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六城區名的由來是什麼?

旭傑54528

城區命名,要想在全國不重名,又符合地名命名原則,就要有特點,比如集花、草、林、水於一體,有詩情畫意、極具地方特色。所以,太原市新區命名儘量利用現有的非行政區域名稱,同時要考慮在本地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區片名、具有一定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的、指位性較強的、好找易記的、群眾普遍接受的地名。

“迎澤區”,因迎澤門而名。明洪武年間,擴建太原城,迎澤門(又稱大南門)為八大城門之一。太原解放後,在大南門外修建了迎澤大街、迎澤公園、迎澤賓館等。該區以“迎澤”作專名的地名很多,指位性、知名度高。據說,在推薦區名過程中,曾經有“雙塔”一名作為候選,因其他地方已率先使用該名作區名而放棄。

“杏花嶺區”,因明晉王府花園而得名。明洪武年間,這裡是晉王府的花園,多植杏樹,且地勢較高,故名“杏花嶺”。太原解放後,境內建有杏花嶺街,設有杏花嶺辦事處等。杏花嶺地名在該區歷史悠久,指位性明顯。太原有“花花正定府、錦繡太原城”美譽,有人建議用“錦繡”一名終因其指位性不強、特色不明顯而放棄。

“尖草坪區”,很久以前,該地區大量生長著一種野草,名叫“菅草”,因“菅”字生僻,俗傳為“尖草”,故名尖草坪。太原解放後,當地建有尖草坪街、尖草坪立交橋,設有尖草坪辦事處等。選名時分歧較大,原因是“尖草”不雅,起初“新城”“向陽”“柴村”曾入選,但這三個地名均沒有特色,同時專名中“城”“村”本身就是地名中的通名,使用後易產生歧義。另外考慮到待經濟發展後,將該區政府遷至“尖草坪”附近,故最終選擇“尖草坪”一名。

“萬柏林區”因柏樹林而名。太原解放前,當地居民在此大量種植柏樹,因數量眾多,故稱“萬柏林”。起名時也有人提出使用“千峰”的意見,因“千峰”系“石千峰”山名演變而來,容易造成該區在“山區”的錯覺而棄用。

“晉源區”因晉水而名。1947年,設晉源縣。作為新成立的區名是眾望所歸,一是歷史上“晉源”做過區名,知名度高,指位性強;二則該區政府建在“晉源鎮”附近,行政區劃名稱與駐地名稱相一致,很好找。也有提議使用“晉陽”“晉祠”,因“晉陽”泛指古太原,屬於“大”地名,使用在區名上不妥。用“晉祠”,該區政府又不駐在“晉祠”鎮,因而棄用。

“小店”因小店村而名。村落形成於北宋初年,初有小片客棧,後商賈彙集成村。因店小且多,故稱小店。起名時爭議較大,認為沒有氣勢,“店”就不大,前面還有“小”字。有“親賢”“學府”“晉陽”“興龍”“長風”等名稱提議,終因都不如“小店”知名度高與指位性強而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