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父——不為人所知的祕傳鏢步

鏢步:現代搏擊中已經很少用到,因為它的移動距離太大,相當於一個墊步加上一個騰空的躍步。在我地民間,關於鏢步倒有著不少神奇的傳說。老師只講過一招運用,就是“長虹落地”。動作很簡單,就是一個鏢步過去,隨著衝擊的勢能,在敵人的側面撈住其前腳,另一隻手按住對方的上半身,用一個合力讓敵人後腦向下倒栽在地,狀如一道長虹。

我在此之前學過一招“閃電抱腿”,是直接穿進襠,左手推臉,右手向裡撈住前腿,似乎要快一些,但威力小了,風險卻大得多;現代搏擊中都愛用抱雙腿,頭或者肩前頂形成合力摔倒對手,但容易被破解,也易被抱住,產生複雜難料的變化,似乎沒有“長虹落地”殺傷力大。但關鍵是鏢步的速度, 一般人很難達到要求。 (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老師認為我有一定的應敵能力後,還教過幾招拳法,此時,才補充握拳、用拳的一些基本技巧,以及發力的心法。

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父——不為人所知的秘傳鏢步

又需要說明的是:前面的摔打動作都是一般的技術,而下面的內容相對技術要求要高得多,我也把其和其他門派,特別是大成拳的某些斷手進行了比較,讓我迷惑的是,在近身接觸的那一瞬間是對拳家的各方面功力都要求極高的,(為了讓初學者能容易掌握,我補充了一些“後手”,其實這都是臨敵而變的東西)不知為什麼王先生沒有提到這一點,這樣,所謂“斷手”就和一般的招數實在沒有什麼質的區別了,因為真功夫和一般功夫的最大區別,不在外形的不同。在我看來,就在於接觸那一瞬間的用力原則不同而已。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兩招:

“披星摘鬥”:是一個反擊上盤進攻的技術動作,其實動作極其簡單,要點在於距離和發力時機的掌握。“星”是指各種來自上盤的攻擊,“鬥”是指敵人的面部要害。

方法是:以左勢為例,當對方從左上攻來時,無論是勾拳、右直拳,還是高腿、高邊腿,你都只擺個左拳虛握,拳心向下瞄準對方面部的架勢,左肘根據敵人的攻擊效果微屈,右掌側立在肩部(屈肘可以化解所有的直線攻擊,側掌是以防萬一而用的,特別是勾拳高邊腿偶爾漏接的情況),直接邁左腳上前保持這個姿勢不動,(步法用以前我講過的跟步,可以產生無窮的後續打擊)就可以直接打在對方臉上,就像敵人把臉朝你拳上自殺般撞過來一樣,在那一瞬間你全身一抖擻,發出爆炸力,就可以摧毀敵人的鬥志,後面的打法不用補充,當然可隨心所欲了。

這一招看似簡單,效果卻相當好,經過多次實戰的驗證。一般人不瞭解或者不敢用這一招是因為他們都顧忌簡單的一個屈肘也許控制不了對手的直拳,特別是勾拳的攻勢,其實只要掌握好了分寸,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對方攻擊的一部分力量反而會轉化到你的攻擊上。(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我知道八卦掌裡有類似這一招的,叫“撥插”。但多了一個撥的動作,步法差不多,只少了一個有彈性的後腿微屈,腳跟微起,蓄勢待發的態勢。並且相對說來沒有這一招快捷有效。

在王薌齋先生的《意拳斷手述要與意拳實用方法》中也有類似的一招,叫“蟄龍探首”,王先生稱之為“纏打法”,進退變化都是後手拳,雖然威力更大了,但肯定不如這招的步法簡捷。並且,觸發力練好了,是可以彌補威力的不足的,在後來的實戰中,直接把人擊昏倒。根本用不著後手的次數相當多。

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父——不為人所知的秘傳鏢步

“遍地開花”:和剛才那一招相反,一般用右手在前的架勢,因為這個動作中前手應感而發的要求比上一勢更高了許多,有兩種以上精妙的變化,必須依賴前手有強大的擁力及應變能力才能做到。

更巧的是:我在王薌齋先生的斷手中看到過類似的起手,王先生是要求必要的時候用左手幫助右手完成那個叫做“踐”的關鍵動作的,而程老師從來沒有這樣要求過,是憑功力“硬辦”。那一手也不叫“踐”,而叫“問”。

王先生的那一招。就是他得自郭雲深先生著名的“鑽踐裹”,又叫“半步崩”,大家都知道,郭雲深曾憑它“打遍天下”無敵手!

程老師沒有這稱呼,卻多了一個王先生那招裡沒有的殺招變化,不知為什麼有如此的巧合?可能的解釋是:蘇門也在吸取各拳派武術的精華。

方法是:當右手直拳攻來,我進右步右手背用擁力迎接(王先生要求用手心),這就是“問”手了,“問”到對方拳力弱,就直接握拳,擦著對方的右臂上方,拳心向下發力攻擊對方的頭面部。(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如“問”到對方的力量太強,無機可乘,就右手順勢拖住他的手向後拉,左手控制他的肘部,並退右步形成蓄力,對手掙扎時,你已經借他的力量,差不多是嘴對嘴地脫手發出貼身重拳,直擊胸腹要害。如對方胸腹部有防護,你左手控制壓住他的右手時,右手臂已經橫掃他的頭面部,緊接著下面你的右膝撞擊他的前腿迎面脛骨。右腳尖順勢勾擊對方下身。並重力踏穿進他的襠部中門,同時右肘在他面胸部砸下,產生一個又擠又撞的打擊。當時我想,沒有人能夠承受這樣的立體反擊。

師父向我演示這動作時。沒有別人在場,他當然沒有發出手肘和腳上的力,但我已經被擠撞出了近一丈遠撞在牆上。脛骨部和下身雖然只感覺輕擦了一下,如遭重擊是可想而知的後果。

這當然是相當好的反擊技術,可惜對使用者的功力也要求不低,普通人即使懂了,也用不出這一招。

記得當時,師父還嘆了一口氣,說了幾句讓人費解的話:他說這種“喂招”對人的功夫損害最大,因為在“過筋過脈”的地方忍手對拳師來說是最難受的折磨。(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而真正的心法是“打倒還恨慢”,“接敵如遇火”,所謂“眼眨眉毛動”,刻不容緩之間,哪有“忍”的餘地?一般只要教上幾天“側手”,恐怕得好幾個月才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所以,教的徒弟越多,技術表面看好像是更加純熟了,真正對敵功夫反倒越差,這是普遍的現象。

我想,這也許就是武林高手都討厭授徒的主要原因,或者說老師還沒有達到傳說中收發自如的大師境界吧?

後來,老師還講了另一種變化,就是你真的拖動了他的身體,讓他前傾了,(因為前面有借力,完全可能做到)這時有一個殺招,可千萬不能輕用,因為稍有手上功夫的人都會致對方於死地的。造成不可挽救的後果,那就是:左手放開,扭腰轉身,順勢一個圈手拳,按師父的原話就是。就算是閉了眼,也正好就打在對方的後腦要害上。於是,戰鬥該結束了。

真的是“遍地開花”呀!

也許,程老師也壞了蘇門不輕易傷人的規矩,居然傳了我幾招殺傷力太大的技術。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這兩例已經包含了上盤反攻的兩大類型,即中門和邊鋒基本技術的運用。

寫到這裡,師父的話又在耳邊響起:招是死的,用才是活的,招遲早都是假的,功才永遠是真的!

是的,世上沒有永遠無敵的招,也沒有永遠無敵的人,永遠不敗的只有武術精神!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父——不為人所知的秘傳鏢步

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父——不為人所知的秘傳鏢步

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父——不為人所知的秘傳鏢步

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父——不為人所知的秘傳鏢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