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儀式感的家營造起來並不難 而且一樣能夠舒適地生活

有儀式感的家營造起來並不難 而且一樣能夠舒適地生活

從來,家都是一個舒適、放鬆的代名詞,更多的小夥伴會希望家是一個充滿了溫馨氛圍的地方。不過,家也是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和居心地,另外一些小夥伴也會想要充滿了儀式感的家,把每一天都過得像電影一樣精彩。

家雖然是一個隨心所欲的地方,不過隨心所欲也不代表“放縱”。而儀式感,就是一種保持了微微克制的理性,這種“禁慾”反而也散發著致命的誘惑氣息呢。

尤其對於獨居的小夥伴而言,適當的儀式感也是“慎獨”的一種方式,能夠更好地有效利用時間,而不僅僅是懶洋洋地窩在沙發上看了一整天的電視,卻什麼事情都沒做。

剋制一點,但方便一點

所謂的儀式感,我的理解就是帶有一些剋制,而不是由著性子想幹嘛就幹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回到家裡大衣一脫就往沙發甩,特別爽;

但是剋制一點,把大衣掛起來,那就是有一種“回到家的儀式感”了。

其實,我們平日一直說的收納,就是一種儀式感的體現。媽媽從小教育我們,東西用完了一定要放回原處,雖然沒有提到儀式感,而是從拿取方便的角度出發,但其實是一個道理。

有儀式感的家營造起來並不難 而且一樣能夠舒適地生活

不過,這個“儀式感”要是總需要刻意去維持,每天重複無數遍,就變成了負擔,反而有悖了居住要舒適這個原則。所以,儀式感應該建立在使用便利上。

例如像大衣,每天回家要是還得拿回臥室掛起來就很麻煩,真還不如直接扔沙發上。但要是進門玄關處就有掛鉤能把大衣掛起來,進出門就都非常方便。吃了飯不想洗碗,就買個洗碗機;不想擦洗油膩膩的灶臺,就備著廚房溼巾和廚房紙,每次做飯順手一擦,廚房永遠清爽宜人,自然有下廚的慾望。

做好了收納和日常清潔,儀式感自然就出來了;這樣的儀式感使用方便,完全不會產生額外的麻煩。

注重舒適感

看的意義大於坐,更多隻能臨時待客的傢俱

有儀式感的家營造起來並不難 而且一樣能夠舒適地生活

儀式感再重要,也沒有舒適感重要。

儀式感注重過了頭,就有可能會影響到居住的體驗,這是我們非常不希望看到的情況。

很多爸媽輩的家裡都擺放上了紅木明清傢俱,端端正正,甚至擺成傳統議事堂的樣式,正對著兩排太師椅和茶几。

值錢是值錢了,端莊正式儀式感也有了,可是紅木萬兩也不及軟墊一張,沒事誰也不愛去坐。

儀式感說白了,就是為了在漫漫人生路中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有時,生活也需要這種態度去認真的對待,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和樂趣呢?

正如

千禮情感珠寶定製

所傳遞“儀式感”的文化

讓我們每一個平淡重複的日子

都變得有溫度、喜悅與幸福

用心生活

每一刻都是彌足珍貴的點滴儀式

走心用心細心專業

詮釋每一段情感過程的點點滴滴

賦予每個珠寶不一樣的紀念意義

如果對文章還有什麼疑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