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出來的偉大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集中體現,是堅持黨的本質屬性、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鬥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都表明,建設繁榮昌盛、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為根本的就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髮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獨特性和優勢體現,是相對於西方愈益低效的代議選舉制度而言的。西方選舉政治制度存在著固有缺陷,其不僅割裂了民主作為價值和工具的二元屬性,混淆了形式平等與實際公正的根本差異,而且還直接嫁接了選票與政治合法性、治理高效性的線性關係。殊不知,單一時點的優勢選票只能指向一個同樣時點的政治合法性,長效穩固的政治合法性更多源於公眾對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的感知評價。西方定期上演的選舉亂象也表明,選票所產生的將愈發是一個更會公關、更博眼球的高調政府,而非以公共利益為旨歸的高效政府。與之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則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內在地統一起來;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發展基本原理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以為人民謀福祉、為國家謀復興為初心和使命,探索建立了紮根於人民群眾生活之中的、立基於社會各界廣泛協商之上的民主政治模式,並順應時代要求而不斷尋求成長和完善。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做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論斷,準確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長期建設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準確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全方位、開創性成就和深層次、根本性變革。這標誌著我國整體發展模式的重要轉變,既要以實踐檢驗真理,又要讓理論走在實踐的前面,讓實踐不偏離理論道路,用理論引導、規範和約束實踐,用實踐支撐、充實和實現理論。特別是習近平同志關於“三個命運”和“一個改變、兩個沒有變”的闡述,勾畫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參照座標,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性和獨特優勢,也指明瞭今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重點和方向。

首先,“三個命運”的時代內涵,體現出社會主義民主是歷史實踐、理論導向與人類文明的統一。十九大報告從中華民族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和世界發展的命運三個維度出發,系統闡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內涵(即“三個意味著”),從而也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屬性:社會主義民主首先是歷史實踐的產物,她誕生於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具體實踐,並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懈努力中尋求發展和完善;其次,社會主義民主又具有理論導向的本質屬性,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結晶和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民主既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性、可行性提供了完美詮釋,又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提供了理論指引;最後,社會主義民主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她以解決全人類困境問題、實現全世界人民幸福為最高追求,與經濟和社會文化建設經驗一道,共同構成指引發展中國家保持獨立、尋求發展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其次,“一個改變”的歷史特徵,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應該深化體現以人為本,更加關注人的需要的全面性和充分性。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體現了“需求方”和“供給方”的內在矛盾,反映出當前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在凝聚政治共識、匯聚改革力量解決社會矛盾的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繼續堅持並不斷深化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更加關注人的需要的全面性和充分性。在具體工作過程中,我們應不斷提高人大代表依法履職的意識和能力,增強代表性和群眾意識,將人民群眾最真實、最廣泛、最迫切、最強烈的意願和訴求反映出來,將人民群眾最先進、最多元、最深刻、最廣博的經驗和智慧集中起來,而不能再將工作內容僅僅限於人民群眾的生存需要和物質需求的滿足上。

最後,“兩個沒有變”的歷史特徵,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應堅持和維護黨的長期執政地位,以黨的領導統領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具體實踐。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中,唯有將黨的領導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首要發展原則,才能保證中國政權穩定性和政策連續性,才能提高決策效率、進行有效治理,才能維護中國統一、社會和諧。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代表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體現了人民民主的本質;更是中國實現國家現代化和民族復興、乃至全人類實現和諧共榮的歷史使命的客觀需要。當前階段,利益關係紛繁複雜、社會矛盾分化凸顯、經濟體制轉型變動、文化要素多元碰撞,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就要與時俱進推動組織工作的高質量發展,切實提升各級黨組織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針對問題提出引導性、根本性和方向性的破解戰略,併發揮黨在凝聚共識、集聚力量、匯聚人心上的獨特優勢,領導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國家治理多元協同體系。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國家治理與國家審計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