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水深流”展現成長的意義|專訪《西小河的夏天》導演周全

“靜水深流”展現成長的意義|專訪《西小河的夏天》導演周全

他是美國電影學院藝術創作碩士、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媒體傳播學士,曾入選柏林國際電影節天才訓練營、臺北金馬電影學院,其短片作品曾入圍逾30個知名國際影展。在第22屆釜山電影節,他的首部長片電影《西小河的夏天》拿下“新浪潮”競賽單元的 “KNN觀眾獎”,收穫好評無數。

他是85後導演周全,他非常有潛力,也非常有想法。在周全看來,“電影創作不僅是主創、創作團隊間彼此的溝通,也是導演與觀眾之間的溝通,創作者要通過電影與觀眾產生共鳴。”

“靜水深流”展現成長的意義|專訪《西小河的夏天》導演周全

博爾塔娜

首先恭喜由你指導的《西小河的夏天》即將上映,預祝影片票房大賣。《西小河的夏天》作為你電影創作的首個長篇作品,能與大家分享一下創作初衷嗎?

周全

我覺得我自己,我的很多朋友,我們這一代獨生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著一種孤獨的感受。這種感受是我開始創作《西小河的夏天》的一個源頭。對於我來說,因為在國外唸書也是一個人的狀態,對於這種感受會特別強烈。這種強烈的感覺一直在增長,所以我就特別希望能夠去為這種感受去拍一個故事。那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我通過自己的梳理,如果要拍這樣的一個作品,肯定要尋找到適合展現這種情感投射的環境。因為我自己生長在90年代,也生長在那樣的地域環境中,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創作還蠻自然的。

博爾塔娜

你出生於紹興,電影《西小河的夏天》中展現了很多“老紹興”的景象,在電影創作過程中,你有哪些關於“故鄉”的感受?

周全

雖然在《西小河的夏天》影片中呈現了很多地域文化,但其實對我來說,人物情感和生活感受是整個影片創作的核心,地域文化只是影片呈現的元素。90年代和紹興的地域環境非常適合影片呈現,因為要呈現這種人物情感,所以必須要充分展現這些元素,通過這些現實的元素,去支撐或輔助電影故事,去進行情感訴說和表達。所以說地域文化元素是輔助影片故事和人物情感的,《西小河的夏天》拍攝的是一個夏天的故事,因為在夏天拍攝影片視覺上是很舒服的。但是我並不是想拍一部風光片,我在電影裡面做的選擇都是為了進行情感表達。

博爾塔娜

《西小河的夏天》由兒童的視角出發,講述“臺門”內的兩戶人家的生活,你怎樣看待“童年與成長”的話題?

周全

《西小河的夏天》主要是從兒童的視角出發,講述兩戶人家的故事,其實成長不僅是屬於兒童的。在影片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爺爺對家庭觀念的轉變,包括老師、媽媽他們各自都有轉變。這些情感活動,其實都是他們的成長。只不過對於成年人來說,成長的意義並不是我們傳統理解的兒童成長。通過《西小河的夏天》的故事,通過影片中的男性、女性,不同時代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成長。對於拓寬成長的意義,我覺得是我在這部影片中希望去探索,也希望去努力實現的。

博爾塔娜

《西小河的夏天》中有熱愛足球的男孩、中年陷入初戀的老師和揹負沉重過去的老人,對於影片角色的設定,你在創作中是怎樣考慮的?

周全

角色設定上我覺得是基於現實,因為我自己也生長在影片角色的那個環境,在90年代一個很典型的江南群居的生活方式。在同一個生活環境裡面,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人。那我是基於現實,基於我對於家庭的理解,我對於生活中鄰居的理解,我對於學校同學們的理解,然後也基於紹興的地域環境。

在90年代的時空背景下,我覺得就是這些人物,包括學校的教務主任,包括從紡織廠退休的工人,這些都是基於現實的考慮去做的角色設定。我認為對於影片角色的設定,是讓角色能夠有機的讓故事發展下去。比如越劇就是當地的文化元素,紡織業是當時的支柱產業,這些都是基於現實層面考慮去建立人物,每個人物都要有根基,不只是情感的根基,還要有現實的,符合實際情況的根基。

博爾塔娜

影片主演榮梓杉是一位00後的小演員,你是怎樣決定由他來飾演“曉陽”的呢?你如何評價他在影片中的角色演繹?

周全

其實當時我們差不多看了一千多份的小演員資料,面試了其中大概二百個。當我見到榮梓杉的那一刻,他的一雙清澈的眼睛非常觸動我,我覺得可能就是他。因為我希望影片中的角色就是非常寧靜清澈的人,觀眾是通過眼睛去看一個人的情感,而且榮梓杉也擁有一些拍攝經驗,所以他是最合適的。影片中的其他兒童角色,是從紹興當地學校裡面找的,應該有一個班的小演員。

我覺得榮梓杉演得很好,從他的那雙眼睛開始,整個表演非常自然。雖然他有一些表演的經驗,但是在表演的時候,他是很認真地投入到理解角色中,當然我有跟他聊很多。我會問他很多他自己經歷過的一些事情,比如說我們戲裡有一場分別的戲,然後其實拍攝當天我們也沒有跟他講戲本身的東西。我記得我問他說,“上一次跟爺爺奶奶分別的時候是怎麼樣的?”然後他就會講他經歷過的一些情緒,講講他自己就哭了。所以有很多時候我並不需要跟他講需要演什麼,我更多的工作可能是挖掘他經歷過的那些情感,幫他帶入到那個情緒裡。因為他經歷過那些真實的情感,就會很自然的表現出來。

“靜水深流”展現成長的意義|專訪《西小河的夏天》導演周全

博爾塔娜

電影《西小河的夏天》就好像“西小河”的河水,將那些童年回憶向觀眾娓娓道來。在影片的敘事節奏方面,你是如何把控的?

周全

《西小河的夏天》劇情上看似沒有特別大的戲劇衝突,但其實還是有很多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我們在寫劇本的時候,其實是按照三幕劇的戲劇方式創作劇本的。在故事的整體表達上,雖然沒有強烈的劇情衝突,但在情感上的衝突是無處不在的,我們是希望通過人物的情感變化,用“娓娓道來”的方式推進劇情。在整體節奏把控方面,我希望在《西小河的夏天》影片裡面呈現出一種非常真實的南方的生活,通過一種“靜水深流”的這種整體感覺去呈現這個故事。

博爾塔娜

在電影行業內,《西小河的夏天》獲得了許多稱讚與好評,並獲得了釜山國際電影節“觀眾獎”,你認為影片為何會獲得觀眾的認可和共鳴?

周全

我認為還是最基本、真實地表現生活,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下,影片中的人物角色進行最真切的情感反應和表達。這種表達不僅僅是語言上的表達,因為在釜山電影節的韓國觀眾他們是需要看字幕的。其實就是影片呈現出來的人物非常本真的樣貌,促使觀眾去理解這個故事,體會到影片中的情感。當影片將這些情感非常真實地傳達給他們的時候,無論是任何民族,任何國家的觀眾都是能夠感同身受的。特別是對於亞洲觀眾來說,他們對於亞洲文化更加的熟悉,更加願意投入自己的情感。

博爾塔娜

你是85後的青年導演,但《西小河的夏天》吸引了監製張家振、廖慶松等許多資深電影人的加盟,他們對電影創作提供了哪些建議?

周全

是的,這些前輩在整個影片的創作、製作過程當中,從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很多專業的建議。舉一個例子的話,我們的英文片名“End of Summer”是監製張家振起的,很現實,也很貼主題。電影結尾正是夏天結束的那一刻,“End of Summer”它是一個對於季節上的表述或者暗示,對於電影裡的人物來說,那個暑假是“顧曉陽”成長的路上一段難忘的經歷,這種經歷隨著夏天的結束而結束了。但也是一種新生,他對友情、親情和夢想的感悟讓他成長了許多。所以“End of Summer”非常契合整部電影的氣質,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建議。

“靜水深流”展現成長的意義|專訪《西小河的夏天》導演周全

博爾塔娜

你在海外求學多年,擁有美國電影學院(AFI)的專業學習背景,你認為我國電影創作與國外電影創作有哪些不同?

周全

我覺得創作方面沒什麼區別,電影創作還是要回到創作者心裡最真實的創作衝動,想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或者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全世界不同語言環境的創作者,在創作中需要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以我在國外學習的經驗來說,我覺得國外更多是在教授一種對待電影創作的態度、理念以及方法。至於說要拍什麼,或者說用什麼樣的方式拍,我認為這是每個創作者要自己去面臨和解決的問題。所以對我來說,在國外學到的是理念和態度,以及電影創作中比較科學、人性的製作方式。但是在電影創作上,我覺得最終還是需要創作者去面對。

博爾塔娜

隨著影視行業的快速發展,電影創作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資本衝擊,作為一名創作者,你認為要怎樣專注於創作本身,通過影片講好一個故事?

周全

以我自己來說,我認為電影創作的目的不只是純粹的個人表達,當然個人表達也很重要,但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與觀眾進行溝通和交流。因為畢竟影片最後是要面對觀眾,所以我覺得跟觀眾的溝通交流是第一位,個人表達是第二位的。面對資本,可能資本會需要你做一些資本需要的事情,但我認為在電影創作中是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因為電影本身也是與需要觀眾溝通交流的。從某種層面來說,不管是資本還是產業鏈上不同環節的公司,通過跟他們的合作,每一個過程都是讓創作者更加了解觀眾的過程。電影創作就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儘可能的找到更多的觀眾,與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博爾塔娜

你的首部長篇電影《西小河的夏天》上映在即,未來你還有怎樣的創作規劃?是否有特別想要嘗試的題材?

周全

很多題材和類型都是我想嘗試的,因為我沒有給自己太多限定。打個比方說,《西小河的夏天》講述20年前的時空環境的一部家庭題材影片,那以後我也可能會拍攝一部講述未來時空環境的科幻片。我可能更注重的是人的變化,人的情感變化,人在社會當中的一種狀態的變化,這些使我更加有興趣。至於是懷舊風格的家庭題材,還是說商業感更強的科幻題材,都是我想要去做的一種探索和嘗試。

周全認為,“對於成年人來說,成長的意義並不是我們傳統理解的兒童成長。通過《西小河的夏天》的故事,通過影片中的男性、女性,不同時代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成長,拓寬成長的意義,是我在這部影片中希望去探索,也希望去努力實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