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角度來說,樣板戲有什麼樣的價值?

馨馨話語

謝謝提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馬。樣板戲是我們那個年代的特殊產物。

我10歲那年,媽媽買了一本《智取威虎山》的劇本,我居然自己照著劇本上的唱詞瞎唱起來,自己都不知道是用的京劇還是西北的秦腔。但是,我12歲也在舞臺上唱了一段《越是艱險越向前》的京劇,至今我60歲了,還會唱許多段樣板戲的唱段。

京劇也是我的一部分業餘快樂生活。如果沒有樣板戲,可能,我連京劇都不會知道是什麼,完全有這個可能性,比如,今天,我們很多青年已經不知道有京劇,更不會唱一段的。

你提的問題是一個藝術遺產問題。今天已經有116位朋友做了回答。這麼受關注,我也要說說樣板戲。

樣板戲,也叫“革命樣板戲”,意思是要革京劇的命!要古為中用。所以,樣板戲的創作,有一個“三突出”創作原則。

叫做突出重點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革命人物。所以,樣板戲裡面的人物都是“高大全”的革命理想人物。

從文藝的創作規律來說,樣板戲主張主題先行,就是一定要確定你的戲劇的主題思想正確,必須要塑造英雄人物。

樣板戲也確實塑造了一些老百姓喜歡的英雄人物。但是,由於樣板戲的創造方法非常有限制,這就束縛了文學藝術的豐富多彩,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發展不下去的。

不過,我們今天再看樣板戲的藝術成就,還是非常了不起的。

首先是敢於用傳統的藝術精神,表現現代的革命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生活,這個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其次,改革了京韻京腔的“古代”風格,而採用了現實生活化的現代普通話音韻和唱腔,這就把遙遠的京劇,嫁接到現代生活中來了,所以,儘管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是特殊條件下推廣的京劇,也還是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接受和歡迎。

樣板戲,至今還在演出播放,而且還衡東,例如,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場場爆滿,還出國演出。這說明樣板戲的藝術性確實有大眾基礎,也具有一定的藝術高度。

今天,傳統的京劇市場已經非常小了,傳統的京劇劇目演出觀眾也越來越少。樣板戲的藝術實踐,值得我們學習思考。







千千千里馬

任何能流傳的、有影響力的文藝作品,肯定都有它的藝術價值。樣板戲也不例外。

樣板戲以反映我黨政治立場的戲曲和舞臺劇為主,其政治意義遠遠超過文藝價值。在文革時期樣板戲的影響力達到了最頂峰,在當時是不允許別的藝術形式出現的。直至今日,因為其背景的特殊性,仍然是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話題之一。

樣板戲在政治上的影響與地位不在咱們的討論範圍之內,看一下它的藝術價值。

其實客觀的說樣板戲對京劇藝術的改革與發展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樣板戲的藝術成就可以說是非常複雜的,當我們對它的藝術價值進行分析判斷時,就必須持嚴肅、理性、公正、謹慎、唯物的態度。不管樣板戲該討論的話題有多少,我想都應該用這樣的態度。

樣板戲創作的時候,曾出現了一個“主要由於藝術之外因素而構成的”京劇現代戲創作熱潮,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京劇音樂家們的創作熱情,使古聲古板的京劇在表現現代生活上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為什麼說它是音樂的戲劇呢?是因為“樣板戲”完美無缺地把握好了戲與曲、聲樂與器樂之間的配合關係,主要突出了戲劇語言的音樂性。這在京劇史上幾乎是從來沒有的。從理論上講,戲曲是一種民族的“歌舞劇”。



我國傳統的戲曲創作中隨意性很強,加之創新很少,只能套用舊曲,上百年來唱來唱去似乎只剩下一些固定的劇本。而音樂的創作卻又沒有明顯的進步、創新。這其實就是一種滯後、倒退。而京劇“樣板戲”的出現,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樣板戲”在音樂上能夠取得很大的成就,原因多種多樣,但關鍵還是在於對音樂的高度重視與創作上,是把多種的戲曲藝術形式與語言、音韻等糅合、提取的再創作。

願樣板戲作為一種優秀的戲曲作品能永遠流傳下去。


純陽命理


我是雪中風車,我來回答。樣板戲最大的藝術價值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表現工農兵,為人民大眾服務。樣板戲第一次對沿敘了兩百年的傳統京劇進行了創作方向上的改革,一掃京劇舞臺上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之內容,改由現代的歌頌工農兵的藝術形象,與時代同脈搏,反映時代,歌頌時代,為工農兵服務,為時代服務。



其二,中西結合,洋為中用。現板戲在京劇的兩百年發展歷史中,第一次使用了西方交響樂與中國民樂相結合的方式來伴奏,這是京劇藝術上的一個大膽嘗試與創舉,增強了藝術感染力與感召力!


雪中風車

“樣板戲”一詞源於1967年第6期《紅旗》雜誌社論《歡呼革命京劇的偉大勝利》一文。1967年5月9日至6月15日,在北京舉行了全國文藝匯演,一些為廣大工農兵和人民群眾創作的現代革命戲劇集體亮相。同年5月31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中,先後五次出現了“八個革命樣板戲”字樣。由此,“八個革命樣板戲”成了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專有名詞迅速流傳開來。
八個革命樣板戲的最早版本為:


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以及交響音樂《沙家浜》。此後,隨著新創作的革命戲劇的增多,這個版本里的名單不斷地變化,數量也遠遠超出了八個,但人民群眾依然用“八個革命樣板戲”這個詞來代指那個年代的所有革命劇目。
拋開當時的政治大背景,單從純粹的藝術角度來說,樣板戲的產生依然有著它積極意義。

在樣板戲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的傳統戲劇創作大多取材於古代的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通俗說就是以講古人的故事為主。也正是受此因素影響,中國傳統戲劇逐步形成了它獨特的帶有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和舞美規範。題材的僵化同時也讓這種形式規範故步自封了幾百年。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即它與老百姓的實際生活是脫節的,它是高不可攀的“陽春白雪”似的藝術,觀眾只有看的份兒,沒有參與的份兒。

“文革”開始,那些描寫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的戲被打入冷宮,古老的戲曲藝術急需尋找一條出路,這恰恰為它的改革提供了難得的契機。於是,描寫勞動人民戰鬥、生產、生活的劇本誕生了;為了適應劇本劇情,新的流暢激昂、易學易唱的唱腔板式誕生了。在保留了戲曲藝術(尤其是唱腔藝術)的精髓不丟的前提下,那些差點失去飯碗的戲曲藝術家們又煥發了藝術青春,中國戲曲這一獨有的藝術形式得以繼續延續它的血脈和傳承。

如同做任何事情強調集體協作一樣,在那個特定的年代,樣板戲的產生不是某個人的功勞,也是舉全國之力進行的集體創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所以,拋開政治背景不談,它的藝術水準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耐得住歲月的打磨。由於革命樣板戲好學易唱,老百姓在學唱傳唱的同時,無意間也為戲曲的普及推廣起到了傳播作用。

時至今日,那場政治運動已經過去多年,那些政治人物的豪言壯語可能記不得了,但革命樣板戲裡的經典唱段依然時不時地在公園、在歌廳、在朋友的聚會上被屢屢唱起。

我想,任何藝術形式的存在和發展,只有當廣大的人民群眾常常念起它,需要它時,才是它真正的價值所在吧。


逍遙影音

正月十五的時候,跟我一發小一起去看了湖北當地的土著劇種楚劇《打金枝》,那個演公主的花旦還是我們的街坊、學長的妹妹,鳳眼圓臉、顧盼嬌嬈、嬌媚無比、天生豔麗,一曲駙馬跟公主為了給駙馬家老父祝壽、公主擺架子不去參加、駙馬生氣與之吵架後來鬧到父皇、母后哪裡,最後調停、調和、和好如初的故事,被小妮子和她老公演得是淋漓盡致、栩栩如生,那個演駙馬的男的就是我學長妹妹的丈夫,演得也是入木三分、萬分生動的。

只是可惜了,這麼好的戲劇,觀眾寥寥,而且都是些六七十歲的老頭子、老太婆,我跟發小也老大不小了,五十四五了,但是滿場百多名觀眾中,就我跟發小是年齡最小的了,五十歲以下的,幾無一人。

好了,現在回過頭來說,從藝術角度來說,樣板戲有什麼樣的價值?

首先,起碼樣板戲全部都是現代題材的,不再是全版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了,用戲劇形式來反映現代生活,樣板戲是個首創,《紅燈記》反應的是異姓的祖孫三代人為革命前赴後繼的故事,《智取威虎山》是共產黨領導的子弟兵東北剿匪的故事,《沙家浜》是抗日戰爭時期,革命老區人民掩護新四軍傷病員的故事,這樣的題材,從古至今,從徽班進京到民國年末,有過嗎?從來沒有,藝術的題材大大擴大了,現實生活終於走上了舞臺,現代故事終於代替了故紙堆裡的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了;

其次,樣板戲是文化革命的直接產物,樣板戲的流行年代,雖然造成戲劇內容的單一化、戲劇格式的固定化、人物塑造的模式化;但也給當時匱乏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促進了普通百姓對現代京劇和芭蕾舞劇的認知和大普及、大繁榮。樣板戲的誕生,還造就了我國曆史上芭蕾舞劇空前的創新和成功。產生了中國特色的紅色經典,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並在世界芭蕾舞臺享有盛譽。

第三、京劇《杜鵑山》、《奇襲白虎團》、《龍江頌》、《海港》等,用優美的唱腔、閃亮的扮相和幾近真實的場景佈置、舞美燈光,打破了原始戲劇的帳帷、桌椅、以戲做戲的表現手法,以身臨其境的演出,深得億萬觀眾的喜愛,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現在依然能熟唱幾句。

第四、對傳統戲劇是一種推廣、一種傳承,直到今天,人們對京劇的寵愛,對芭蕾的鐘愛,和文革時期的普及推廣有著密不可分的極大關係,可以說有樣板戲有著“推陳出新”的宣傳功勞。當處在文化產品奢華的情形時,回憶起革命樣板戲的盛行,我們更多的是留戀那個已經過去卻難以再現的純真的年代。從促使戲劇更快更大的繁榮這個角度講,革命樣板戲擔當了重要的傳承和革新的偉大的作用。


坐看雲起於此時

不作曲的人,一般是不會理解為中國的戲曲配上交響樂伴奏有多麼難!試想,中國傳統的三大件基礎上,用西洋手法配器,加上西洋交響樂隊的演奏,樂隊伴奏既要不失去京劇唱腔的味道,又要能增強京劇表演的藝術魅力,又要好聽,表現豐富,還不能西洋樂化,怪里怪氣,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不演古裝戲的人,也不明白用中國戲曲手法展示現代生活會遇到什麼樣的藝術表達的困難。唱腔,道白,身段,做派既要接近現代生活,還要保持中國戲劇的藝術風格和傳統。

在這裡,我想向中國京劇伴奏的改革家于會泳先生表達我深深的敬意。《智取威虎山》中那段“打虎上山”的伴奏音樂至今倍受廣大聽眾喜愛,就是於先生對藝術精益求精的結果!

從這些意義上講,革命樣板戲做出了難能可貴的努力與嘗試,為中國的戲曲,音樂的改革與發展做出了值得我們敬仰的重要貢獻。

中國的京劇必須改革,而樣板戲所嘗試的藝術改革的精神,不應該被拋棄,被忽視,被束之高閣,作為歷史封存。

如今的京劇,保守勢力抬頭,固步自封的理念橫行,京劇又一次遭遇衰敗的風險。在與通俗音樂,交響音樂,歌劇芭蕾,電影電視的激烈競爭中,京劇越來越陷入被擠壓,被忽視的困難境地。

我再次藉此平臺呼籲國家重新審視革命樣板戲的藝術改革的樣板作用,儘快對京劇的改革給予重視。

我這裡所說的重新審視,不是要繼續走那種“英雄人物必須高大上”政治極端的表演模式,而是繼承調動一切藝術手段,改革中國傳統戲曲與古典的音樂演奏手段,發展京劇的伴奏手法,豐富傳統京劇樂隊的配器,編制與表現手段。讓京劇與現代音樂更為貼近,讓京劇與年輕一代不再距離遙遠,不再陌生。。。。

如果中國的京劇能重新走上這樣的發展和改革之路,從藝術的角度,革命樣板戲的價值就得到了真正的體現!


誠222654481

樣板戲,全稱“革命樣板戲”。是特殊時代產生的特殊藝術形式。

公認的樣板戲有八大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奇襲白虎團》,《海港》,這六個是“革命現代京劇”。

還有兩個芭蕾舞劇《白毛女》和《紅色娘子軍》。

拋開政治因素,樣板戲在藝術水準和藝術創新方面,對傳統藝術和西方藝術傳承和結合方面,堪稱典範。

在藝術水準方面,樣板戲可謂是精琢細雕。經典的唱段,傾情的表演,大膽運用西洋樂器極大豐富京劇曲調的表現力方面,堪稱現代京劇的經典。

用西方經典的芭蕾舞劇講中國故事,《白毛女》和《紅色娘子軍》至今無法超越。老百姓是通過樣板戲喜歡上芭蕾舞的。

電影《芳華》裡面反覆出現的就是經典樣板戲後出現的革命現代舞劇《沂蒙頌》。

樣板戲的產生,其根本是對傳統京劇的革新,在樣板戲出現之前,京劇為代表的中國戲曲,絕大多數是所謂的傳統劇目,內容無外乎“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芭蕾舞就更加“陽春白雪”,無論是《天鵝湖》還是《胡桃夾子》能看懂的中國人實在不多(至今也是如此)。

在傳統戲劇與時代相結合,形成“現代京劇”“現代舞劇”,樣板戲功不可沒。

在樣板戲的示範作用下,其他戲曲形式也進行了“歌頌勞動人民”的探索,比如豫劇《朝陽溝》,評劇《小二黑結婚》等。

當然,那個年代獨樹樣板戲,造成八億人民八臺戲的極端情況也是時代所致。

直到今天,京劇講現代故事方面,還沒有超過樣板戲的,無論是故事質量還是藝術水準。

某種意義上說,現在也還是需要樣板戲的,至少京劇的傳承與發展樣板戲提供了“樣板”,用西方藝術講中國故事會讓“芭蕾舞”更加“接地氣”。


步武堂

樣扳戲無任何文藝價值,既然是樣板就束縛禁錮了思想,只能照此翻版,合規就准許喝,不合就下大牢,合與不合就一句屁話,政治上宣傳個人迷信,千篇一律比當代神劇有過之無不及。樣板戲是演給無聊的神仙們看的,農民,工人,勞苦大眾那有閒功夫聽那些扯蛋。各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藝表演形式,在古代文化藝術表達形式簡單,所以只能以戲劇的形式存在,而現代集聲,光,電一體表現更生動更形象更真實,是當前世界上流行的娛樂方式,中國也不例外,中國的電影,流行歌曲的興起和戲曲的滅落就是現實的反映。樣板戲是特定時間的產物,表演形式落伍,已無生存空間,這是時代前進的必然。現代更是網絡流行時代,誰還有耐心聽你那衣衣呀呀的哼哼,如果懷古聽一兩段京劇,地方刷也就夠了,誰還願聽神劇的哼唱。


微風8525

八個樣板戲使中國戲曲達到了藝術巔峰。可以說它是一個標杆衡量著今後藝術創作,它是綜合性的突破和改革。談到藝術是和政治不能割裂開來的,如果沒有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空前爆發,就沒有樣板戲的出現。正是它開啟了人們思想上的認識,弄清藝術是為誰服務的初心。才使得藝術創作人員放下身段融入到人民中去汲取營養,創作出歌頌黨和人民的一批現代戲。從思想上和藝術上達到高度統一,可稱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傳世精品。如果說有人不服,請把文革前和文革後創作的戲曲拿出來同樣板戲對比一下,無論從思想上藝術上均不能超越。即使這些原班人馬再也創作不出那樣的作品,他們現在已經把魂丟掉了。有人把深入群眾控訴為住牛棚受迫害,這樣的人只能回到屋內胡編亂造一些歌頌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脫離人民群眾的精神鴨片。樣板戲在藝術成就上是全方位,至今也沒有得到相關人員特別是藝術創作人員重視。思想立意上體現歌頌黨和人民以及人民子弟兵,藝術上唱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但又精煉深遂,作曲衝破舊戲劇伴奏束縛加入西洋交響樂,使戲曲藝術煥發新生。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做談會上的講話,應該永遠作為文藝創作的原則。即藝術創作是為誰服務的問題。只有堅持從人民群眾中來再到人民群眾中去,才能創作出具有鮮活接地氣的藝術形象。永遠同時代站在一起謳歌時代和人民。


手機用戶76334832162

樣板戲將傳統藝術現代化;將革命題材文藝化;將革命歷史題材的英雄人物昇華為絢麗生動的心中偶像。總之一句話:普及了傳統的京劇藝術,普及了光榮的革命傳統。通過藝術銘記了中國共產黨率領全國人民抗擊日寇,解放全中國的革命歷史。舞劇《沂蒙頌》、《紅色娘子軍》,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樣板戲百看不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