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高曉鬆是歷史發明家?

且飲且狂醉

當年《同桌的你》算是紅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詞曲作者高曉松憑藉著這首歌在各大頒獎禮上拿獎無數。他也算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流行音樂蓬勃發展的第一批創業者和受益者,後來因為酒駕事件登上過熱搜,2013年又因為《曉說》這檔熱播網綜,成為受大家喜愛的脫口秀主持人,算是完成了一次華麗轉身。

高曉松有著顯赫的出身,外婆是有著“中國居里夫人”之稱的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陸士嘉,外公是兩院院士張維,爺爺高景德曾是清華大學的校長,父母都是清華大學教授。或許是家庭的良好氛圍,讓高曉松博古通今,而《曉說》這檔節目正好是為他量身打造,加上高曉松風趣幽默、侃侃而談的性格,讓這檔節目和高曉松本人再次名聲大噪。

《曉說》歸根結底其實是一檔歷史類的個人脫口秀,面對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強如高曉松這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牛人,也難免會有說錯的時候,更何況他對歷史的解讀帶著強烈的個人意志和觀點,有些不喜歡節目風格的人和一些咬文嚼字的歷史學者們就會說他是歷史發明家。

客觀的說,《曉說》這檔節目絕大部分的歷史觀點是公正客觀的,涉及到的歷史資料也非常權威,高曉松在節目中的表達也是相對嚴謹的,偶爾的調侃和戲謔也都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就是因為他時不時的調侃,才讓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鮮活和接地氣,說他是歷史發明家似乎有失偏頗。


顏公子看劇

話說高老師就是一奇葩!

他發明很多相關語!

比如三無朝代: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差朝代,無名君,無名士,無名將

比如中國近代沒有國家概念

說近代(1860年代以前)我們這裡的人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封國”的概念。還說“中華民族”這四個字是日本人近代給起的。

以上三個只是小小的幾個例證而已,他也算現在史學界的一股清流啊。

作為一個公知人物,如此大言不慚,妄言歷史,讓所有的看客該如何想?

如果是一個小孩子,看他的節目,覺得他說的非常有道理,然後就把他的話當作至理名言,那麼,請問,我們的歷史是被他發明了,還是歷史被他改變了?

這裡就不繼續多說啦了,有些事情言盡於此,大家可以帶腦子去思考一下,他的身份背景。

你們說要實錘,特補一段。

第一,最“最臊眉耷眼”的朝代,恕我才疏學淺,這個詞其實是個好比喻,不過用在明不合適,合適下一代。

臊眉,是打不起精神的意思,耷眼,是不好意思面對別人,感覺羞愧的意思這樣的詞為何能用到“剛明”的身上?

一個無二漢之和親的朝代被說臊眉耷眼!

一個無二晉之分裂的朝代被說臊眉耷眼!

一個無二宋之歲幣的朝代被說臊眉耷眼!

一個無清朝之恥辱的朝代被說臊眉耷眼!

第二,無明君?

洪武大帝朱元璋 驅元北逐 恢復家國

永樂大帝朱棣 北伐 修書 下海

宣宗皇帝朱瞻基,三楊輔政,仁宣之治

那個不是明君?

即使玩世不恭,但是敢於上陣殺敵的朱厚照。

即使糊塗一生,但是臨危不懼拒不投降的朱祁鎮。

即使被說昏聵,但是平倭反正保朝鮮的萬曆皇帝。

即使到啦最後,還有兵敗不降,以身殉國君王死社稷的崇禎皇帝朱由檢。

無名士。

千古少見的名士,開一代儒學宗派,心學創始人,一代全才王陽明王守仁!

《永樂大典》的編撰者解縉,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一生心血匯聚的振世之作《永樂大典》流芳百世流傳千古有沒有。

歷史上第一個踐行“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徐霞客

平倭定患,徐渭

太多我就不一一舉例啦。 他說的名士只有唐伯虎,因為周星馳😓😓😓

無名將

名將的標準應該是是對外揚我國威,對內穩定國家。

藍玉-追逐北元到捕魚爾海,自盛唐以來的第一功績。

鄭成功-擊退荷蘭,揚威海上,保境安民

李成梁-鎮守遼東三十載,蒙古為之膽寒,女真誰敢造次?

李如松-蕩倭平叛,打的豐臣秀吉抱頭鼠竄。

戚繼光-鴛鴦陣法獨步天下,蕩平海江。戚家軍大名日人聞風散膽。

胡宗憲-東南五省縱橫捭闔 就算到啦明朝末期也是名將輩出

孫傳庭,袁崇煥,孫承宗。哪一個不是大將之才?

以上來自我原來寫的文章。


阿斗不傻

高曉松的博學博聞和強記,是不能也不應該否認的。他的節目之所以流行了那麼多年,看樣子還會繼續流行下去,就是很好的明證。

像《曉說》這樣的節目,如果肚子裡沒點貨,是做不出來的,不好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但他話題遍及的範圍,確實是夠廣的,從娛樂圈,到體育,從體育到軍政,從軍政到文化藝術,從文化藝術到歷史,從歷史到科學發展史,然後還有各種各樣他對這個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和感想,從節目上看,高曉松就是一個礦,裡面什麼都有,有一種取之不盡的感覺。

羅振宇的邏輯思維剛開始那會有一句口號叫得特別響亮:你沒時間讀的書,我幫你讀。我覺得羅振宇並沒有做到這句口號,因為他的所謂幫你讀,太精煉了,工具感很強,就好像在看新華字典,少了一種味道:一種厚重、融會貫通的味道。這種味道,恰恰是高曉松所具備的,就是,自然,暢達,有聊天的感覺,看得出來,一個,臨急抱佛腳的味很強烈,一個,是一直以來的積累。談笑間,高曉松就做到了羅振宇想要做到但並沒有做到的事情。

在那麼廣泛的話題範圍中,出現一些紕漏甚至錯誤,其實是在所難免的,大可不必揪著不放,更不用無限放大,如果上綱上線,那真的就太激烈和迂腐了。

好的互動,應該是正誤即好,如果言之有理,其實高是聽的,他有試過在節目中感謝過一些不具名網友對他節目紕漏的指出。

當然,高曉松在節目上說的,都是較顯淺的,但這畢竟是一檔通識脫口秀節目,你總不能要求他將二十四史的每一個人物和故事都講出汁來吧?他起到一個引子的作用,然後汁讓觀眾自己去榨來喝,我覺得就挺好的了。

高曉松這個人其實蠻感性的,確實是個文青無疑,那些所謂他出現過的錯誤,其實有一些並不是客觀表達,更像是文學表達,像是一種感嘆,“明知故犯”,像那個“明朝無明臣無名士”,難道王陽明他不知道?戚繼光他不知道?這句話更像是他個人對這個朝代的“不滿”,而非什麼“紕漏”。

其他那些我就不一一說了,這些東西非要“吹毛求疵”是說不完的,我們真的沒必要將自己活成古時那種“形象迂腐、時而唯唯諾諾時而激烈無情”的史官。

真沒必要。


陸以外

高曉松,以前知道他是個導演,是個音樂人,九十年代中期,推出過個人作品《青春無悔》,還導演過一部反映青春和愛情的電影,叫《那時花開》,此片獲得過法國里昂電影節最高獎,還獲得過美國雪城電影節評委獎。後來主持脫口秀節目《曉說》。這個節目看過一點,內容涉獵歷史、傳說、閱歷等等,不過,總感覺不如梁宏達說得好,說得有趣。

2011年底,高曉松著實火了一把,可事兒卻不咋的,因醉駕被判拘役六個月,這是我印象最深的。當然,一個人出點臭事兒,並不能遮掩其才。我個人認為高曉松還是頂有才的,儘管我不大看他的節目。

說實話,沒太弄懂"高曉松是歷史發明家"這個問題,是他自己說他是歷史發明家,還是別人冠名的,不大清楚。想一想這問題挺鬼的,單從字面來看,意思就很扯蛋。歷史需要發明?還有專門發明歷史的發明家?什麼歷史是高曉松發明的?他是神仙哪,法力無邊嗎,仙掌一抹,日月星辰,山川江海,一咕腦兒的像喝高了酒,咕嚕咕嚕翻胃似的,從嘴裡傾倒出來嗎。如有這樣的法力,我想上帝一定會打他屁股了,你何方神聖,竟敢越俎待刨。

高曉松不是神仙,應該發明不了什麼,就更不能發明歷史了。歷史自有歷史的軌跡,歷史有歷史的發展規律。如果梳理歷史,發現了歷史的什麼破綻,獲得了什麼思想,什麼觀點,只能說在歷史的長河中,你解破了一些歷史的道道而已,誰敢張大嘴說,他是歷史的發明家。

歷史從來就不是某個人發明的,歷史是所有人創造的,是全體人民的事,個人不過在其中扮演了個人的角色罷了。有大角色,小角色,也還有跑跑龍套的,個人在歷史中無疑都發揮了個人的作用,散發了個人的一點能量。這是我理解,所以,歷史沒有發明家,發明家這個詞不應該胡亂套用,胡亂套用的話,就好比把吃說成屙,把屙說成吃一樣,荒唐可笑了。


笑月6

高曉松本身不是歷史專業出身,但確實讀了不少歷史專業的書,歷史方面的知識積累比一般人要好得多。所以才能在節目中講的頭頭是道。但是由於講話比較隨意,所以有不少誇大其詞之處。而且很多觀點不夠客觀,比較偏激。不過問題不在於此,而在於我們很多人把他當成了歷史學家。這才是問題所在。如果我們把他的節目純粹當做是娛樂節目,所說的東西只是侃大山而已。那就不存在任何問題。

歷史學家是從事歷史專業研究的人。於一般人的觀念不同,實際上有的歷史學家自身領域之外的歷史知識並不豐富。能夠在通史領域和斷代史領域同時取得傑出成就的人,是歷史學家當中的佼佼者。近代以來能夠達到這樣成就的歷史學者,不過寥寥數人而已。大部分歷史學家都是從事斷代史和專業史研究的。他們只在專業領域內有比較豐富的知識,專業領域之外的比普通人也強不到哪去。比如清史專家對於先秦歷史的瞭解和普通人相比,並沒有太大優勢。一個普通人如果下功夫專門研讀先秦史料,在知識完全可以勝過絕大部分的非先秦史學者。但歷史學家與普通讀者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歷史學家掌握了專業的歷史研究方法。高曉松的欠缺,本質上也就在此。他沒有掌握系統的歷史研究方法,他的歷史觀問題也比較突出。簡而言之就是歷史哲學的根基不夠。歷史研究不是看了幾本書就可以做的。構建一個全面而成熟的歷史哲學基礎是所有歷史學家治學的根基,而這個過程需要很多年。所以在學界有這樣一種說法,60歲以後才是歷史學家成果的高峰期。

高曉松現象的問題不在他本人身上,而在社會。現在有很多非歷史專業的人在事實上成了歷史的科普人,歷史專業的人卻不主動承擔這一自己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於是大量荒腔走板的歷史論述在社會上廣泛流傳。應該怪誰呢?


zyb38537240

主要是這哥們太牛了,很多大家不知道的歷史都被他給抖出來了,別的我意見不是很大,但是他說明朝是三無王朝(無明君,無名臣,無名人),感覺這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先不說太祖,成祖的雄才大略,仁宣之治,孝宗中興,何謂無名君呢?劉基:在民間諸葛亮一般的存在,解縉:永樂大典的主編,于謙:力挽狂瀾,挽救大明,楊廷和,高拱,徐階,張居正:千古一相。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徳,藍玉,戚繼光,等將星閃耀,怎說無名臣呢?以唐寅為首的江南四大才子,著作等身的楊慎,施耐庵,吳承恩,羅貫中,聖賢轉世的陽明子,一生坎坷的徐渭,他的畫可與梵高比美,他還是軍事家,文學家,怎能說大明無名人呢?

其實這也不怪他,他們家都是搞科研,做學問的,他是他們家最不成器的一個,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家裡人週末或者節假日聚會的時候,他家的那些學者說的什麼,他大部是聽不懂的,只能坐在一邊沏茶倒水,難免很多東西都沒聽清楚,再加上現在音樂創作太難了,得找口飯吃啊!於是家裡大人們的聊天記錄就成了他的賣點。


隨遇而安41432

高曉松,博學多才,博古論今,百家講談,千奇百怪,無所不涉,高傲中顯歉卑,浪漫中顯嚴格。三教九流,天天白乎,講不完的新舊事。他 桀驁不馴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仕途。音樂、歌手,旅行家,評論家、學者多種角色,不愧歷史發明家,順歷史遺蹟,編的引人入勝,津津有味。奇葩,真是奇葩,你看那把扇子舞得多帶勁呀。😁😁😁祝願他創作更多喜聞樂見的好作品。


魔方11902

你們說的是歷史發明家搞笑松嘛?這個人我有了解啊,他很幽默的!

搞笑松怎麼會發明歷史呢?人家的歷史觀如此嚴禁,怎麼會有漏洞呢?如果真的有漏洞的話,那就再發明幾個吧。

你看,我也是第一次聽說,鄭成功是被賜姓鄭的。 莫非明朝的皇帝都姓鄭,而鄭成功以前姓朱?我可能進了錯亂空間,思路需要調整一下。

(PS:正確的知識點是,鄭成功原名鄭成功,賜姓朱,因此被稱為國姓爺。

以下某博截圖,搞笑松發明的歷史,真的是太多了,我不想過多解釋,牙疼。


紙老鼠鼠

我研究過這貨。這貨就是一個悲劇。讀過太多的書,但僅僅限於讀。禮過太多的佛,僅僅限於禮。沒有把書本里面的好玩的揉碎了發散了在集中了用在生活中。只停留在格物致知,還是看別人格物。沒有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好LOW的一個書呆子。


宏騰學車

應該說是言多必失吧,曉說開播4年有了吧,每週一期,得要多少知識積累才能講下來。講了這麼多,難免會有些偏頗。

曉說我基本都看了,可能有一些觀點超前了點,有些最新研究成果跟往常的歷史有些不同,大家一時難以接受屬正常。其實很多研究成果並不是高本人的,而是他拿來的,通過他的口講出來了。

不過幸好還沒什麼大的錯誤,至少目前沒出現什麼致命爭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