛增營業收入;利用關聯交易虛增利潤等等。

如何看出財務報表是否做了假賬

歸根結底,單純的查看財務報表並不能一針見血的完全看出所有的問題。除宏觀的分析財務報表外,還是要查閱財務憑證及賬務。


布袋熊的小蜂蜜罐

很難。

能拿給你看,敢拿給你看的報表,基本是看不出什麼問題的,當然,也可能為了照顧你的感受,給你留一些小問題,都是無關痛癢的,幫助審計刷存在感還是需要的。

如果你不瞭解業務,不知道一些運營的細節,或者不懂這個行業,不要說看出問題了,就連基本的比率分析,你都會覺得不正常,每個行業的比率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這麼給你說吧,除非你不考慮成本的逐個去調查,要不然,僅憑簡單的抽樣,短時間是很難看出問題的。別說一般的,四大都失手過。當年,連畢業於沃頓公司金融博士的郎大牛都是花了很久才,搞清德隆系的。

如果你是非專業人員,更不要提了。

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