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I·觀點|劉中民教授就以伊軍事衝突等問題接受上觀網採訪

2018年5月11日,上外中東研究所所長劉中民教授就以色列和伊朗軍事衝突等問題接受上觀網採訪,全文如下:

深度 | “雨點式”襲擊和“洪水式”報復,以色列與伊朗要開戰了?

MESI·观点|刘中民教授就以伊军事冲突等问题接受上观网采访

有評論稱,美國貿然退出伊核協議,不啻於親手裝上一根中東戰爭引線。果然,一天之後,中東宿敵伊朗和以色列便在敘利亞迸出火花。以色列指責伊朗火箭彈“雨點式”襲擊戈蘭高地的軍事哨所,並用空襲敘境內數十處伊朗的軍事目標作為“洪水式”報復。

美國《大西洋月刊》稱,本輪互毆是以色列近些年來對敘利亞發動的最大規模軍事行動,也是伊朗對以色列目標極為罕見的打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發問:這到底是戰爭的序幕,還是未來僵局的一個信號?

為何起衝突

“這次相互襲擊,不是一次性的突然行動,也不是頭腦發熱的衝動之舉,是以色列和伊朗在中東地區結構性衝突的一部分,”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中東政策中心主任南塔·薩斯表示。

美國研究和顧問組織保衛民主基金會分析員阿米爾·圖馬南說,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相互敵視由來已久。根本原因在於,自1979年伊朗宗教強硬派上臺以來,伊朗與以色列的意識形態和發展戰略對立。1979年前,伊朗和以色列還是盟友,伊朗人對巴以衝突沒有實質性的利害關係。1979年後,伊朗將以色列視為穆斯林土地的非法佔領者;以色列則視伊朗為生存威脅,對其在中東擴大影響力保持高度戒備。

“多年來,兩國之間的對立更多停留在口頭上”,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李偉建指出,以色列不斷將伊朗塑造為威脅,一部分原因在於轉移視線,降低外界對巴以問題的關注。

多年來,以色列也在努力阻止伊朗向黎巴嫩真主黨提供尖端武器。但是,“敘利亞戰事的發展讓以色列感受到,來自伊朗革命衛隊和黎巴嫩真主黨這兩支敵對力量的安全威脅正日益迫近,”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劉中民指出。

CNN稱,伊朗以及俄羅斯的空中力量對敘利亞總統巴沙爾給予大力支持,確保其絕處逢生。而現在,德黑蘭尋求兌現這一戰略利益——敘利亞戰爭向德黑蘭提供了一個機會,使其有可能在敘北部邊界額外開闢一條類似黎巴嫩南部的對抗以色列的前線。最近幾個月,伊朗在敘利亞建立各種軍事設施:武器庫、兵營、防空設施等。《紐約時報》稱,與此同時,伊朗希望將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的什葉派力量擰在一起,建立一條應對另一場大規模戰爭的統一戰線。

“這顯然是以色列不能容忍的,”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中東政策中心主任南塔·薩斯說,在這場比賽中,以色列沒有參賽馬匹,沒有對巴沙爾的愛,但它擔心可能會發生的混亂。隨著巴沙爾政府的勝利,伊朗的主要戰利品就是在敘利亞的長期軍事存在,這將鞏固其在敘利亞的地位,及其與黎巴嫩的聯繫。因此,以色列有強烈動機在伊朗進一步擴大勢力前阻止事態發展。”美國華盛頓研究所近東政策學者安德魯·塔博樂說,“以色列不希望在敘利亞境內有另一個真主黨,它不想要另一個黎巴嫩。”

以色列自稱在敘利亞有一組“紅線”,其中包括阻止伊朗建立軍事基地。劉中民指出,因此,隨著伊朗在敘利亞日益擴大軍事存在時,以色列對敘利亞境內伊朗目標的打擊力度漸進式增強。“以色列人認為,他們可以進行外科手術式打擊,而不製造更大範圍的衝突,”塔博樂說,“他們認為,巴沙爾有動機不做回應。”

特朗普因素

去年8月,即將離任的以色列空軍司令埃斯赫爾表示,自2012年以來,以色列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朗武器運送車隊發動近100次空襲。最近一輪緊張從今年4月開始,以色列襲擊了敘利亞T—4空軍基地附近的伊朗無人機設施,導致幾名伊朗人喪生。自那以後,零星事件時有發生。

“當時以色列精英圈很緊張,”李偉建指出,擔心伊朗會實施猛烈報復。然而,伊朗並沒有這樣做。“在伊核協議的靴子落下前,伊朗對以色列的挑動始終隱忍不發,因為它不想給美國製造新的藉口。”

“伊朗當時面臨一種戰略不確定,不願冒反擊的風險,”中東政治安全諮詢公司“勒貝克國際”高級分析師邁克爾·霍洛維茨表示,如今,美國退出協議,伊朗也順勢解除了“手銬”。BBC稱,特朗普退出伊核協議,將不可避免地被德黑蘭視為一種信號,表明美國的新政策是基於遏制,甚至可能是政權更迭,而不是對話。在此情況下,德黑蘭將把以色列的行動視為美國意圖的一個附加指標。

“伊朗的打擊行動有種表明姿態的意味,”李偉建指出,它眼下仍寄希望維持這份協議,因為其他五國均持支持態度。它想發出信號,如果伊核協議全面崩潰,伊以矛盾將迅速上升。

“美國的退出行動也對以色列產生影響,”劉中民認為,以色列是撕毀協議的積極推動者,美國遂其心願,可能也會要求以色列採取配合行動。“以色列此前一直在尋找機會,以期升級軍事行動,真正打壓伊朗在敘軍事存在,”霍洛維茨表示,它採取雙重策略,一方面,儘可能拖延伊朗在敘利亞積聚勢力,並確保它將為此付出高昂成本;另一方面,試圖通過外交努力,讓俄羅斯和美國約束伊朗的擴張行動。”

戰爭要來了?

《紐約時報》稱,在敘利亞內戰的掩護下,以色列和伊朗的“影子戰爭”持續多年。如今,這場廝殺已經公開化。“這不是一場代理人戰爭,這是一場直接戰爭,因此特別危險,”美國前駐以色列大使馬丁·因迪克說,“以色列和伊朗的冷戰已持續20年,現在,局勢升級的風險比以前大得多。”

國內專家則認為,局勢尚未發展為“直接戰爭”,雙方的行動仍較為剋制,都對襲擊目標經過一番謹慎選擇——伊朗不承認戈蘭高地是以色列領土,以色列也只打擊敘利亞境內目標,而不是伊朗本土。因此,衝突仍是一場低烈度、發生在第三國的,不是直接戰爭。“雙方都沒有意願、沒有準備將衝突升級為戰爭,”李偉建說,以色列軍事實力可能佔優,但並沒有必勝把握,最終無非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伊朗眼下最大的關注點仍是伊核協議,它覺得協議仍然“有戲”,因此不想把事情鬧大。

展望未來,BBC認為,這是一幅陰鬱的畫面:空中打擊、還擊和反打擊的模式可能延續下去——在敘利亞內戰中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之後,伊朗不太可能放棄在敘利亞的目標,他們甚至可能試圖在某個時候將黎巴嫩真主黨帶入戰爭。與此同時,以色列當然不會放棄阻止伊朗的擴張,保持敘利亞的衝突符合以色列的利益。

有評論稱,這種緊張關係是“一輛有加速器、但沒有剎車的汽車”。最糟糕的情況是,衝突蔓延到黎巴嫩,真主黨決定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以色列繼續對敘利亞發動襲擊作為回應。

劉中民認為,衝突可能會繼續維持在有限軍事烈度,但升級為常規局部戰爭的可能性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