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和集體化,哪種方式適合農村發展?

如果給你10畝地,你是選擇把土地承包出去,交給別人來經營,還是利用這10塊地進行集體化運作,自己大幹一場,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們今天不說個人的看法,個人的利益得失,我們今天來說說土地流轉和集體化對於鄉村振興的影響。

土地流轉和集體化,哪種方式適合農村發展?

一、土地流轉和集體化的意義

大家鬥志農村的振興和發展主要表現在現代農業的大的快速發展,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走集約化、規模化道路,土地流轉和集體化都是實現農業經濟規模化的可行之路。

土地流轉把農民手中閒置荒廢的地,進行招拍掛的形式,把使用權轉讓出去,今年2月份廣東中山南朗鎮關糖村拍地,村裡367人共拍了13億元,當然這算是特殊案例,不可能是每個地方都有這麼多錢,但是把土地承包出去,不用幹活就有錢,這簡直正中很多農民的下懷。土地承包一來盤活了農村的資產,二來就是這資產更加專業化的對待,可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關於農村要不要重走集體化道路,這是關係到農村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有關這一問題的爭論已經持續了多年,並且有很多人不看好集體化道路,認為華西村、南街村的成就並非因為集體化的優越性,而是特殊時期、特殊人物、特殊地域造就的。但是有越來越多的案例證明集體化道路的重要,以及農民集體智慧的強大,同時也是實現農民當家做主的最好體現。

土地流轉和集體化,哪種方式適合農村發展?

二、土地流轉的基本狀況

1、土地流轉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分為四種:“託管合作流轉型”、“四統一分流轉型”、“專業合作型”、“家庭農場型”。

2、農民傳統觀念難以改變,流轉慢,土地難集中。大部分農民戀土觀念強,小農意識重,加之中央優惠政策多,給予各種補貼,農村經營土地收益高,使很多農民不願意流轉土地。

3、土地流轉適合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或者城郊農村。

我國的農村也分個三六九等,發展不均衡。城市周邊的農村、被城市拓展包圍進去的城中村、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更適合探索發展土地流轉模式。

比如重慶市探索的統籌城鄉發展的地票模式,農民出讓土地,土地掛牌上市交易,農民取得一定的土地出讓收益。此外,農民身份轉換為市民,政府給足農民社保,解決了後顧之憂。同時,政府獲得了城市發展需要的土地。應該來說,這種模式有一定可行性,但重慶式的這種模式大範圍推廣,值得謹慎。

土地流轉和集體化,哪種方式適合農村發展?

三、集體化是不是意味著倒退?

現在有些不瞭解一聽說是搞合作經濟,就會說這不是倒退嗎?上個世紀50年代那個人民公社運動可以說血的教訓了,一是沒有發揮農民的自主權,二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機械教條主義的泛濫,三是嚴重的脫離當時社會現狀的目標,這些都讓集體化變成一鍋亂粥。

但是縱觀中國現在的國情,人民基本生活溫飽,有餘錢餘力,社會也穩定,走農業集體化道路條件已經成熟。而且而且都是村幹部帶頭,農民是在自願的情況下,同時也上面也全面支持,幹部深入基層內部,查民情聽民意,農民積極貢獻自己的力氣,政府也有足夠的資金去扶持。集體化的優越性可以得到完全的發揮。

土地流轉和集體化,哪種方式適合農村發展?

無論走這兩條道路的哪一條路,都能夠極大的縮小貧富差距,讓鄉村更好的發展起來。關於鄉村振興走哪一條更好,目前我國還在探索階段,但是毋庸置疑,中國鄉村的發展離不開農民的集體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