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发布!甲小姐对话云知声黄伟|甲子光年

芯片发布!甲小姐对话云知声黄伟|甲子光年

采访、撰文:甲小姐 助理:小北

本篇系「甲小姐对话」No.5

创办近六年,云知声走过了一条漫长的甬道。“云+端+芯”,这个14年初便写下的、很多人一开始“不认不信”的战略,今天画下一道闭环。

刚刚,云知声发布了第一代UniOne物联网AI芯片“雨燕”及其解决方案这一发布,距其宣布完成1亿美金C轮融资仅过去5天。市场声量中沉寂了两年的云知声,开始了马拉松后半程的加速度。

语音出发的AI战场,一开始就带着“入口”、“生态”、“平台”的火药味。巨头逐鹿,云知声的锚点在哪?

过去几年,一边在家居、车载、医疗、教育等to B行业深耕下沉,一边坚持着艰苦的造芯路。to B难,造芯更难,在云知声创始人、CEO黄伟口中,他经历过12次以“止损”为理由放弃的机会。但他说,如果云知声不做芯片,必死

“公司做了六年,我被骂傻瓜骂了五年半。别人看不懂的时候就会骂你。但我们坚持下来了,因为骨子里我相信这件事。”黄伟告诉「甲子光年」,“当你看到行业终局的时候,你的路已然不多了。”

今天,甲小姐对话云知声创始人、CEO黄伟,从造芯路开始,谈战略与边界,路径与坚持,追问黄伟眼中,即将爆发的IoT时代真面孔。

芯片发布!甲小姐对话云知声黄伟|甲子光年

黄伟在云知声芯片发布会现场


造芯路:

“我们不是PPT造芯,不是自嗨,我们的芯片是有客户的,平均每年至少几百万出货量”

甲小姐:这款芯片的研制过程顺利吗?

黄伟:其实我们订好5月16号发布芯片时,还没拿到样片。要想按时发布,最迟4月中旬要拿到样片,而且要确保它没问题。但芯片研发链条长,你不出问题不代表下家不出问题。结果4月中旬,合作方的板子出了问题,很痛苦,我甚至准备了Plan B,多订了个30号的酒店,随时准备着将发布时间推迟到30号,好在问题解决了。

甲小姐:问题全部解决是哪天?

黄伟:4月25日。

甲小姐:感觉你现在整个人神采奕奕。

黄伟:我替我们团队高兴。

甲小姐:我记得你第一次提出“云端芯”一体化是14年。

黄伟:是,那时候别人都以为我们吹牛,甚至投资方也以为我只是想想,不见得认为我们能干成。其实我们14年提出这个战略,15年芯片团队就ready了。

甲小姐:15年团队到位,这之后花了三年才做出来?

黄伟:对,一直在憋。中间有很多否定、质疑,有人整天黑我们,但我们学会了忍耐,埋头做自己的事,最后还是市场说话。

甲小姐:最近同行们来看你的芯片了吗?

黄伟:很多人来看,有些同行其实是被我们革命的人。一个板子原来成本12美金以上,现在从信号到回声消除到识别,我们把它们集中到一个芯片上,成本只要2美金多一点。

甲小姐:14年你明确要造芯,后续节奏如何?

黄伟:15年8月芯片负责人到位,陆续把团队建起来,真正启动是16年中。

甲小姐:前期准备工作为什么花了这么久?

黄伟:我们没有盲目地上来就做,因为做芯片“定位”很重要

甲小姐:今天当人们说“AI芯片”,概念是模糊的,每个人理解的可能是不同的物种。

黄伟: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花了半年去思考这个芯片的定位。我们做了很多调研,做芯片之前我们已经做了IVM(通用语音控制模组),是国内第一个把模组出货的。我们一开始用别人的芯片来了解行业,过程中我们对客户需求、供应标准也了解了,所以后面才能够一次性流片成功。Think big, move small,是这么一步一步过来的。

甲小姐:这个定位是什么?

黄伟:一个面向IoT场景的通用芯片。这里有两个定语,一是“面向IoT”,一是“通用”。 “通用”是指UniOne的设计并不仅仅是语音,是从语音到图像到信号处理,有很强的横向拓展性,里面还有些架构设计是专门针对深度学习的加速;“面向IoT”是指它又和高通、Intel的不一样,他们做通用的处理器,我们做的是设备上的边缘计算。

甲小姐:造这款芯片,你们投入了多少钱?

黄伟大几千万。

甲小姐:几千万就能做出来芯片?

黄伟:前提是我们有积累。12到16年我们有四年技术积累,很多算法和模块都验证过了,验证了才敢做芯片。做芯片有巨大的时间成本,大公司不能犯错,小公司更不能。像我们这种小公司,三年努力的方向错了,你还有机会吗?

甲小姐:整个造芯过程都是你们自己做的吗?

黄伟:后端验证是跟外面合作,其他全部是自己做的。

甲小姐:你的几步棋,12年6月公司成立,9月发布公有云平台,12月上线深度学习,13年从云端往硬件走,14年3月提出“云端芯”……似乎每一步都比大部队平均早2年?

黄伟:我们不蹭热点,但我们命比较好,每次都能赶上(笑)。昨天还有人跟我说过去两年感觉你们没发什么声音,就知道你们在憋大招。

甲小姐:你的这次“大招”,除了把芯片造出来,还有什么?

黄伟:你看我们跟京东、吉利系的亿咖通签约,我们的芯片会被他们使用。我们不是PPT造芯,不是自嗨,我们的芯片是有客户的,平均每年至少几百万的出货量。

甲小姐:这款芯片多久后会量产?

黄伟:现在已经小批量流片成功了,后面要根据客户去订封装,封装的时候就正式量产。Q3、Q4的时候我们开始导入第一批客户。

甲小姐:“雨燕”是你的第一步。未来发布不同系列的芯片,会成为云知声的标准节奏?

黄伟:是的。

甲小姐:这款芯片会改变你们在行业中的地位吗?

黄伟只能说改变别人对我们的认识。我们几年前就要做,今天做出来了,说明我们不是吹牛。今天大家都认同“云端芯”了,但15、16年,人们要么就不认,要么就不信,他们不认为未来一定是云端一体化,就算别人认,也不信云知声能做出来,所以过去我们面临很多质疑。后来华为出来讲人工智能,叫“芯端云”,一字不差。我想我终于不用每天说了,华为替我讲了。

芯片发布!甲小姐对话云知声黄伟|甲子光年

云知声联合创始人、芯片负责人李霄寒介绍“雨燕”芯片及其解决方案

边界:

“我们不做芯片的话,必死”

甲小姐:人们最开始“不认不信”,那是什么支撑着你认为“云端芯”是一个正确战略?

黄伟:两方面。一方面是行业背景。坦率说,这波AI创业公司里真有行业背景的人不多,我算其中之一。曾经很长时间AI是冷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AI只存在于象牙塔里,但我04年一毕业就在摩托罗拉做语音交互,那段经历使得我对AI和行业的结合有直观的认识;

甲小姐你看到了什么?

黄伟:12、13年移动APP大行其道,但我们看到

APP上的语音调用量是很低的,但在场景端,比如车载设备上的调用量非常高。所以我判断,AI不能只在云上,一定要跟端结合。你怎么去结合?要通过芯片来实现未来的低功耗设备。所以我们13年底想定了“云+端+芯”一体化这个战略,14年正式对外提。

甲小姐:你还没芯片就提了这个战略,别人什么态度?

黄伟:那叫think too big。14年最后一次董事会上,我说要做芯片,一半股东反对。因为芯片是重资产,但人们都讲快速迭代、轻装上阵、越轻越好。但我还是坚持,你可以发表意见,但做还是听我的。

甲小姐:你坚持这个决定,即便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并不能给你带来资本的认可和PE倍数的增加?

黄伟:不能带来收入,不能带来估值的增长,甚至很多人看不懂、觉得你不专注。

那时很多投资人说“你为什么不做APP?做APP我就投你”,“老黄你不要做云端芯,你就专注做语音识别,把它做到No.1”,我没听。

甲小姐:为什么不专注于一点?

黄伟:如果我专注,我就得死。今天如果云知声只有一项绝活,语音识别,99.5%,有什么用?我们不做芯片的话,必死。我12年的BP里,就把语音公司分成三类。第一类是BAT,那时BAT还没做,但我认为他们一定会做,第二类是讯飞,第三类是我们。BAT的优势在线上,如果我不向下、不往场景里走、不去构建“云端芯”一体化,我拼算法、数据,是不可能赢BAT的。

你看雷军10年做小米,就回避了BAT的赛道。12年云知声要还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东西早就死了,我们要做新时代的东西,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从12年到现在,我们只有战略微调或者节奏把控,基本方向和六年前是一模一样的。

甲小姐:一开始就从战略生态上去架构,这很像大公司才会考虑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在未来的行业分布中,很可能就是大公司干生态布局的事,小公司就是乖乖扮演某个核心零部件或者环节服务商?

黄伟:2010年以前BAT市值都只是几十亿美金而已,今天几千亿美金,为什么?你可以说是收割了韭菜,但前提是韭菜地大了。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前者的生态远远没有后者大。但IoT的生态一定远远大于移动互联网。

所以如果用过去的眼光,你会觉得我做的比较多,但是放在未来看,我做的可能还不够。我的“云端芯”并不是全领域全开放地运行,我也是做场景的,所以在IoT时代,我依然能跟BAT互补。

甲小姐: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一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司,也许一个APP就可以安身立命了,但一个IoT时代的公司,至少得在某个细分场景打通云端芯,否则没戏?

甲小姐:去年你说云知声收入可以到9位数,实现了吗?

黄伟:实现了,今年还能长三倍。过去四个月,我的收入环比增长300%以上。而且在C轮公司里,我们人数应该是最少的,去年240人,今年刚到300人。

甲小姐:这几年人们都在思考移动之后新的商业生态系统究竟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横向是基础设施,纵向是行业公司,云知声是什么?

黄伟:我们有了一个小生态。我们的“纵”,在医疗、家居、车载这些场景都扎得很深,这几个行业都能成为很大的市场;我们的“横”,就是保证“云端芯”一体化和在不同领域的兼容性——我的产品就一个“云端芯”,没有专门的医疗云、教育云,我就一个云,统一的架构,云上既有技术能力,也有服务能力;芯也是统一的,我们在智能家居、机器人、智能音箱,甚至车载上的都是“雨燕”这同一个芯。我们前面克服了很多困难,但后面的拓展会变得非常灵活。

甲小姐:你没有给自己设边界。

黄伟:没有。

甲小姐:你在用“云端芯”修主干道,今天修了3条路,明天可能变成10条,以后变成30条?

黄伟:有这种可能性。当然我不会上来就说我要做中国版的Alexa,很多事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前阵子有篇文章说突然发现亚马逊有一个449人的团队在做芯片,我说太正常了,证明我们的路是对的。

甲小姐:你真是革命乐观主义。

黄伟:如果你做的事别人根本不care,说明方向有问题。如果你跟巨头看的方向基本一样,你能够更早启动,才可能做得更大。我不知道亚马逊什么时候开始做芯片的,但至少我们做出来了,他们的还没出来,对吧?

你可以看明白亚马逊Alexa在干什么。做Echo音箱,其实是个参考设计,然后他再把里面的一些东西开放出来给你用;我们先做了IVM,你可以把它看成把Echo的壳扒掉,喇叭拆掉,里面最核心的东西。我把IVM给格力、美的,使空调成为声控的,这不就是参考设计吗?我们的打法跟Alexa是非常像的。所以现在亚马逊也在做芯片,这个套路是对的。

芯片发布!甲小姐对话云知声黄伟|甲子光年

黄伟:AI创业九死一生

终局:

“当你看到行业终局的时候,你的路已然不多了”

甲小姐:跟Alexa相比,你们to B的属性更强。

黄伟:to C的产品,小公司很难做成。小米很多产品卖得多,是因为小米的渠道和品牌。

甲小姐: 小米要自研芯片,会对你有冲击吗?

黄伟:肯定有影响,但我们不care,因为市场足够大。

甲小姐:IoT最终市场分布是集中的还是分散的?

黄伟:分散的。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没有诞生新巨头,即使有些不错的公司,也都是“干儿子”,为什么?是因为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本质是没变的,只是改变上网形态。

但IoT时代不一样,场景更多元,设备更多样,甚至可能没有固定的操作系统。

今天回过头来看,阿里的战略规划超级牛,阿里云OS,是他们很早就意识到,OS未来是云端的,云端的OS和过去的OS是不一样的。过去windows也好,安卓也好,操作系统是管理设备、管理内存的,操作系统独占设备,你的手机不会同时装几个操作系统,很容易形成马太效应,所以谷歌把安卓干了,苹果把IOS干了,别人没机会了。但IoT时代有灯泡、冰箱、空调、音箱等各种形态,有的带屏幕,有的没屏幕,在这种情况下,OS就变成“管理服务”的,不再是“管理设备”的,端上你可以用安卓,也可以用其他。

甲小姐:IoT时代的OS,并不是我们经验中的控制性很强的OS。

黄伟:不一样,以前OS是工具属性,现在是服务属性。现在市面上很多音箱用的OS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安卓,启动很慢要20秒,有的用Linux,大概只要3到5秒启动,但在云端服务体系,你不会觉得有什么区别。

甲小姐:云和云会成为什么关系?

黄伟:去年国外有个新闻,微软小娜Cortana和亚马逊Alexa对接了——未来的系统不会一家独大。既然是服务系统,就没有任何一个巨头能够cover所有用户的服务请求无论阿里和腾讯,任何一家都不可能同时给你提供所有服务,未来BAT一定会打通。那如果我做的足够垂直,我有很多用户,我也会成为里面的一朵小云,我有机会去跟BAT对接。

甲小姐:不同OS之间对接的难度很大吗?

甲小姐:巨头们永远在开放和封闭中摆动。

黄伟:即便没有我们这种创业公司,BATJ这些公司以后一定会互联互通。3Q大战之前,你觉得中国互联网公司有开放平台这么一说吗?但今天腾讯阿里厉害,就是因为开放了。

甲小姐:它们目前只对自己生态里的小玩家开放,它们两个彼此之间还完全不想开放。

甲小姐:那谁是你的竞争对手,谁是合作伙伴?

甲小姐:如果碰撞发生,你的核心战场就是你的行业纵深?

黄伟:IoT时代很难形成明显的寡头效应。移动互联网还是在BAT的能力范围之内,没有逃出魔爪,但IoT和人工智能超出了他们的边界。

甲小姐:相比移动时代,IoT时代的融合复杂度会不会幂级上升?假设一百个操作系统,每个系统上面有1万种终端,每个终端上还有不同的操作,最终真的能够大融合、畅通无阻吗?

黄伟:未来OS放在云端,本地只做边缘计算,端的容量是很小的,更何况做芯片已经到最底层了,改无可改了。芯不会大一统,一定会有若干个场景的不同芯片,比方说手表上用的芯片和车里的肯定不一样的。但是在云知声的体系当中,我们有同一个芯片研发体系,会衍生出若干个不同系列。

甲小姐:未来究竟有多少东西应该是智能的?

黄伟:Everything。现在很多人在争论到底是分控智能还是中控智能,我觉得都是阶段性的。未来设备之间是可以通信的。未来难道一定要通过小米音箱才能控制所有设备吗?不能通过别的设备来控制小米音箱吗?后面一定是联系在一起的。现在的很多智能产品,即使将来会被颠覆替换掉,但我依然认为非常有价值,因为它们培养了用户的使用习惯,让我们可以不断地构建我们的服务。

甲小姐:新的浪潮中,你所服务的那些传统制造业品牌,他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黄伟:格力美的是生产制造型企业,小米、京东、阿里不光有下面的品牌,还有上面的服务,他们在从上往下走,传统品牌会面临他们的降维打击,所以我们跟格力美的合作,其实是在给他们赋能。

甲小姐:

你站在这些传统品牌身边,是否是认为,智能时代的终端产品依然应该由专业的制造商来做?

黄伟:小米不可能做出所有产品,苹果也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格力美的依然会存在,只是他们在曾经的优势产业链上会受到冲击,他们一定会努力去生存,去开拓新的场景。所以我们帮助他们,成就他们的过程就是成就我们自己。

甲小姐:你们会去考虑中长尾品牌吗?

黄伟:会。家电行业品牌很集中,因为考验的是供应链管理,小企业是不可能生存的,但在别的行业,比如机器人,客户是分散的,他们可以套上我们的模具快速出货。

甲小姐:你们投资吗?

黄伟:会,比如车载方面我们投了同行者,15年到现在我们帮他们激活了将近1600万台车上的语言交互。

甲小姐:从路径和前景看,语音和视觉像吗?

黄伟:外界可能觉得图像难,语音简单,其实是错觉,你看世界上的巨头,Facebook、Google不做人脸识别,他们做语音。国内为什么这么多人做计算机视觉?我觉得是国情特殊,国内的安防经费太多了,要花掉。

甲小姐:在你看来,语音市场远超于视觉市场?

黄伟:AI是荒漠,过去没有被成功的商业开拓过,其实到今天为止,大家也并不知道AI商业化能带来哪些巨大的成功。只不过现在恰好荒漠中有一个小水洼,大家都围上去抢,但是更远的地方还有片大海。我们要往大海走。

甲小姐:你觉得中国AI行业有资格走向那片大海的有多少家?

黄伟:

十家以内。

甲小姐这十家里,最终视觉和语音的头部公司会相逢在同一战场?

黄伟:像长跑一样,起跑的时候你一个道,我一个道,跑到后来大家都并道。我硕士论文是做图像的,博士是做语音的,语音和图像的理论基础是一样的。

甲小姐:你认为你已经看到了IoT时代的最终格局?

黄伟: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CEO,一定把很多时间花在深度思考上,你一定要具备看到行业终局的能力。

甲小姐:你去判断一个格局是不是终局的时候,你的标准就是用户?

黄伟:

是的。用户的需要,就是我所有的服务能够无缝的、没有摩擦、没有隔阂的全部实现。巨头们别管你是谁,最终全部都得大融合——就是阿里和腾讯放到IoT时代,也得遵循这个法则。其实,当你看到行业终局的时候,你的路已然不多了。

甲小姐:如果你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其实你就没有多少自由的路径。

黄伟:对。你有很多选择,是因为你不知道往哪去,一旦你知道自己往什么地方去,选择已经不多了。世界上最难走的路才是捷径。

坚持:

“我有12次机会以‘战略调整’、‘止损’为理由放弃,但我们坚持下来了,因为骨子里我相信这件事”

甲小姐:你去年告诉我,“云端芯”战略发布之后的两年,你们在to B这条路上很煎熬,你形容那是“凌晨两三点钟”的黑暗期,“看不到希望,天是黑的,你没有手表,不知道黑暗还有多久”。

黄伟:在你没量产的时候,真的是被客户摁在地板上搓的感觉。你做to C,是以什么时候能够发货为业务标准,但你做to B,就是你什么时候达标什么时候发货。

甲小姐:作为一个技术供应商,你没有定价权也没有话语权。

黄伟:还有个挑战,你的前场员工代表公司服务客户,他也许扛不住了就走人了,你就要面对人才的流失。特别现在90后比较多,我们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甲小姐:柳暗花明的拐点是什么时候?

甲小姐:从0到1,爬过了甬道,终于出来了。

黄伟:是的,从1到10不难,从0到1才难。特别是在0的时候,不光外界质疑,团队自己也没有信心。

甲小姐:从0到1之后,你们的加速度如何?

黄伟:重的行业没那么快爆发,整个17年是在慢慢往上爬,但18年这个增速会快很多。我们最近看到的,在几乎所有产品线上,平均都迎来了三倍的增长。

甲小姐:你现在感觉“劲儿很顺”?

黄伟:我们能够切身地感受到,所有的坚持都是为了绽放。

甲小姐:你的坚持来自什么?

黄伟:相信。我如果不相信,早就放弃了。过去三年,每个季度都有复盘,味着什么?意味着我有12次机会以“战略调整”、“止损”为理由放弃。

我那天开玩笑说,公司做了六年,我被骂傻瓜骂了五年半。别人看不懂的时候就会骂你。但我们坚持下来了,因为骨子里我相信这件事。

甲小姐:我前阵子和讯飞胡郁聊,你们一些思路很像。

黄伟:讯飞一定也在做芯片,只是还没做出来而已。很多东西殊途同归。我骨子里对讯飞是很尊重的。客观讲,讯飞的技术指标在行业里是比BAT要好的。但在芯片上讯飞有包袱,他要做市值管理,对政府有承诺,我们非上市公司,没有包袱,就算一半董事会反对,我也能做。我觉得这是非上市公司的一个好处。

甲小姐:你打算近几年上市吗?

黄伟:上市并不是终点。我本人并没有那么渴望上市,但如果能达到上市的状态,是一个能力。上市对企业做了一些要求,你可以看做是约束,也可以看做是肯定。但是我是不是选择立刻上市,还取决于行业的情况和公司的现实情况。

甲小姐:你怎么看待AI行业在2018年的整体情况?

黄伟:16年是起点,17年是吹牛,18年是分水岭。

甲小姐:今年可能一些公司拿不到钱,加上今年正好又遇到钱荒。

黄伟:对。今年所有机构都会看demo,不光是看故事。16年大家说你拿个第一,我拿个第一,媒体都超兴奋,觉得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可今天你再说拿第一名,其实已经没有意义了。

甲小姐:分水岭意味着一些公司会徘徊在生死线上,有些公司会提前抵达安全区。你们到安全区了吗?

黄伟:至少从资金上来讲,我们到了,我们的资金量让我们活6、7年都没问题现在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发展。

越安全的公司越危险,有时候优秀是卓越的敌人。你不要以为自己到安全区了,安全区恰恰是你该大力发展的时候。所以我们今天不会保守。过去保守,是因为我的产品和商业模式需要去验证,当我一旦从0到1之后,我们就快速突破。

安全感:

“饥渴状态之下,你打造的军队才有战斗力”

甲小姐:怎么评价你的团队?

黄伟:我不太喜欢看光环。把我团队的技术水平拿去跟BAT任何一家PK,我们基本都能赢,但你要PK简历,我们未必能赢。人家都是看简历招人,我是看实际能力招人。我找有足够行业经验的人,他可能还没功成名就,但他有这个渴望。

甲小姐:顶级科学家也是需要的,否则你不知道边界在哪里,不知道技术爆炸什么时候会来。

黄伟:我们AI Lab差不多有60个人,里面大部分人是我选拔出来的,我的用人标准是实干。

甲小姐:云知声快6年了,现在总人数300人,你在扩大团队规模方面并不是很激进。

黄伟:我并不想去大规模扩张,我们坚持产品驱动,“云端芯”面对不同客户是一体化的,只需在前方加配商务人员。快速扩张会带来问题,如果你加了2倍的人,你未必能带来两三倍的产出,管理上也可能会造成脱节。在公司内部有人会说我比较“抠”,在资源投入上我是比较谨慎的。

甲小姐:为什么“抠”?

黄伟:第一,摸索期任何东西都是尝试,验证通过之前,我对投入是相对谨慎的,第二,其实在饥渴状态之下,你打造的军队才有战斗力就像共军为什么能赢国军一样。最害怕什么团队?最害怕拿着共军装备的国军。

创业公司要适当饥渴。

今天我们200多人就做了“云端芯”,这个事情放在大公司恐怕五六百人才能干。确实,团队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缺人,但回过头来再看,缺人你不是一样搞定了吗?压力之下,一个经理当总监用,员工当经理用,这对每个人是锻炼提高——当你公司真要扩张的时候,你已经储备了经验。

甲小姐:你怎么鼓舞你的团队?

黄伟:我并不认为“打鸡血”是有用的。创业本身就是个筛子,员工在筛我,我也在筛员工,筛选出那些真正和企业的愿景价值观一样的人,愿意往前走的人。

甲小姐:这一年,你的管理方式有什么变化?

黄伟:对文化认同更加重视了,这跟我在湖畔大学读书是有关系的。另外,我本人是军人家庭出身,地球上最高效的组织就是军队,因为他有纪律。商业也必须有共同的信仰,所以过去几年,我们专门提炼了企业价值观,每个月还通过一些评选不断灌输强化这种认同。另外在管理方式、制度方面,也在不断完善。

甲小姐:你的管理挑战是,你的战略版图相对复杂。

黄伟:上个月我给全员讲了公司六年的构图。一个老员工很兴奋,跑到我办公室说“老黄,我以前觉得你很水,今天听你讲之后,我觉得你说的确实都是我们在做的事,而且都已经做到了”。确实我们的构图比较复杂,过去很多时间我们内部沟通也不是很充分,不见得员工都能明白他自己做的事的意义,但当我把构图讲完以后,团队对公司的认同比以前要更高。

甲小姐:目标共享能提升大家的安全感。

黄伟: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是最大的安全感。我小时候计划经济时代,粮食局是好单位,我一个亲戚原来在邮电局上班,千方百计调到粮食局,去了两年下岗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个时代,安全感只有自己给。

爆发前夜:

“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一个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团队”

甲小姐如果把IoT的发展画一个曲线,现在发展到了什么节点?

黄伟:刚刚起步。联网率只是一部分,智能化也刚刚起步,用户使用习惯也是刚刚开始教育。IoT还处在爆发的前夜。

甲小姐:什么是真正的爆发?

黄伟:老百姓都感受到,才叫爆发。今天你跟普通老百姓还需要去说什么叫互联网吗?我一直非常感谢在摩托罗拉和盛大的工作经历,让我经历了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变革,那时候所有公司都在讲账号体系、开放平台,IoT时代也是一样。

甲小姐:如果说移动互联网决胜之关键是账号体系、开放平台,IoT时代决胜的关键词是?

黄伟:互联网完成人和人的连接,IoT完成人与物的连接。连接是第一步。今天我们的连接率是远远不够的。

甲小姐:人与物的连接,相比人与人的连接,摩擦力更大、更难。

黄伟:对我来说,更难的才更有吸引力。

甲小姐:发展近6年,如果现在让你说云知声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

黄伟一个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团队。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