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外家拳到底哪個更好一些

內外家各自的發力效果都怎樣呢?外家功夫看上去好象比較簡單易學一些,而內家拳則好象複雜了一些,感覺內容太深奧了,而且練習內家是不是能再練槓鈴等器械呢?關於這些問題,我覺得很有代表性,下面,我就針對它們進行講解。

首先,內家拳法並不複雜,也不深奧,更不會難以理解和難以練習,對內家拳的學習產生誤解,只不過是朋友們被自己的一種外觀感覺所迷惑了。讓我先從兩家功夫各自發力的優缺點對比說起吧:兩家功夫發力的目的都相同,都是以致勝為目的,它們都很有份量,打到身上任誰都不好受。但由於兩家功夫的發力方式、內在本質不同,所以就有必要研究一下它們之間層次高低的問題,實際運用有效率的對比,以及擊打效果的對比。

內家拳外家拳到底哪個更好一些

先談層次的問題,我們以雙方的拳法來進行剖析:在內家拳技中,有一種說法是“拳術”是取“圈”之音而來,因為圈代表圓,而圓又是內家拳技的根本,所以,便將武藝稱之為“拳(圈)術”。當然,至於“拳術”這個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是不是由此而來的問題不在我今天的論述範圍,但由此可見,一個圓字,在內家拳術中,可是重之又重。太極離不開圓,八卦離不開圓,通背、劈掛也離不開圓,就連“直中言”的形意拳,通過研練,你也會發現,它其實也脫不開圓的範疇,“直”只是一種外觀的感覺,而內質,卻仍是生生不息、連綿不絕的圓。(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而外門功夫則不同,它絕大多數直來直去,除了極個別的一兩種本身就在走弧形的拳法會走圓之外,其它的便再也見不到圓的影子(其實就是走弧形的拳,它走的也不是完整意義的圓)。咱們以直拳為例來分析:外門功夫的直拳在發力時,前手直拳往往勁力不足,重拳多在後手,發力時身體先放鬆,然後猛然一緊,將拳力發出,拳循原路收回,並放鬆。如果是打前手直拳,一般都是扭腰、送肩、彈肘,再配合一個前刺步簡單的衝力;如果是後手拳,會加上蹬腿動作,並且有的會盡力把上身前栽,也有的會在擊發時將前臂旋轉以增加力道。但若以內家拳發力的眼光來看,則會認為這種發力,連內家三步功夫、三個層次中第一個層次——明勁中的第一步“尺勁”都不如。為什麼呢?第一,作為直拳,內家拳的前手、後手的份量都十分大,每一擊都具有無比的殺傷力。

其次,內家拳發拳時也講究松—緊—松,但都是在間架不散、勁力微繃、力量拉拔的前提下完成的。而外門不講究這一點,所以,往往架子較散,收拳以後連接轉換變化出擊,都不能很順暢地完成,切換不快、不靈,很顯浮躁。第三,直拳循直線打出,將肘打直,再循原路收回,這種路線極不科學,且不言將肘打直對肘關節的傷害性(這在內家拳是絕不允許的,這種稱之為呆直之力,也叫“脫肘截拳”,為拳術大忌),僅就循原路收回這一條,即可將相互間的優劣一目瞭然,拳打至極限,要硬生生地把力收住,與往前強大的力對著幹,這種走法造成了:一、打擊力不完全;二、無透力;三、無順勁借勢之力;四、身體之力無法全部加上;五、連綿攻擊形成自我障礙;六、較易形成純前臂彈擊之力,而且還容易勁力走偏。而內家拳在發力時或循圓切線打出,或循一個極小極小的略呈圓弧的拋物線打出,在發力到位時,拳順勢略往下、往後、往回,呈一個圓弧收回,這樣打一來省力、省時;二來自然形成了循環不斷的連綿勁力;(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三來可以利用這種回收之勢的自然慣性打出連擊,力量更大,而且打擊力完全注入敵體,滲透性極強,整體力十分順暢的就能到位。再加上內家拳的多重複合之力,也是其它拳技無法比擬的。仍以直拳為例,就說前手直拳,一般拳技在打前手直拳時,僅僅只是腿蹬、擰腰、後手對掙、探肩、彈肘、旋臂這六個步驟的協調統一發力(即腰馬合一之力,但缺乏整體連通性,只是簡單的複合疊加),而內家拳技則具備前臂螺旋擰絞、肘力、振肩、後手回掙、異側軀膀對掙、脊柱拋彈、身軀略呈斜縱向螺旋爭發、栽膀、胯力(斜縱向螺旋爭發顫胯,圓切線彈胯、勒胯)、腿、膝、踝螺旋傳力、龜尾力(即臀力、尾閭勁)再加上拳到位時拳腕向下一屈的抖腕力等共十餘個層次的貫穿連通、整體瞬爆,由此可以想象,以兩個相同體格、素質相仿的拳手,以這兩種發力的方式各打出一拳,誰優誰劣,應當是無需多言。

內家拳外家拳到底哪個更好一些

另外,還有一個配步發力、螺旋勁力、寸力擊發這幾個問題需要講解一下,先說配步,仍以前手直拳為例,一般拳技配前刺步都只借到了它的一個前衝勢的簡單衝力,而內家拳技則不然,它不僅借到前衝之力,還借到了它的剎車之力(即前腳猛搓地面止住衝性,但上半身仍有慣性,而且腳剎住時的回彈力由膝胯傳導至上半身,所以,更加增進打擊力,現今大成拳常講的“體重加慣性”即指此種)。再說螺旋勁力,外門功夫是不具備此種勁力的,它的腰部,僅是一種平面扭轉,沒有擰絞纏絲,蹬腿,也僅就是把腿一蹬而已,根本沒有螺旋,身、肩、胯則更不用多提,至於擰絞前臂,也是形同虛設,雖能產生一定的力量,但仍絲毫產生不了螺旋鑽透力。內家拳的前臂螺旋,是在將近打擊目標時的驟然而為,而且螺旋要爭發,也就是前臂不能完全順著一起轉,要略對掙。擰絞擰絞,全順過來,哪來的擰勁?絞勁?螺旋鑽透力?最後談寸力擊發的問題:在外門功夫中,也有講寸勁的,只不過這些寸勁都無法實用,因為寸勁不能只是手上的功夫,它是身法、步法、手法、全身各部、周身整體、寸力同發的表現,外門功夫在這些方面都不具備,達不到要求,又何來寸力?它所謂的寸力,其實都侷限於手腕部的一抖,但可惜均都一抖出便挺直,根本無抖擻之力,身子或僅往下一沉,或利用一個短暫的身體失重之力打出“寸力”,此力僵呆之極,完全無法做到在運動之中隨意運用,隨意起手,任意擊打,更別提寸力連擊了,其所演示的威力表演,只不過利用了力學原理、擊物技巧及利用拳鋒骨節的硬度來完成,無高層次實用價值。至於擊打效果,更是無法同日而語,外門功夫在運動中發力,都容易被對手領化,封逼,借勁而打,無突發性、柔化性、無寸勁連綿,也無半途換勁的功能,較呆板、不易變化,如果在定位中測試力量,則一般是做好準備後,再憋足了勁,然後才猛力一擊。而內家拳則不同,它講究四烹八炸、講究沾粘力,講究一觸即發,周身各部俱可發力,如果在定位中測力,大多都是隨意一站,不做特別準備,便隨意發力,而且要達到勁力雄渾,一切符合內家發力的要求。但大多數還都是比較注重運動中練習,在運動中,在身體順暢以及不順暢狀態下訓練各種發力,也同樣要求都打出內家發力的功效。從這點上,我想朋友們應該不用我說它們誰更先進一些了吧(筆者曾做過試驗,以一習泰拳自由搏擊手與筆者一弟子周某進行擊靶測力,搏擊手實作式站好,後手大幅後拉蓄力,同時身體也一併後拉蓄勢,接著,猛吸一口氣擊出,顯示:280磅;周某亦站好實作式,隨意快速,如同實戰一般打出前手拳,顯示:260磅,雖較搏擊手少了20磅,但兩者之優劣,一目瞭然。(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接下來,雙方進行擊腳靶測力,受力者將腳靶套手臂上,雙方均進行拳打,搏擊手力量大、撞擊力強,但無穿透力,周某則每一種拳法均成點狀射透,以至於受力者到最後,因手臂疼痛而不願持靶。拳打之後,又進行腿力測試,雙方邊腿均有穿透,側踹均腳到人翻,由於搏擊手無小腿法,故本門的腿法特色無法對比測試,甚為遺憾。此項測完,又進行了拳法連擊測試,搏擊手拳法之連擊根本不行,勉強為之,最多五拳便罷,且步法散亂、身架不穩,身體中線要害全部暴露不管,只顧雙拳揮舞,周某則順暢自然,而且越打越重,越打越快,越打越密,這是因為利用了圓順慣性力。當時的測試是在河南中華武院進行的,其實測試的內容還有對抗實戰,無護具裸拳、近於真鬥,以及械鬥和徒手及持械一對二、對三群戰測試等內容,實踐證明,於理、於打,內家拳技都是無與倫比的高層武學)。

關於槓、啞鈴,作為修習內家者,也是可以練的,但不是開始,要等對內家拳有了體認,有了基礎之後,在老師的指導下才可以練,因為一個人的本力越大,質量越重,如果被調動起來,則所發之力也會更大,一個人的笨力多一些、大一些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會不會將它轉化。

至於其它的問題,比如兩家的打法、養生功能、氣質問題、擂臺運用、街頭打鬥等等問題,因不屬於本文範圍,故不論述,容日後再行講解。

附:內家外家其實並不區分,因兩家目的相同,都為了強身健體,抗擊外侮,自衛懲惡,若有區分,只在於它們修為層次的高低。清朝時期的黃百家隨王徵南習內家拳後,依其所傳,著《內家拳法》,根據此書而言,內家拳法是武當派拳法在少林拳基礎上發展而成。(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在民國初,有人將太極、八卦、形意合稱為內家,呼之為“武當派”。1928年成立的南京中央國術館,曾一度依這種民俗分類和稱謂,將該館教學內容分為武當門和少林門,沿襲將太極、八卦、形意“歸入武當門”,其它拳技歸入少林門的分類法。時至今日,民俗的分類已將凡講究陰陽開合,力發周身整體,圓彈驚抖,講究脊柱運動等附合內勁內力要求的拳法統一稱之為內家拳,依此俗稱,所以本文便沿用了內家外家的稱謂。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內家拳外家拳到底哪個更好一些

內家拳外家拳到底哪個更好一些

內家拳外家拳到底哪個更好一些

內家拳外家拳到底哪個更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