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用不到十年學會說話,卻要用整個餘生學會閉嘴

《世說新語·德行》

【原文】

王戎雲:“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與之言,理中清遠。將無以德掩其言?”

【戲文】

王戎,老熟人,不必介紹了,說說“太保”和“正始”。

人用不到十年學會說話,卻要用整個餘生學會閉嘴

太保,監護與輔弼國君的一種官職,自古有之,與太師、太傅並稱“三公”,一直到清朝都是正一品的大官。今天說的太保,指的是大孝子王祥,你別看此人在孝順父母方面有種捨生忘死的衝動,但在侍奉君王上並不較真兒。這哥們生於公元180年左右,歷經漢末、曹魏、西晉三代,每換一回領導就升一回官,最終位極人臣,進封睢陵公,享年將近九十。

正始,是曹魏第三代皇帝曹芳的年號,他在位一共十五年,前十年用的都是這個,而那段時間也正是大將軍曹爽及其黨羽登上人生巔峰的日子。

進入正題,王戎說:“王祥在正始年間,並不在能說會道的那幫人之列;等到跟他說上話,才發現他講的道理無不恰到好處,意味清雅而又深遠。於是我就納悶了,莫非是他德行太好,所以掩蓋了口才嗎?”

人用不到十年學會說話,卻要用整個餘生學會閉嘴

嗯,問的好,這問題簡直比答案還直接。正始年間最能說的人是誰呢?當以何晏、王弼為首,他們糅合老莊思想與儒家經義,開創了魏晉玄學之風,以玄析理,放達不羈——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他們這一套對後世的理學、佛學、藝術都有很深的影響,可問題是,他們又都跟曹爽過從甚密。

現代人常說,看一個人的品格,要看他的朋友。如果此話尚有三分可信,那麼問題的答案也就清楚了。

你問王祥為什麼不火,實在是不屑也不敢啊,那時節嘴太黑了曹爽恨你,嘴太甜了除曹爽以外所有人都恨你,兩邊都得罪不起。

你又問是不是道德掩蓋了口才,那怎麼會呢。道德從來不會掩蓋才華,道德只會幫你精簡施展才華的時機。

人用不到十年學會說話,卻要用整個餘生學會閉嘴

記得在我還年少的時候,市面上有本雜誌叫《演講與口才》,很是風靡過一個時代。在下不才,也曾認真研讀過幾期,自覺獲益匪淺,平常沒事就在心裡默默打草稿,隨時準備為了某一論點和人展開激烈的辯論。結果你猜怎麼著?

沒過多久我就把《演講與口才》戒了,改看《中華武術》。

說起來這事實在委屈,非是我輩理屈詞窮或者嘴不好使,而是沒有人會真的有興趣和你討論什麼事情,人們在乎的從來就只有一個問題,即“你同不同意我的觀點”。

同意,就是自己人,不能相互拆臺,那還辯論個屁?

不同意,就是外人甚至敵人,道不同不相為謀,也還辯論個屁?

人用不到十年學會說話,卻要用整個餘生學會閉嘴

聰明的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了辯論是一種成本高收益低風險還巨大的運動,如非必要,最好用動機來否定對方的結論,用資格來抹殺對方的論據,用大嗓門來壓制對方的邏輯。古有諸葛亮舌戰群儒,今有鍵盤俠怒懟一切,用的都是同一套口活兒,往往一張嘴就是絕殺,招招都點在啞穴上,十分厲害,且千百年來屢試而不爽。

所以我們現在知道,為什麼王戎的這個問題會被記錄在《世說新語·德行》篇中了吧,因為能忍住不說,實在是太考修養的一件事了。

人用不到十年學會說話,卻要用整個餘生來學會閉嘴。

啞巢父 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