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名利財富,想要長久擁有,只有這一個辦法!

對名利財富,想要長久擁有,只有這一個辦法!

我們看五十四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還自遺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三十四《老子》。

對名利財富,想要長久擁有,只有這一個辦法!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金玉滿堂、豐富的物質生活,很難長久地保有;富貴時生活驕縱奢侈,就給自己種下禍根;功成名就之後能夠懂得不居功貪位,適時退下,才符合大自然的運行之道。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我們知道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對名利財富,想要長久擁有,只有這一個辦法!

譬如說在歷史上,被人們所熟知的極度貪財的官員就是和珅,他被稱為中國古今第一貪。和珅他出身官宦世家,祖上有戰功,還受過封賞。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因為為官清廉,而且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在守衛邊疆,家裡並沒有很多的產業,等他父親去世之後,他們家的家境就開始愈來愈困窘。按理說,這樣一個出身官宦,但是卻受過苦的人,為官之後更應該知道底層人民的疾苦,應該為官清廉。但是卻意想不到的是,和珅為官期間,由於深受乾隆帝的信任,位極人臣,他一個人便掌握了清朝用人、財政、刑罰、撫夷等等幾乎所有重要部門的大權,於是他就開始利用職權肆無忌憚地大開受賄之門。


他斂財的主要方式、最快的方式,就是在用人方面收取賄賂。因為他能夠任命那些有重要權力的官員,於是那些一心想要當官、想往上爬的這些人,就開始大把大把地給和珅送錢。不向他獻納金銀珠寶,或者沒有和他有親屬關係的,基本上是沒有辦法做官的。在史書上把當時的情景描述為:“和相專權,補者皆以貲(zī)進”“政以賄成”。能夠去候補做官的人,都是要給他送錢的,政治是靠行賄、受賄來成就的。

乾隆死後,他的兒子嘉慶皇帝將和珅革職下獄,沒收家產。根據歷史上的記載,查抄和珅家產清單上面記載,他的家產中,金銀珠寶、字畫珍玩無所不有。而他的家產到底有多少?據記載,一共是十一億兩白銀。而清朝當時每年國庫庫銀的收入是多少?是七千萬兩白銀。也就是說,十五年清朝國庫的收入才能和和珅的家產相比。所以當時有一句話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但是和珅的經歷也正應驗了《大學》上的這句話,那就是“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他雖然聚積了大量的不義之財,但是沒有等自己享受,就把這些不義之財給沒收充公,自己也自盡身亡,而且殃及子孫。

對名利財富,想要長久擁有,只有這一個辦法!

對於不義之財,會導致不好的結果,守不住。即使是你正當收入所賺來的錢,也應該用在正當的地方。中國有一句話說“積財喪道”,為什麼積財喪道?你看你自己很有錢,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但是還有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過著衣不蔽體、食不飽腹的生活,上學也沒有辦法繳學費,結果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你過得太奢侈了,就會導致人的嫉妒和怨恨。


所以,各個宗教對於貪財都有這樣的說法,譬如說基督教說:“貪財是萬惡之根。”巴哈伊教說:“你所擁有的不必喜悅,今晚它們是你的,明天別人就會佔有它們。”猶太教言:“人有金子,卻沒有知識,他有什麼?”

對名利財富,想要長久擁有,只有這一個辦法!

所以有人說一些富人窮得就只剩下錢了。我們看這個“錢”字,左邊是一個金,右邊是戈戈,就是兩把刀、兩把槍。如果人沒有智慧,把金看得太重要,那就會導致拿著兩把刀、兩把槍去互相殘殺。我們看一看現在社會是不是出現了這種狀況?有的人因為爭財產,把兄弟告上了法庭;有的人因為財產,夫妻同床異夢;現在有的因為財產,父子都起了冤仇。這些就告訴我們,如果人只是為了財產而不擇手段,忘記了恩義、情義、道義的話,確實就窮得只剩下錢了。金錢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安樂的生活,反而還成了他們墮落的助緣。


對名利財富,想要長久擁有,只有這一個辦法!

從前印度有一個地方,很多人都信仰文殊菩薩,就想塑一尊文殊菩薩的像來拜。但是他不知道文殊菩薩的相貌是怎麼樣的,那怎麼辦?有人建議就說,找一個最英俊的青年來做模特,按他的相貌來雕一尊文殊菩薩像拜就可以了。大家覺得這個主意好,都紛紛贊成,於是,有一位很英俊的青年被選來做模特。像塑好了,這位青年得了一筆數目可觀的賞金,他好像中了彩票一樣,歡天喜地地回去了。


對名利財富,想要長久擁有,只有這一個辦法!

過了二、三年,離這個地方不遠的另外一個鄉村,有一班人信仰夜叉鬼,他們說夜叉鬼是保護神,要塑一尊夜叉鬼的像來拜,但是卻不知道夜叉鬼是什麼樣子。後來有人建議說,夜叉鬼屬於鬼類,鬼的樣子一定是非常醜陋的,我們可以從監獄裡找一個最醜的犯人,照他的樣子塑一個像來拜就可以了。大家覺得這個主意也不錯,都紛紛贊成,於是他們就從監獄裡找到了一個最醜陋的犯人做模特,塑了一個夜叉鬼的像。


這個像塑好了,主事的人也送了一大筆賞金給這位犯人,哪知道這個犯人一看到賞金,竟然號啕大哭起來。大家覺得很奇怪,問:“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多賞金應該高興才對。”結果這個犯人說:“二、三年之前,我是最英俊的青年,曾經被選為塑文殊菩薩像的模特,得了一筆數目可觀的賞金。我有了錢,就整天尋花問柳、賭博喝酒,遊手好閒,染上了一身的壞習慣。錢用光了,謀生又沒有能力,只好去做小偷,有一次偷東西失手,被抓起來坐牢,在監牢裡受盡折磨,現在竟然被你們選為塑夜叉鬼的模特,金錢害得我好苦!今天我看到賞金,便想起我的從前,使我感到懊悔、感到慚愧!”

你看,我們世間的人都認為有了錢就有了幸福,但是事實上,幾十年下來,追求金錢、追求財富的結果,是讓人身心具疲,愈追求,幸福離我們愈來愈遠了。這是講“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還自遺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中國古人講:“一陰一陽之謂道。”我們明白了“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規律,我們就更加地理解為什麼老子提出“富貴而驕,還自遺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天地變化的規律,都是盛極必衰,物極必反,消極必長。

對名利財富,想要長久擁有,只有這一個辦法!

在《說苑》上,《孔子家語》上也都有記載: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qī)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對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明君以為誡,故置於坐側也。”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水實之,中則正,滿則覆。夫子喟然嘆曰:“嗚呼!夫物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

說孔子在瞻仰魯桓公的廟時,看到廟中有一個攲器。什麼是攲器?就是一個很容易傾斜易覆的器皿。孔子就向守廟的人問:“這是什麼器具?”守廟的人回答說:“這可能就是叫做『宥坐』的器物了。”孔子說:“我聽說過『宥坐』這種器具有一個特點,裡面空的時候它就傾斜,裝水適中的時候它就端正,裝滿的時候就傾覆了。賢明的君主以此來警戒自己,所以放置在座位旁邊,叫『宥坐』。”他回頭對學生們說:“來,我們試著往裡面裝水看一看。”結果把水灌進裡邊,達到容器一半的時候,這個容器就直立起來,裝滿了,這個容器就傾倒了。孔子看了之後,非常感嘆地說:“萬物之中,哪有一個東西是裝滿了而不顛覆的?哪有一個是滿而不覆的?”

這個時候他的弟子子路就上前來問,他說:“可不可以問一下,想要持滿而不傾覆,有什麼辦法嗎?”這個問題問得也很好,孔老夫子怎麼回答的?孔老夫子說:“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聰明能幹又有智慧,就要用愚笨的姿態來保持;功蓋天下,就要用推讓的姿態來保持;勇力震撼當世,就要用膽怯的恣態來保持;擁有四海的土地財富,就要用謙遜的姿態來保持。這就是所說的“損之又損之之道”。

換句話說,就是“謙退再謙退”“低再低”的方法。

對名利財富,想要長久擁有,只有這一個辦法!

所以老子在這裡邊也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功成名就了,就要懂得退位。後面的註解還講道:“言人所為,功成事立,名跡稱遂。”他的名聲顯揚起來了,“不退身避位,則遇於害”,這個時候還不懂得急流勇退,就往往容易遭人陷害。因為名和利是人之所必爭,你不懂得退下來,人家有嫉妒心產生了,可能跟著就來毀謗、陷害你,所以要懂得退。


“此乃天之常道。譬如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樂極則哀也”,這些都是大自然給我們的啟示。所以你看有的人歡喜,歡喜太過分了,樂極就生悲了。所以你看有多少歡喜,往往也就伴隨著多少苦痛。所以人明白這個道理,這個心就平了,不要去追求什麼刺激、追求什麼過分的歡樂。心平氣和,這樣的話,平平淡淡才是真。

“步步佔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可以說這些道理教導人如何去為人處世,這個都是從“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推論而來的。

對名利財富,想要長久擁有,只有這一個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